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人工培育的蓝尾石龙子无毒,而野生的蓝尾石龙子带微毒。在被饲养的状态下蓝尾石龙子的适应能力很好,能与同类很好地和平共处,甚至也能跟其它种类(的蜥蜴)共同生活。但是在把雄性混养在一起的时候必须注意,建议每个饲养空内只放置一只雄性。笼子的装饰可以随你自己的兴趣,可以使用碎木屑或者树皮作为底材。它们是地栖性蜥蜴,所以高度并不重要,但是在饲养它们的时候还是应该使用一些树枝或者塑料植物以供它们攀爬。大部分的石龙子都会晒太阳,所以一个华氏75度到85度(注:约摄氏23到30度)的环境会非常适合它们,同时UV射线也是必须提供的。水可以用一个浅浅的碟子来供应,如果能每星期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喷水就更好了。
食物应该包括一切商业性地生产的(应该是指非野生的)适当大小的活物,并且要加以清洁,记住只从你能肯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区域采集食物。
蓝尾石龙子,在台湾又名丽纹石龙子。是属于石龙子科的一个物种。其幼体尾部的蓝色和背部的五条纵纹是其显著的特征。但这2个特征会在成体以后消失。而在潮汕地区其又被称之为草龙,很多人相信其有毒,被咬会导致毒发身亡。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台湾,日本琉球群岛,越南。
以昆虫为主食的日行性蜥蜴,卵生,每次产下2枚卵。这是种分布极广的蜥蜴。
蓝尾石龙子没有毒。
饲养方法:蓝尾石龙子喜欢晒太阳,一般华氏75~85度的环境会非常适合它们,同时UV射线也是必须提供的;水可以用一个浅浅的碟子来供应,每星期给蓝尾石龙子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喷水更好;食物应该选取一切商业性地生产的适当大小的活物,并且要清洗干净,但是要保证无毒物残留,这样不会对蓝尾石龙子造成伤害。
蓝尾石龙子的特点:
蓝尾石龙子栖息于长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间道旁的石块下,喜在干燥而温度较高的阳坡活动,但在茂密的草丛或平原地区比较少见。春季捕食蝗虫、避债虫、鼠妇及鞘翅目昆虫等,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
夏季食物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成分也转化为叩头虫幼虫、鼠妇和蚂蚁等,害虫的比例也随之相应增加。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每年繁殖1次,6~7月产卵5~9枚,卵乳白色而略泛红。
蓝尾石龙子
原产地:非洲东北部到东南部
科:石龙子科
进口的个体经常来源于加纳、埃及、多哥、尼日利亚。
这种中等体形的石龙子体长可以达到25厘米。Mabuya(?)种类的外表看起来基本上都差不多。强壮的四肢支撑着细长的圆筒形身体,每只脚掌有五个脚趾。头很尖锐,尾巴很长,逐渐变细,平滑而有光泽。总体而言它们是看起来非常光滑、敏捷的蜥蜴。蓝尾石龙子的颜色十分引人注目,黑色的底色上有五道金色的纵向条纹,向后逐渐变化为一条蓝色的尾巴。
这种石龙子是机会主义者,在野外它们生活在农田、灌木丛,甚至跟随人类的活动进入了房子里面,在人类的居住区域周围发现它们是很平常的事。
在被饲养的状态下蓝尾石龙子的适应能力很好,能与同类很好地和平共处,甚至也能跟其它种类(的蜥蜴)共同生活。但是在把雄性混养在一起的时候必须注意,建议每个饲养空内只放置一只雄性。笼子的装饰可以随你自己的兴趣,可以使用碎木屑或者树皮作为底材。它们是地栖性蜥蜴,所以高度并不重要,但是在饲养它们的时候还是应该使用一些树枝或者塑料植物以供它们攀爬。大部分的石龙子都会晒太阳,所以一个华氏75度到85度(注:约摄氏23到30度)的环境会非常适合它们,同时UV射线也是必须提供的。水可以用一个浅浅的碟子来供应,如果能每星期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喷水就更好了。 A most aria should be provided at all times to help with shedding skin. (应该随时保持湿度以便让它们蜕皮?)
食物应该包括一切商业性地生产的(应该是指非野生的)适当大小的活物,并且要加以清洁,记住只从你能肯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区域采集食物。Overripe bananas & peaches may be taken(成熟的香蕉和桃子上可能会有农药?)。
关于这个品种的繁殖并没有多少文字记录,但不同于其它Mabuya品种,它们是产蛋的。
总的来说这种石龙子能为你的生态动物园添加精彩的颜色和活动。尽管它们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种类,但是对它们进行的无关紧要的移动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因为跟其它种类的石龙子一样这有可能导致它们的尾巴脱落。
花了一小时进行翻译。有些地方不是很确定我都注明了,欢迎大家指正。
虽然没有养蓝尾石龙子但是我从网仅仅花了几分钟就搜索到了蓝尾石龙子的资料,而已经拥有蓝尾石龙子的各位既然有兴趣要饲养,为什么只是一味的张嘴就问“怎么养”呢? 为什么自己不能动手搜寻资料而非要等待他人施以援助? 还有问怎么饲养丽纹、水龙、蛙眼的各位也是,这些并不是饲养方法非常高深的品种,希望大家能抛弃这副慵懒的样子,“打起精神玩爬虫”。
生态习性:以昆虫为主食的日行性蜥蜴,卵生,每次产下2枚卵。这是种分布极广的蜥蜴,太平洋蓝尾岛蜥有时会将尾巴摆成8字型,可能是其领域性行为的一部分,以此威吓其它蜥蜴。
型态特征:小型石龙子,体长约10~12公分,体色底色为黑色,并从吻端到尾巴的基部缀有金色的长条纹,长尾巴则为鲜艳而显眼的蓝绿色或铁青色。
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50 mm的幼体,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当体长大于50 mm,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 mm,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强!~~
一般是没有毒的 如果收了污染就不一定了
搞不好什么射线 和辐射的 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