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的特点和外表和生活习性是什么?

养殖吧 2022-12-10 11:36 编辑:admin 227阅读

(鹦鹉)的特点和外表和生活习性是什么?

  鹦鹉的嘴给人的印象深刻。

乍看之下很象老鹰的钩喙,但从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鹰嘴的上喙强有力而下喙很弱,主要用于象挠钩那样撕裂猎物而不具备强大的咬合力;鹦鹉的嘴则上下喙均十分有力,脸颊的咬肌也很发达,啃咬的力量较大,结构上如同钳子。

  除了啄羊鹦鹉等极少数种类外,鹦鹉几乎都是素食者,象钳子一样的大嘴是对付坚硬果壳的利器,虽然其咬合力和实际破坏力都远胜猛禽类,然而鹦鹉在自然界属于被捕食者,习性上不会主动攻击,所以它们是“具有狮牙的绵羊”。当然,在形势窘迫时,它们也会出于自卫的目的而咬人,大型种类甚至可能使人受伤。

  在家中饲养大、中型鹦鹉时,要记住不要任意挑逗起它们的进攻性。

鹦鹉的舌多肉而具圆端,有着“橡皮擦”般的质地,与其它鸟类有显著的不同。

很多人以为这样结构的舌头是鹦鹉学说话的优势条件,其实不然,科学已经证明舌头不是发音器官,只是合成某些音节的辅助器官,而鹦鹉的舌头甚至连辅助发音的功能都不具备,它们可以叼着满嘴的东西,不张嘴就能“说话”。

  鹦鹉舌头的主要功能有两个:碾碎食物的时候当作“杵”来使用(下喙作为盛食的容器)以及探索物体时作为探测工具,相当于人类的食指。

它们的舌有坚韧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神经末梢,能灵敏地感知物体的软硬质地和温度,好奇的鹦鹉,特别是幼龄鸟常有舔人手指的动作,那样的举动相当于小狗在嗅闻你的脚背,并不意味着它要咬你。

  据说鹦鹉的味觉不发达(鸟类通常均如此),难辩食物的酸甜苦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鹦鹉偏爱甜食(那是因为人类总是选择香甜的东西作食物)而在野外生活的很多鹦鹉常以苦涩的树果为食。纯人工繁育的有些鹦鹉可能不会分辨食物,它们可能会试食软塑料和别的质地类似食物的东西,甚至是手指和皮肤上的痣!(图片:鹦鹉在舔主人的手指)

鹦鹉也是羽色最丰富多彩的鸟类族群。

  

自然界的色彩在它们身上几乎均有所体现:既有鲜艳的大红、金黄、翠绿和天蓝色,也有朴素的纯白、暗灰和黝黑,就连鸟类中罕有的肉桂、蓝紫和绯红也并不罕见。这归因于鹦鹉分布广泛,生活环境的多样化和它们特殊的羽毛构造。国内的几种常见的鹦鹉羽毛大致都以绿色为主,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红嘴绿鹦哥(鹦鹉的俗称)”。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会接触到更多具有花朵般色彩的异国种类。

鹦鹉之所以被识别和归类,当然还有别的特殊之处,譬如说两前两后相对分布的脚趾,更适于在树上攀爬;食道上发达的嗉囊可以贮存和消化更多的食物;在树洞中栖息营巢和交嘴喂食的繁育习性;用脚握着食物进食的滑稽神态……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们的聪明才智——善于学舌和模仿。

  鹦鹉因此也是最早被人类豢养的玩赏动物,在我国,成书于大约两年前的《礼记》中就已经有了“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的记述。

白鳍豚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体呈纺锤形,体长 1.5 ~2.5 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呈喙状,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 ;额顶显著隆起;眼小,位于口角下方;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鳍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于背中部而略靠后;鳍肢宽,末端圆钝,尾鳍后缘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蓝灰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肢背面、尾鳍均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善潜水,但易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击伤而致死。通常成对活动。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类。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