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生蚂蟥养殖技术?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
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二、水蛭池不坏水的方法?
要想不坏水首先是调节水质,水源是水蛭生存的主要条件,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水泥池中进行人工养殖水蛭时,由于投放的密度大,故水质较易恶化,所以水质一定要调节好,要求水质肥爽清新,不要有异味异色,可以2〜3天换一次水,如果有微流水不断流人更好。
三、水蛭养殖怎么养水?
若是新开挖的池子,水不肥透明度高,浮游生物生长少,可在放养前一星期每667平方米施畜禽粪便250—500千克,几天后即可达到肥水的目的,很快就会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
水质碱性不能过大,碱性过大的土壤和碱性过大的水质都能致水蛭死亡。偏酸性的土壤和水质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过于酸性说明水质已坏,应更换。水蛭养殖池要防止化学污染,农用化肥,农药以及各类洗涤化妆品用水不能流入养殖池,以防水蛭中毒死亡。
以上就是水蛭对于水质的要求了,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殖,这样才能够使得水蛭更好的生长,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养水蛭的水池怎么建造?
选塘:选择避风向阳、无污染、进水与排灌方便的地方作为养殖用池。
大规模养殖可利用池塘或低产田修造。整塘:将选定的池塘底部推平, 去除底部过多的淤泥,池宜小不宜大,宽3m、深1m,长度不限。池边坡度为1∶1.5,若所选池塘大,可用筑土埂的方法,将池塘隔成600m2左右的一个个小池,每2-3池为一组,每池对角留出进排水通道,每组池相通连,池底铺石块,石子,约占池底的1/5左右。供水蛭栖息。池四周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砂壤土建1m宽的平台,平台高于水面10~20cm,便于水蛭打洞产茧。每隔2m用瓦片正反相叠,从池底直至平台,1组两摞,供水蛭栖息及躲避高温、强光。养殖池中种植一些水草或浮萍等青绿饲料,以便于田螺生长。池上口斜竖防逃网,可选用孔较粗的白色尼龙纱。支架选用窄铁板、钢筋或竹篾,使其端部下弯。在支架折弯部横向固定细铁丝,沿池口一周。清塘:用生石灰75-100kg/600-700m2,均匀撒于池底,而后注入20cm深清水,24小时候后,将水加深至1m。试水:10天后,将待放入塘中的水蛭,取10条,放于纱网中,置于水中,每隔数小时观察纱网中的水蛭情况,连续观察24小时,若无异常,即可将待养水蛭放入塘中。五、水蛭家庭立体养殖技术?
S100:准备池塘:建造多 个晒水塘和饵料养殖塘,各塘口单独进出水,对角采用管道连通,晒水塘内养 殖水草;S200:注水,向晒水塘注入无污染的水体,并将水草栽入所述营养钵 中;S300:建造水蛭养殖池,所述水蛭养殖池包括多个玻璃缸体1,所述玻璃 缸体1内设置有多片玻璃挂片7;S400:产卵孵化,将含水30-35%的腐殖土放 入产卵池中,深度在20-35厘米深,然后将待产水蛭放入产卵池产卵;S500: 养殖饵料,将活体螺放入所述饵料养殖塘内集中饲喂,待其产卵后将卵块放入 所述玻璃缸体1内;S600:投放幼蛭苗,从所述腐殖土内拿出孵化后的水蛭卵茧,加水浸泡,将水蛭幼苗放入所述玻璃缸体1内;S700:日常养殖管理,维 持养殖环境的温度在20-25度,每日从所述晒水塘抽水进入所述玻璃缸体1进 行换水;从玻璃缸体1排出的水进入晒水池净化。
六、水蛭用鱼缸养殖方法?
1、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
2、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3、越冬管理先捞起。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
4、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七、有三五斤水蛭怎么养?
