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蝎养殖技术?
一、把握蝎子的生活习惯:
蝎子是一种喜阳怕光、喜潮怕湿的小动物,同时还有钻小缝、喜独居的习惯。假如不能满足蝎子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就会出现生长极慢甚至死亡的现象。人工养殖时应尽量模拟蝎子的自然生存环境,根据养蝎规模及投蝎数量,建造大小适宜的养蝎池,并在池中用石头、砖块或瓦片垒成有缝隙的墙体,使蝎子有宽松的活动空间,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同时还能增加单位面积的饲养量,达到立体养殖的效果。
二、选好种蝎,密度适宜:
选好种蝎,是发展人工养蝎的基础。种蝎要挑选个体中等、体质健壮、繁殖率高的公、母蝎。因蝎子具有互相残杀本性,个体大的残杀个体小的,未蜕皮的残杀正在脱皮的。在饲养过程中,应注重放养适宜的密度,按大小尺寸分养,规格一致有利于蝎子同步生长。
三、采用恒温饲养:
蝎子是变温动物,具有冬眠的习性,其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繁殖率,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蝎子在28-30摄氏度时活动时间最长,采食量最多,生长发育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安装加温设备,如塑料大棚,或采用煤炉加热等,使室内温度在60%-80%的范围,但应注重室内通风换气。
四、避免饲料单一:
蝎子是食肉动物,喜食质软多汁的昆虫,投喂时就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目前人工养殖普遍使用黄粉虫作饲料,但假如长期使用单一饲料喂养,势必造成蝎子营养不良,因此应配制多种饲料,如添加蚯蚓、地鳖虫、麸皮等,西瓜皮也是蝎子的很好的辅助食物。总之,饲料复杂,越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
五、蜕皮期科学治理:
蝎子出生后经过6次蜕皮才达到性成熟,若蝎不能蜕皮,生长发育就会停止,随时可能死亡。
雏蝎出生后即爬到母蝎背上,5天后蜕第一次皮,这次蜕皮时间比较一致,蜕皮后再经过5-7天,雏蝎离开母背,40天左右进行第2次蜕皮。由于生活环境差异,个体间生长发育不一致,导致第2次蜕皮时间各不相同。以后每隔50-60天蜕皮一次。
蜕皮期间日平均气温应控制在25-30摄氏度,蝎窝的土壤含水量在15-20%,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蝎在蜕皮前一周进入半休眠状态。蝎蜕皮后,新蝎身体柔软有光泽,体形明显增大,肌肉鲜嫩,反抗力弱,极易受天敌或其它蝎的侵袭和蚕食。
蝎蜕皮后供食既要注重营养丰富,又要注重适口性及壳采食性,做到少投勤投,防止蝎因饥饿而互相蚕食,供食以黄粉虫幼虫为主,辅以替代品。替代品用25%牛奶、25%生蛋白、45%面粉(炒香)、3%的红糖、2%的生油、拌成糊状,用手搓成小颗粒,置于嫩菜叶上即可。可在替代品中加入少量的复合维生素,以加快雏蝎的生长。
实践证实,蝎蜕皮的时间早晚与体内胱氨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因此给孕蝎、雏蝎适当添加鼠肉是很必要的。也可在平时饲喂的黄粉虫等饲料中喷适量的胱氨酸溶液,间接增加蝎体内胱氨酸的含量。假如将胱氨酸和维生素类药物均匀的洒在新鲜的西瓜皮或嫩叶上,让蝎自由采食效果更好。但要注重及时清理残食,以防止腐烂变质。
六、做好蝎场的治理工作:
蝎场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养蝎的成败。因此在养殖上应有严格的治理制度,天天要定时观察蝎子的活动情况,并具体记录蝎子的饮食、蜕皮、产子、病虫害及死亡情况,注重气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经常打扫残食及蝎粪,保持蝎场清洁卫生,以利于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
沂蒙全蝎因具有药用、保健等作用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掌握好科学的饲养技术,加强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有效提高沂蒙全蝎的养殖效益。
二、蝎子怎么养才会活得久?
一是养蝎子要背风向阳、远离工业污染。土质以微酸或微碱壤或沙壤为宜,同时还要避开周围50米内有可能使用剧毒农药的地方。
二要饲养要精细。喂水,要用喷洒的水好呈雾状切不可直接将水倒入蝎窝内。此外还要注意在雨后及时排净场内的积水。立夏以后蝎子的消化能力空前提高,这时如饲养区内农作物害虫不够蝎子食用,可在晚上用黑光灯诱捕昆虫任蝎子自由采食,也可投喂些鲜活昆虫。秋分以后要加大供食量,除自然昆虫外要加一些肉类饲料,喂食量要做到宁可有余不可欠缺。要迅速减少蝎子的饮水量停止直接供水。
三、蝎子的养殖与繁殖方法?
主要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捕捉野生蝎,一般在6月底以前和8月以后至10月前进行,在山坡、石块周围,根据蝎子排出的白色粪便,即可找到蝎窝。养殖蝎子的方式主要为自然养蝎(不加温)和控温养蝎(加温)。
自然养蝎,不加温,模拟野生蝎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多在室外养殖,也有室内养殖的。由于不加温,周期太长,最少需要3年,但投资少,管理简便。
控温养蝎可以大大缩短饲养周期,有助于幼蝎生长,只要很好的控制温度和湿度,则可缩短养殖周期,但需要管理精细。
半地下太阳能养蝎创造的温度和湿度不是死板的某一值,而是相当宽的温、湿度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了温湿度对立的矛盾;投资少,效益好;管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