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地震云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目录
地震云形成热量学说
电磁学说法
核辐射说
争议
地震云普遍特点
地震云形态单条震云
多条震云
卷震云
鱼鳞震云
团块震云
天裂云
地震云的分类
形态简易分析
历史记载
较新观测记录
研究历史
形状特征
现象征兆
研究探索地震云与地震的关联
地震云预测地震
地震云的区别
民间观测报告地震云形成 热量学说
电磁学说法
核辐射说
争议
地震云普遍特点
地震云形态 单条震云
多条震云
卷震云
鱼鳞震云
团块震云
天裂云
地震云的分类
形态简易分析
历史记载
较新观测记录
研究历史
形状特征现象征兆研究探索
地震云与地震的关联 地震云预测地震地震云的区别民间观测报告展开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成
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法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
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争议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板快之间相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大量的能量粒子会穿过岩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原子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周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这种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原子发生变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编辑本段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态
地震云
单条震云
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 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多条震云
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又称“排骨云”(whiteyp加注),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卷震云
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鱼鳞震云
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
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天裂云
一 天裂云特征:一条长长的裂缝把整片云分割成两大块。其裂缝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现的能量作用于云,把整片云一分为二,这股突然出现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天裂云所对应的未来震中。力度强的天裂云对应较大或大级别地震,它是一种可信度高的地震云。 二 “天裂”在古籍中早有记载: 现存的古代抄本《天元玉历祥异赋》及《天元玉历祥异赋图解》两书中,也记载了“天裂”与“土裂”的相关性。――摘自吕大炯《震兆云霞》13页。 “天裂”有可能指好像把天空分裂成两半似长条带状地震云,“土裂”(一书为“土地分裂”)可能指地震时产生的地裂缝。如果这样,那么古人早就把天裂与土裂联系在一起了。――摘自吕大炯《震兆云霞》14页。 三 天裂云力度强弱的识别 1力度最强的天裂云特征:裂缝明显,裂缝两旁的云结构厚实。这种云多数出现在临震或震后很短时间。当我们看见力度强的天裂云时,要特别注意之前是否刚发生过大地震,如果此前刚发生过大震,即使是力度强的天裂云,也极有可能是震后云。 2力度最弱的天裂云是震后云,其特征:裂缝不明显,裂缝两旁的云结构松散,整体有形无实,如同“纸老虎”。结构蓬松的低空地震云大多数是震后云。 3中等强度的天裂云多数出现在短临期间,其特征:云的结构较厚实,但裂缝不明显。这种云会发生变化:裂缝逐渐变得明显,转变成力度最强的临震云。 四 天裂云对应的未来震中 根据现有的震例和几例带指向性的天裂云。临震天裂云未来震中方位大致是裂口指向地面的方位,震中距通常在1千公里以上,结合版块关联,以往震例,前震数据等指标可推断震中的大概范围。
编辑本段地震云的分类
要准确解读地震云,我们还需要对平常所说的地震云作细致的分类: 1按震前云和震后云来分,可细分为: 孕震期间,临震期间,震后初期,地震后期 2按对应的震中距来分,可分为: 远距,中距,近距 上述1和2组合,理论上可得出1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云。 当它们以单一形态出现时,有1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云。 如果缩减分类的数量,至少也应包括4种,即:近震的震前云,近震的震后云,远震的震前云,远震的震后云。 上述12种单一形态的地震云有时会产生相互干扰(或干涉),干扰的结果是:在一个地区上空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地震云,这种现象是“地震云叠加现象”。一幅云图,如果图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地震云,那是“地震云叠加”的云图,它比单一类型的云图要复杂得多,但其反映的信息比单一类型的云图要丰富,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知其中蕴含的信息。 以往,大多数人没有对地震云进行细致分类,只是按照地震云的外形就简单地作出判断,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误判。长此以往,导致外界对地震云产生不信任感,甚至认为地震云是一门伪科学。依据前人的地震云理论却产生大量的误判,恐怕连地震云爱好者也会很迷茫。几十年过去了,地震云理论进展缓慢,肯定是在某一方面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你有上述的细致分类理念,并对地震云图进行大量的仔细分析总结,你就会对地震云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识别能力。 请记住: “云是诚实的,不会说谎”。――《地震云》第2页 云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真实信息。目前,尽管我们还未能完全知晓地震云的奥秘,但随着人类对地震云认识的逐步深入,地震云最终会成为一门被科学界认可的学科。
编辑本段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如果是灰色,地震很重。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 1935年我国甘肃隆德县(今属宁夏)《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清人王士祯在其所着的《池北偶谈 卷下》中“地震”一节里,谈到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时,记有:“淮北沐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鳞灿然,时方晴明,无云无气。”这里说的龙,看来是一种“黑云如缕,宛如长蛇”的长蛇状带状云,阳光一照,便显得金光灿烂。这便是地震云中的一种。另中国古代的许多县志和史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1935年中国甘肃隆德县(今属宁夏)《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 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编辑本段较新观测记录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锅异彩极长条地震云;0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实测) 2008年05月09日,甘肃天水异彩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证实)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范围鱼鳞地震云;06月01日巴士海峡6.3级地震(实测) 2008年06月12日,齐齐哈尔放射条带地震云;06月14日本东北部7.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6月29日,日本宫城观测到白色单条地震云;07月16日日本京都外海地震6.6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1日,新加坡条形地震云,08月08日印尼发生5.3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4日,美国朱诺出现单条形地震云,08月07日阿留申群岛连续发生5.2级、5.8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7日,美国安克雷奇出现单条形和鱼鳞震云,08月09日阿留申群岛发生5.5级地震,11日发生5.