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育种之父?
李振声。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56年,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来到大西北远离都会城市的小镇——陕西杨凌,开始了在大西北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且不说科学研究能否取得预想的成果,单单是从北京到杨凌,这一个生活场景的转换就足以让今天的青年人对他表示钦佩。但李振声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这样: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
二、小麦高产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
李振声
李振声及其团队终于成功地研究出抗旱、抗病害、抗涝的小麦品种,这样的小麦在推广中大受农民欢迎,全国种植面积超过三亿亩,增产过百亿,李振声也终于实现了“四海之内无饥馑”的梦想。
而李振声也能够挺直腰杆,面对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吃不起饭”的言论大声说不。
三、中国北方小麦之父?
是李振声。
李振声(1931.2.25-),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扩展资料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了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他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
四、世界小麦之父?
小麦之父是李振声。
1.李振声和他的团队在小偃麦品种的研究中,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和杂交小麦不育问题。所幸,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并培育出了新的小麦新品种,如:4、5、6、54、81等。其中,“小偃6”有一亿五千万亩的良田,产量高达四十亿公斤。到目前为止,小麦品种已达70余种。李振声被誉为中国“远亲小麦之父”
五、冬小麦之父?
冬小麦之父李振声。他是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研究出的“小偃6号”目前其衍生品种已达53个,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333”至今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六、小麦高产发明人?
余松烈(1921.3.13-2016.4.20),浙江省慈溪县人,中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
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七、小麦杂交之父排名?
李振声。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育成了偃系小麦。李振声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
1987年他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1995年,提出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潜力与对策:
在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又及时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八、西农小麦之父?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是我国著名的农业专家,被誉为“小麦杂交之父”“小麦育种学界的一代宗师”,深受老百姓的尊敬。
九、我国第一位小麦育种专家是谁?
李振声。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育成了偃系小麦。李振声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
1987年他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1995年,提出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潜力与对策:
在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又及时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