(一) 沼泽地养殖
沼泽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生植物茂盛,沼泽地底层有机物、腐殖质含量较多,浮游生物、水生动物丰富。因此,只要建好围栏,即可放养水蛭(蚂蝗)。要定时进行观察,适当补充饵料。密度过大时,要适时捕捞。
(二) 稻田养殖
稻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温适宜,又有水稻遮荫,从含氧量到丰富的饵料都适合水蛭(蚂蝗)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我国大部分稻田中,都生长有不同品种的水蛭(蚂蝗)。稻田养殖要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田土保水、肥力好的地块,四周用围栏圈围起来。在稻田的中间,根据地块的大小,挖一个或几个池塘。一般以100 平方米中间挖一个1 平方米的池塘为宜,同时池塘与池塘之间,以及在稻田的四周挖深、宽各约30 厘米的保护连通沟,使池、沟相通。当晒田、搁田或施肥、喷药时,要把水蛭(蚂蝗)用动物血引诱到池塘或保护连通沟里,使水蛭(蚂蝗)免遭杀害。施肥最好改为球肥深施,喷农药最好改为低毒或无毒农药。
二、集约化精养
集约化精养是采用人工建池、投喂饵料的科学饲养管理方式。一般有鱼塘养殖、场区养殖、室内养殖、庭院养殖以及工厂化恒温养殖等方式。这几种养殖方式放养密度较大,资金投人相对较高,要求饲养技术精细。但单位面积产出多,经济效益较好。
(一)精养的物理性质
1 .透光性强,水层波动小:因为水浅,阳光可透射到池底,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因为水浅,水的上下层基本均匀,仅在刮风、温差变化条件下出现小的波动。为水蛭(蚂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 .水色不定,水温呈季节性变化:水的颜色常因土质、水深、施肥种类及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而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多时水体呈绿色,浮游动物多时水体呈黄色,腐殖质多时水体呈褐色或为酱油色,大量生长蓝藻时水体呈青绿色,鱼腥藻繁殖多时水体呈黄绿色,纤毛虫繁殖旺盛时水体又呈褐色,水蚤大量出现时水体则呈红色。
1年中冬季水温最低,春季逐渐回升,夏季水温最高,秋季逐渐下降。在1 年中5~9 月份水温较高,是适合水蛭(蚂蝗)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时期。l日中的平均温度,一般水温高于气温,平均温差水温低于气温,这样看来,水温比气温相对稳定。白天水温常低于气温,而晚上则水温又高于气温。
3.水体变质,则水中发出腐败臭味:如发现水体有特殊的腐烂味、臭味,则表示水体被污染,说明池底的有机物如吃剩的饵料、沉底的动植物残体、粪便等,腐败生成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此时则应及时换水或倒池清理,防止水蛭(蚂蝗)大批死亡。
(二)精养的化学性质
1.酸碱度(pH 值)。酸碱度是指池塘中水的pH 值。主要是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与碳酸盐类之间比率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一般在6.5~9.5 之间。pH 值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变化:黎明时,二氧化碳含量多,水的pH 值下降(变酸);白天,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水的pH 值升高(变碱)。实践证明,中性的水体或弱碱性的水体有利于水蛭(蚂蝗)的生长发育。
2.气体溶解量。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气、硫化氢和甲烷(沼气)等。一般较为重要的是水中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当水中的含氧量大于0.7 毫克/升,水蛭(蚂蝗)就活动正常;当水中的溶解氧小于0.7 毫克/升时,水蛭(蚂蝗)就会纷纷爬出水面,到岸边土壤或草丛中,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池塘中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水温的昼夜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含氧最多的时间是下午,这是因为水中绿色植物在此时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大量的氧气。而黎明时水中含氧量最低,这是因为夜晚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动物没有停止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呼出。
3.无机盐溶解量。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等。这些盐类的溶解量对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动植物的数量,对水蛭(蚂蝗)的生长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精养的生物组成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池塘中的生物组成有明显的区别。但一般由以下几大类生物组成。
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动植物。它们的活动能力有限,大多是靠水体流动而被动地移动,它们是池塘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对水蛭(蚂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浮游植物主要包括低等的浮游藻类,如夏季大量繁殖的蓝藻(微囊藻、鱼腥藻等)、绿藻(鼓藻、空球藻、团藻),春季秋季生长旺盛的硅藻等。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如草履虫、喇叭虫、尾棘虫等。
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漂浮植物如水浮萍、芜萍等,它们完全漂浮于水面或水中。(2)浮叶植物其叶面漂浮于水面,而根生长在池塘底土中,如菱、若菜等。(3)挺叶植物其根植于泥土中,而茎、叶挺立于水面之上,如芦苇、莲子草等。
3.底栖动物:底栖动物中包括软体动物中的蚌、螺类,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非浮游性的枝角类、挠足类等,还有水蛆蜕、摇蚊幼虫、蚌蟒幼虫等。
4.其他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蛭类、水蛇、鳖、水鼠等。
5.真菌和细菌在严重污染的池塘中,各种危及水蛭(蚂蝗)生命的真菌和细菌大量繁殖,对水蛭(蚂蝗)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水蛭的养殖模式有野外粗放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两种养殖模式各具优势,如果你想养殖水蛭,可以参考一下以上内容,结合实际再开展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