茶树菇出菇管理技术要点(茶树菇出菇管理技术要点是什么)

养殖吧 2023-05-13 09:47 编辑:admin 217阅读

一、大球盖菇出菇期管理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商品名称为赤松茸。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也是国际食用菌市场上交易的主要食用菌之一。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6℃~30℃范围内出菇。大球盖菇是典型的草腐菌,抗杂能力强,栽培技术简单粗放,培养料为麦草、玉米秸、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可采用发酵料栽培,也可直接用生料栽培,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返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多样,可以设施栽培,也可以露地栽培;可以大田栽培,也可以林下栽培。发展大球盖菇生产,可以使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是实现农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大球盖菇出菇的关键时期有哪些管理要点呢?资深菇农为您总结如下:

1. 在大球盖菇出菇阶段,适宜空气相对温度为90%-95%。如气候干燥,要注意菇床的保湿工作,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湿润。在草帘覆盖的情况下,可用喷雾方法进行保湿。掀开覆盖物时,菇农需检查覆土层的干湿情况。若覆土层干燥发白,则需适当喷水,使之达到湿润状态。操作时需要注意,喷水切不可过量,否则多余的水会流入料内,进而影响出菇。

2. 一旦发现小菇蕾形成,要及时掀去覆盖物,并加强通气,以促进菌床中水分的蒸发,使覆盖物和覆土层呈较干燥的状态,待堆内含水量下降后,采取轻喷的方法,促使其出菇。

3. 加强通风透光,每天在喷水和掀去覆盖物的同时,使菌床直接受自然光照。保证了通气良好,长出的大球盖菇菇柄短,菇体结实健壮,产量也高。

4.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十分重要,大球盖菇抗性强,易栽培。但在出菇前,偶尔也会见到如鬼伞、盘菌、裸盖菇等竞争性杂菌,其中以鬼伞较多见,在菌床上若发现鬼伞,菇农应立即拔除。

二、平菇出菇期的管理技术?

1.注意水分管理

平菇子实体含有90%以上的水分,水分管理是出菇期的关键措施之一。出菇的场地要经常喷水,地棚排水沟内经常有水。出菇期始终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必须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上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幼菇期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只要出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好,菌袋就不会大量失水。而使之正常出菇,但如果在出1~2潮菇后,菌块内水分低于60%时,可用补水器向袋内补水。

2.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低湿季节,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通风换气要与保湿同时考虑。如与保湿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保湿为主,但湿度大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尤其在高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通风换气,一旦高温、高湿不通气,往往可以在一个晚上发生大量绿霉菌污染。但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菌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过多,边缘卷曲而外翻。

3.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属变温结实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差变动,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低温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必须在15℃~20℃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虽能出菇,但多产生畸形菇;温度过高,则不能出菇。当温度高于20℃以上,应加强通风和喷水等措施,以进行降温,利用早晚气温低的规律加强通风换气,以加大温差。刺激其出菇。

4.增加光照

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足够的散射光。光照是平菇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使早熟多出菇。在黑暗的条件下,平菇原基很难形成。在光照不足时,原基数减少,柄细长,菌盖小,色浅,畸形菇多。因此,菇棚、菇房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但不能有直射阳光,以免把菇体晒死。利用地下室栽培平菇时,应每隔6~8米安装一个40瓦灯泡,给予人工照明。

5.补充营养

平菇在出两茬菇后,培养料内营养已感不足,为促使多出菇,可结合喷水给予补充营养,一般可用0.1%尿素+0.3%糖水。

三、茶树菇种植技术?

朋友你好!茶树菇的种植技术主要是以下几步:

一、栽培茶树菇的季节

茶树菇属于中文偏高型的菌类,因此一般是在春季、秋季栽培出菌。1月—3月或8月—9月生产菌袋,4月—7月或9月—11月出菇。

二、茶树菇菌袋制作

1、制作茶树菇菌袋原料主要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或木质疏松树木如桐树、柳树、杨树等木屑。在培养料中若添加茶壳粉,对促进菌丝生长和提高产量有较好的作用。

