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那些地方野生蜈蚣最多?
全国70%的野生蜈蚣产自湖北,每当夜幕降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龚家院、白果树、蓼池、钱家河等多个村庄的村民们,手拿塑料壶和铁夹子,头戴探照灯,沿着乡村公路和山林,漫山遍野抓蜈蚣。
蜈蚣一般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出现。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蜈蚣有20厘米左右,是红巨龙蜈蚣,发现于云南边境。
中国红巨龙蜈蚣是中国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蜈蚣品种,因为全身深红色,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龙”,加之体型壮硕,故名“红巨龙”。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a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蜈蚣喜居阴暗、潮湿的环境,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里。怕光,昼伏夜出。一般在10月以后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所有龄期的个体都钻入泥土,潜伏于离地面20~30厘米的土中冬眠越冬,不吃不饮停止生长发育。当温度下降到-2℃时就有被冻死的危险。翌年春天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离开母体的小蜈蚣及成年蜈蚣均开始出蛰活动。当温度升高到25℃以上时,蜈蚣进入生长发育旺盛期。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8~35℃,当温度超过40℃时,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因体质弱而会被热死。
少棘蜈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据资料报道少棘蜈蚣在日本、韩国也有分布。
模棘蜈蚣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也有分布。多棘蜈蚣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地区,数量很多,在海南省,湖北省的宜昌,浙江省的丽水地区也有发现。
哈氏蜈蚣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有分布,海南省的数量较多,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都有记载。
马氏蜈蚣主要分布在西藏察隅地区。
从我国自然地理区划来看,蜈蚣属的种类被局限于华南区、华中区和康滇区的南部,而华中区的北半部只发现有少棘蜈蚣的分布。
影响蜈蚣属种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层等,而纬度则是蜈蚣属分布的明显区划线。
在跨越北纬30°的我国地区,如华北地区的南部,基本没有蜈蚣属分布的报道,在此地区迄今还没发现蜈蚣属的任何种类。
我国70%的野生蜈蚣都来自于湖北。还有浙江“蜈蚣之乡”的岱山县衢山岛
二、蜈蚣有哪些品种特征?
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体长,头部扁平,无复眼而只有单眼或完全无眼。一对大颚,两对小颚。躯干部通常分为25体节,第一对躯干节的一对附肢变颚足,内有毒腺。每一节有一对附足,末1对较长,特称尾足,上带短棘。身体两侧有9~11对气门。
世界蜈蚣属共有65种13亚种,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尤其是以东南亚地区的种类为较多。药用蜈蚣的主要种类为少棘蜈蚣(S。mutilansL。koch)模棘蜈蚣(S。subspinipesLeach)、多棘蜈蚣(S。multidensNewport)、哈氏蜈蚣(S。dehauniBrandt)、马氏蜈蚣(S。mazbiiGravely)等5种。
三、什么蜈蚣是有毒的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
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蝎螫蜘蛛纲,蝎子螫刺人时,由毒腺分泌毒液进入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
应急处理
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当然也有很高毒性的蜈蚣
最毒的蜈蚣
所罗门群岛上有一种危险奇特的蜈蚣,它的毒性非常大,能通过前肢而不用颌攻击人,据说受害者会把他们被咬的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以减轻疼痛。
蜈蚣属中某些体型较大的蜈蚣能攻击性咬伤致痛,并引起局部水肿和红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常见,坏死罕见,感染几乎没有.症状和体征很少持续超过48小时.仔细观察伤口可发现有2个针刺样创口,每个创口由蜈蚣的各上颚所致,凭这一特点可与蜘蛛咬伤的伤口区别.
千足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某些非美国本土的千足虫会喷出一种难闻的,刺激性很强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可引起严重的结膜反应.
据我所知,那些甲上是花甲,很漂亮的蜈公就很毒的,其它的毒性相对没那么毒
我认为哈氏蜈蚣的毒性是极强的,但是蜈蚣的毒液不会置人于死地,那些死的人是因为对蜈蚣产生的毒液的某些物质过敏所引起的休克,时间长了就会死亡(知道药物过敏的人就知道毒液休克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