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敌百虫的理化性质与作用如何,其用法与用量怎样?使用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理化性质】
敌百虫,为白色结晶,有芳香味,易溶于水及醇类、苯、甲苯、酮类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难溶于乙醚、乙烷等。熔点83~84℃。在酸性溶液中(pH 5.0以下),甲烷酯键断裂而引起水解生成去甲基敌百虫;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敌敌畏;水解进一步继续,最终分解成无杀虫活性的物质。
【作用与用途】
敌百虫是一种低毒、残留时间较短的杀虫药,不仅对消化道寄生虫有效,同时可用于防治体外寄生虫。其杀虫机理是通过抑制虫体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酯酶减弱或失去水解破坏乙酰胆碱的能力,由于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使昆虫、甲壳类,蠕虫等的神经功能失常,而呈现先兴奋,后麻痹死亡。水产病害防治中主要用于防治鱼体外寄生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锚头鳋、中华鳋和鱼鲺等;同时也可内服驱杀肠内寄生的绦虫和棘头虫等,此外还可杀死对鱼苗、鱼卵有害的剑水蚤及水蜈蚣等。
【用法与用量】
(1)浸浴:90%的晶体敌百虫5~10克/米3,浸泡 10~20分钟,能有效杀灭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等体表寄生虫。
(2)全池泼洒:2.5%粉剂使水体浓度达1~4克/米3或90%晶体为0.2~0.5克/米3,90%的晶体和面碱合剂(1∶0.6),使水体浓度达0.1~0.2克/米3,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中华鳋和鱼鲺等体外寄生虫病。
(3)内服:晶体敌百虫0.3~0.8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连用4~6天,可驱杀棘头吻虫、绦虫和线虫等肠道寄生虫。
【注意事项】
(1)敌百虫的毒性依鱼种类而不同,鲤、白鲫的安全范围是1.8~5.7克/米3,虹鳟0.18~0.54克/米3,且鳜、加州鲈鱼、淡水白鲳对它极度敏感,使用时应予注意。
(2)除与面碱合用外,不得与其他碱性药物合用。
(3)应在密封、避光、干燥处保存。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二、使用"敌百虫",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敌百虫的操作方法,特性:敌百虫纯品为白色结晶体,具备异味,较可溶强电解质;工业用品为白色小块固态,含相关成分90%上下,称之为敌百虫晶体;也有含相关成分仅2.5%的粗品,称之为敌百虫颗粒剂。
敌百虫的操作方法敌百虫必须特别注意的事宜
功效:敌百虫是碱性磷酸酶缓聚剂,主要是根据裂头蚴的吸气、肌肤触碰、吞噬食材等进到循环与每个人体器官,使神经系统能终止而杀掉虫类、甲壳类等。敌百虫为鱼种甲壳动物病的高效药品。
操作方法:全池喷洒时,每立方水体用敌百虫颗粒剂1-49或敌百虫晶体0.2-0.59,可消灭指环虫、鱼鲺、水蜈蚣、剑水蚤、蚌虾等:每立方水体用敌百虫晶体0.2-0.39,隔3-5d用一次,并用三次,可预防锚头鳋病;每立方水体用敌百虫晶体和面碱(1:0.6)0.
可以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若第二天重复使用0.39,可医治鲤嗜子宫线虫病;每立方水体用敌百虫晶体0.59、硫酸铝0.29,可预防中华鳋病。泡浴法:敌百虫晶体的含量为每立方水体20-409,在温度10-150C泡浴鱼类10-20min,能消灭三代虫、指环虫、中华鳋和锚头鳋等裂头蚴(此方法请谨慎使用)。
常见问题:因为敌百虫吡菌胺带酸碱性,对金属材料有浸蚀功效,盛药的容嚣不能用金属材料。敌百虫遇碱即成杀虫双,感病提高,配置药水时,除药方要求与面碱共用外,一般不必随便与偏碱药品共用,以防造成肥害。鳊鱼、淡水白鲳、加州鲈鱼等珍贵鱼种对敌百虫尤其比较敏感,一般不适合应用。敌百虫药力与pH相关,pH越高,敌百虫药力消退也越来越快。与阿托品、磷毒一起用,会因为拮抗作用而无效。
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喷洒农药的时候要带好防护手套,防护服,不要把皮肤暴露在外面,不要用手去触碰眼睛。时间最好是选择在下午的5点之后。
首先就是要注意浓度,而且一定要注意用量,一次性不要用太多,同时也需要用水提前进行稀释,还有就是要注意使用的浓度,不要盲目的使用,也不要把所有农药都混合在一起。
使用这种农药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一定要戴着手套去用,然后可以加水稀释,不要喷在花朵上面。
三、龙鱼有虫怎么办
龙鱼有虫是鱼虱,可使用25%粉剂敌百虫(1-2 ppm),或90%晶体敌百虫(0.25-0.5 ppm)进行消杀。