配方一:木屑40%,棉籽壳38%,麸皮20,石膏粉1%,糖1%,含水量65。

配方二:木屑65%,细米糠或麸皮18%,茶壳粉15%,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

2、装袋、灭菌、接种和培养。茶树菇常采用直立排放菌袋出菇。故装料的塑料袋不宜过大,以(15厘米至17厘米)×35厘米为宜。

三、茶树菇出菇管理

1、排袋催菇。将菌袋直立排放在床架上或地面上,用散射光照射并通风换气,诱导子实体原基形成。

2、子实体生长发育管理。把封口纸和颈圈去掉,拉直塑料袋使之成筒状,然后覆盖报纸(或塑料薄膜)保湿催菇。每天喷水1次—2次(保持地面潮湿和报纸湿润),给予光照,诱导原基形成。当菇蕾长到接近报纸时,去掉报纸进行温度调节、保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温度控制在16摄氏度—24摄氏度之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范围内,通过喷水保湿(不要将水喷入菌袋内,以免造成烂菇)。晴天每日喷水1次—2次,阴天或雨天少喷或不喷水,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子实体长到4厘米—5厘米时,适当减少通风量,促进菌柄加快生长,抑制菌盖展开。此外,要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

四、采收茶树菇

菇蕾形成以后,那么10-15天以后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第一茬菇后,将培养料表层整平,盖上报纸(或塑料薄膜)继续喷水。经过7天—10天,又可长出一茬菇,一般可收三茬或四茬。若在第二茬菇采收后转入脱袋埋土栽培,补充菌筒内水分,可提高产量,一般每袋产量可达200克—300克。

四、广西茶树菇种植技术?

准备好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茶饼粉、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都可以,一般陈旧的木屑比新鲜的好,未经堆积的木屑,栽培茶树菇菌丝生长慢,产量低。而且制作出来的培养基透气性要好,这样产量会很高。

2、拌料装袋

先将棉籽壳粉碎成米粒大颗粒状,用1-2%石灰水浸泡10-14小时,茶籽饼需粉碎成粉末状,然后装袋灭菌。而且要注意覆盖薄膜,然后再加入辅料,充分拌匀,含水量应掌握在70-75%以内。料拌好后,即可装袋,然后放到灭菌灶内灭菌。

3、接种培养

要选择质量好,菌龄不超过80天的适龄菌种,否则容易烧死菌种,在30℃以下时,将菇筒放入接种箱内,并对接种箱进行消毒,然后将大部分菌种放在培养基表面,扎紧袋口,接种后速将菌袋放入培养室的菇架上培养,要做好消毒工作,光照不能太强,以免一面发菌,一面出菇的现象出现,培养60左右后,就可以开袋出菇。

4、出菇管理

菌袋长满菌丝后,再过10天左右,然后用刀片在接种口即菌袋顶部割开一寸左右小口,盖上薄膜,保持温度在20-28℃左右,半个月左右即可出菇,第一期出菇时不须过多喷水。管理得到,每袋可出鲜菇3-4两。

5、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呈半球形的时候,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及时采收。孢子成熟散发,落在菌盖上,会降低商品价值。采收的时候,旋转菌袋,整丛采下,不要损伤菌盖和菌柄。

五、茶树菇栽培技术?

一、栽培茶树菇的季节

茶树菇属于中文偏高型的菌类,因此一般是在春季、秋季栽培出菌。1月—3月或8月—9月生产菌袋,4月—7月或9月—11月出菇。

二、茶树菇菌袋制作

1、制作茶树菇菌袋原料主要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或木质疏松树木如桐树、柳树、杨树等木屑。在培养料中若添加茶壳粉,对促进菌丝生长和提高产量有较好的作用。

配方一:木屑40%,棉籽壳38%,麸皮20,石膏粉1%,糖1%,含水量65。

配方二:木屑65%,细米糠或麸皮18%,茶壳粉15%,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

2、装袋、灭菌、接种和培养。茶树菇常采用直立排放菌袋出菇。故装料的塑料袋不宜过大,以(15厘米至17厘米)×35厘米为宜。

三、茶树菇出菇管理

1、排袋催菇。将菌袋直立排放在床架上或地面上,用散射光照射并通风换气,诱导子实体原基形成。

2、子实体生长发育管理。把封口纸和颈圈去掉,拉直塑料袋使之成筒状,然后覆盖报纸(或塑料薄膜)保湿催菇。每天喷水1次—2次(保持地面潮湿和报纸湿润),给予光照,诱导原基形成。当菇蕾长到接近报纸时,去掉报纸进行温度调节、保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温度控制在16摄氏度—24摄氏度之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范围内,通过喷水保湿(不要将水喷入菌袋内,以免造成烂菇)。晴天每日喷水1次—2次,阴天或雨天少喷或不喷水,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子实体长到4厘米—5厘米时,适当减少通风量,促进菌柄加快生长,抑制菌盖展开。此外,要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