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马出现鱼鳞状震云,08月11日,委内瑞拉的苏克雷5.1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陕西西安多次观测到不知形状地震云,新疆边界发生4.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前一个半小时宜宾惊现地震云。宜宾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证实) 2008年10月3日,宁夏固原连续三次发生4级以下地震,属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现条状地震云,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 2008年12月24日,昆明市区早晨出现单条形小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2008年12月26 日02 时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官渡区、呈贡县交界发生M4.3级地震。(未考) 2008年12月25日,德宏州芒市、瑞丽市上空均出现大范围鳞状地震云,呈不明显放射状;12月26日4:20瑞丽市勐秀乡发生M4.9级地震。(实测)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点25分,苏州大范围疑似多条/鱼鳞震云云层 2009年6月21日 18时左右 广西思县上空出现“七彩祥云”。6月25日早上5:09台湾花莲市发生5.3级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北纬25.6°,东经101.1°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后半小时,姚安境内现奇异天象-地震云。 2009年12月19日早上6点左右,大庆上空出现“鱼鳞状”的云。2009年12月19日晚21:02,台湾花莲海域发生6.7级地震。 2009年12月19日下午,江西赣州上空持续多时从东偏南方向展开的放射性条云,覆盖整个天空。2009年12月19日晚台湾花莲海域发生6.7级地震 2010年1月23日西安高陵早八点半后出现鱼鳞状云,2010年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山西运城发生4.8级地震。 2010年1月24日,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山西等地均出现地震云,或成群赤练蛇、鸡飞狗跳、猪跳圈、蚂蚁搬家、老鼠大搬迁等等动物异常现象。发生1.2级地震。 2010年3月4日早上08:18:50,中国台湾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6千米。地点在高雄县和屏东县交界处。泉州、厦门在3月1日,出现了鱼鳞状云。 2010年3月5日17时,河北石家庄槐安路城角街附近和世纪公园朝西望电视塔附近出现多条平行地震云,2010年3月6日11时5分,唐山发生4.2级地震。 2010年4月4日6时29分,安徽省黄山市有人用视频(详见百度地震吧)录下了类似地震云的云朵.同日21:46:43 山西省大同发生4.5级地震. 2010年4月2日18点18分,上海市杨浦区拍摄的西北方向的类似地震云,隔一日,21:46:43 山西省大同发生4.5级地震(详见下图) 2010-4-10 11:26 北京营口大庆出现单条行地震云,昨天唐山市发生4.1级地震 2010年4月12日18:27 西安上空出现三条东西走向灰色地震云,云端指向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2010年4月13日11时 河北石家庄发现东西走向的地震云,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实测) 2010年5月4日下午,湖北武汉市发现南北走向的地震云,2010年5月5日台湾外海发生6级地震 ?图片摄于武汉市洪山区
2010年5月27日8时左右 太原上空出现单条西南―东北走向地震云,云端指东北,2010年6月5日太原阳曲县发生4.6级地震(2010年6月4日下午2时,在太原建设南路可看到东面天空有肋骨状云,轮廓清晰) 2010年8月14日在厦门发现长条地震云,2010年8月22日台湾花莲发生里氏5.4级地震、凌晨2点39分、2点47分以及2点50分,宜兰市接连发生里氏4.4级、4.8级和3.4级的有感地震 2010年4月13日石家庄拍
2010年10月15日17时左右,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上海西北方向拍摄
上空出现大片地震云,云端西南。16日上午10时左右天空有少量云彩
08.5.11中午河南三门峡观音堂拍 云向东南
亦是地震云2010年5月8日洛阳地区印尼地震云 方向西南
2010年5月8日洛阳地区印尼地震云 方向西南
2010年5月8日洛阳地区印尼地震云 方向西南
2010年4月13日洛阳地区玉树地震云 西南方向
2010年4月13日洛阳地区玉树地震云 西南方向
2010年4月13日洛阳地区玉树地震云 西南方向
,云端西南。希望不要震到陆地,不要有伤亡。 2010年11月12日傍晚5时24分,广东省广州上空出现鱼鳞状地震云。11月12日晚间9时8分在宜兰南澳地震站东偏南方80.8公里处,发生里氏规模5.4级地震。 广东广州上空出现的地震云
2011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下午4:45分左右,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朝日落的方向,出现疑似网上所说的地震云。2011年1月26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出现的云
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既可以在地震前出现,也可以在地震之后出现。通常,我们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云叫“前兆云”或“震前云”;把地震后出现的地震云叫“震后云”。震前云与震后云都具有地震云的形态,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震前云的结构厚实,有力度。震后云的结构松散,无力度,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实:即有地震云的外形,但没有震前云的力度。震前云多出现在高空,震后云多出现在低空。当我们看见地震云时,首先要识别它是震前云还是震后云。
编辑本段形状特征
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的特点有五种: 1、外形呈细长条带状,有时如一直线,有似飞机的尾迹;有时为辐射状,数条地震云交于一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有时为干涉纹状,形似人的两排肋骨。 2、边界清晰,此点有别于傍晚出现的辐射状高积云,也是几条长条形云延长交于一点。 3、出现的时间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其云多为无端横出。 5、其色可怖。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法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
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争议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板快之间相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大量的能量粒子会穿过岩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原子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周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这种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原子发生变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法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
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争议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板快之间相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大量的能量粒子会穿过岩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原子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周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这种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原子发生变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