鱼虱的腹面有许多倒剌,能用来在鱼体上不断爬行,刺死鱼体,吸吮鱼血,引起鱼种大批死亡。在温暖的南方(水温16-3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长江流域一带,每年6-8月为流行盛期。鱼虱对寄主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对大鱼主要是妨碍生长,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对鱼种危害很大,少量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在寄生生涯中,鱼虱经常在鱼体上爬行,撕咬表皮及肌肉组织,使鱼痛痒难忍。初期病鱼急剧快游,急燥不安,有时以躯体摩擦池底、池壁以冀摆脱痛苦。被鱼虱寄生的鱼,食欲减退,体质逐渐瘦弱,抗病能力降低。当细菌、水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侵入被鱼虱撕破的伤口处而发病,造成鱼的死亡。
鱼类寄生虫或拥有共同祖先:
日本爱媛大学与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等的团队透露,这些生物可能拥有生活在深海中的共同祖先。
据悉,缩头鱼虱身长数厘米,靠吸食鱼类血液与体液获得营养。可寄生在鱼鳃、鱼口、鱼腹、体表等多处。
报道指出,研究团队对全球各地采集到的缩头鱼虱进行DNA分析后认为,寄生在深海比目鱼身上的缩头鱼虱种群最初很可能是从共同祖先处进化而来。此外,研究者还判断出寄生在鱼鳃处的种群最为古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鱼虱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日本研究:400种鱼类寄生虫或拥有共同祖先
一、体外寄生虫
龙鱼的寄生虫大多于喂食活饵时遭转寄引起,常见的有鱼虱、箭虫。“鱼虱”属甲壳类,约3~5L,肉眼可见,多寄生于鱼体外,有扁平背甲及吸盘吸附体表。口部为针状用来吸取鱼的体液,使龙鱼体色失去光泽,并造成鱼只不安而磨擦缸壁或底材。“箭虫”又称苗虫,大多寄生于鳍部或鱼体皮肤内,其头部为多叉形,直接入鱼体吸收鱼体的营养。长度约1M左右,被寄生的体表会有红肿淤血而后溃烂的现象,并会造成鱼儿急躁不安、磨擦缸壁、食欲不振的情形。 上述两种寄生虫可用人工麻醉拔除。如果数量太多可用龙鱼专用除虫药杀除,但除虫药功效类似农用杀虫剂,龙鱼对药物又极为敏感,所以务必依规定量再减半使用!因曾听闻剂量使用不当,龙鱼中毒而死的案例。另外要告知各位,鱼虱成长有45~60天的周期性,成虫生卵后不久即死亡,其卵又不怕药,此时下药主要是针对刚孵化的幼生。而高浓度的盐浴法是无法彻底根绝它们的,除非将比重提高到接近海水的浓度,但恐怕鱼会比寄生虫先死!据说混养喜食小型甲壳类生物的金、银鲳可减缓缸内增殖的情形。
二、体内原生虫
通常经由水中传播而寄生在鱼类消化道,又不会被鱼只消化掉的寄生虫为绦虫(或称头槽绦虫),一般头槽绦虫的最终宿主为鱼类,在鱼只体内产卵,卵大小约0.05mm,随宿主排泄排入水中,在水温28~30度孵化为幼虫,俗称六钩幼虫。六钩幼虫多以剑水蚤等桡脚类为宿主,然后由鱼类吞食绦虫幼虫的宿主后,转移到鱼只体内,发育为成虫,在鱼只体内进行下一次循环,成熟的掏虫体宽1-2mm,长可达数公分,成白色链带状,绦虫在鱼只消化道中大量繁殖,除了吸取鱼只养分外(这还不至于致命),严重的感染是大量虫体阻塞消化道,造成鱼腹膨胀,无法进食,最后死亡。
可怕的是绦虫感染并非立即死亡,而是一拖再拖,非得把缸内所有鱼只都传染到不罢休,且初期病征并不明显,等到发现时,整缸都是寄生虫,无法防治。由于绦虫种类多达200种,目前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这是书上说的。所以 通用的驱虫药,杀虫效果恐怕不是全效性,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打断绦虫的生命循环,也就是说,当虫卵孵化成幼虫水质是很重要的。同样,从陆路管道传播的寄生虫,是否会在鱼只体内存活,还不清楚,但最佳保证是不要喂食来路不明的饵料,除时,阻绝幼虫的宿主―剑水蚤,只要水中没有此类生物,六钩幼虫就无法生存,鱼只也不会因吞食剑水蚤而感染,所以干净的非经过杀虫(菌)的程序。天子兄建议用冷冻虾喂食,在低温冷冻之下,也有相当的杀(虫)菌作用,挺不错的办法。
什么虫?
鳃虫的虫,治疗的话一般用福马林。 根据缸大小下。很有效果。我救过一个龙这样的。泡到龙很大反应。大概1小时。大缸泡。可以见到虫子都吐出来死。然后马上换60%的水。第二天加温,换水,第三天再下杀虫卵。第四天下少部分盐进行消毒伤口,因为一般虫死了会烂在龙鱼的鳃部。龙鱼症状表现为 呼吸急促。贴水面游动。急窜的症状。磨缸。用身体磨蹭缸面。
蛋白虫的话是最常见的,个人十多年的经验是:蛋白虫是水质差的标志,如不及时提升水质,鱼病随时会爆发。
最佳方法是通过提升水质消除蛋白虫,提升水质的方法是:
1.加大换水频次(你的换水不错)
2、停食或少食,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如活鱼、虾(建议每2天喂1次)。各位鱼友可试验或观察下,连续大量喂食活鱼虾等高蛋白饲料,且不换水,鱼缸很快就会出现蛋白虫 。
3、清洁、更新或补充滤材
4、调整水泵的功率与鱼缸容量、养鱼密度、种类匹配(如果经常性地出现蛋白虫,很可能您的水泵功率太弱,严重影响过滤硝化系统的效果,这一点很容易被鱼友忽了
5、添加高品质的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不过市面所售的绝大部分是忽悠人的“东东”,需小心甄别。
如果想用药物除掉蛋白虫,鱼外寄宝也不错(网上有)。
有虫就驱虫,去信誉好的水族店买高品质的驱虫药
寄生虫种类有很多,我们只需要做好这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