四、采收茶树菇

菇蕾形成以后,那么10-15天以后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第一茬菇后,将培养料表层整平,盖上报纸(或塑料薄膜)继续喷水。经过7天—10天,又可长出一茬菇,一般可收三茬或四茬。若在第二茬菇采收后转入脱袋埋土栽培,补充菌筒内水分,可提高产量,一般每袋产量可达200克—300克。

六、油菜管理技术要点?

油菜进入初花期,防治蚜虫、叶面喷施硼肥、灌水和补施平衡肥是初花期油菜管理的重点。

一、防治蚜虫与叶面喷施硼肥。目前防治蚜虫有利于田间操作和有效控制后期蚜虫对油菜的为害,药剂应选择具有胃毒、触杀或熏蒸作用的“乐斯本”,金好年等,在兑药液的同时,一桶水加一包含硼量为10%的“中龙硼”微肥混均喷施。喷施药液应做到均匀全面,方能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二、油菜进入初花期后,对水、肥的需要量不断加大,初花期灌水既可满足油菜盛花期前后对水份的要求,还可有效控制或避免油菜倒伏,对部份田块因肥力不均,管理不善存等缺肥或长势不平衡的油菜,可结合灌水适当补施平衡肥。

七、茶树菇走完菌怎样出菇?

茶树菇菌丝发好后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待菌袋口菌丝出现棕褐色斑点后,就可以进行开袋出菇了。

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卧式堆叠排放。然后剪去扎口线,并拉直袋口进行催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让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料面颜色也随之转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

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0%,早晚应喷水保湿。

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8-24℃范围,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

出菇后,必须适当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90-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易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

如果菇蕾太密,还可进行疏蕾,每袋6-8朵,朵数适中,长势整齐,朵型好,菇柄粗,否则影响菇的品质和产量。

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

因茶树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拨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

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2-3天,然后拉开袋口,可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

八、茶树菇怎样能出菇齐?

茶树菇菌丝发好后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待菌袋口菌丝出现棕褐色斑点后,就可以进行开袋出菇了。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卧式堆叠排放。然后剪去扎口线,并拉直袋口进行催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

让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颜色也随之转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0%,早晚应喷水保湿。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8-24℃范围,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必须适当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90-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易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

如果菇蕾太密,还可进行疏蕾,每袋6-8朵,朵数适中,长势整齐,朵型好,菇柄粗,否则影响菇的品质和产量。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因茶树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拨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2-3天,然后拉开袋口,可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

九、香菇t2出菇管理技术?

出菇期上水看菇的颜色和干湿而定,菇干上水,不干不上水,采菇前2h不能上水。适当加大通风以便出硬质优质产量大的菇。而香菇在采收时,可根据商人的预定来采收,一般情况下香菇帽在4厘米收获,小菇在2厘米收获。

十、简述平菇子实体生长期管理技术要点?

1)发菌期的管理: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 10天之内,室温要控制在15℃以下。播后两天,菌种开始萌发并逐渐向四周生长,此时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培养料内的 温度变化,注意将料温控制在30℃以下。若料温过高,应掀开薄膜,通风降温,待温度下降后,再盖上薄膜。料温稳 定后,就不必掀动薄膜。10天后菌丝长满料面,并向料层内生长,此时可将室温提高到20—25 ℃。发现杂菌污染,可 将石灰粉撒在杂菌生长处,或用0.3%多菌灵揩擦。此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 20—30天菌丝就长满整个培养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 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 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 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把覆盖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喷2—3次,温度保持在15℃左右。

6.采收: 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开,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将弹射时,是平菇的最适收获期。这时采收的平菇, 菇体肥厚,产量高且味道美。采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紧贴料面处割下。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况下,播种一次可采收3—4批菇。每批采收后,都要将床面残留的死菇,菌 柄清理干净,以防止下批生产烂菇。盖上薄膜,停止喷水4—5天,然后再少喷水,保持料面潮湿。大约经10天左右, 料面再度长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