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斤羊杂1斤羊肉!”“老板,摆5个人的汤锅!”虽然现在还在秋季,可记者昨日在小关庙、九眼桥等处看到,各羊肉餐馆已经是宾客盈门了。“看这个架势,今年的羊肉行情比去年还紧俏!”一边切着羊肉,九眼桥某餐馆老板笑着告诉记者。
每逢寒冬临近,羊肉汤锅便成为成都市民不可或缺的御寒美味。但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羊肉市场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路边小摊到上规模的羊肉餐馆,从各地一哄而上到资源整合,目前的成都羊肉已不再是“只在冬至亮一下相”的时令食品,随着各区(市)县在“羊经济”中走出的产业链,我市的羊肉产业已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壮大,真正走上了品牌之路。
产业拉动 成都发“羊财”
走进双流黄甲镇,吃羊肉,是这里永不落幕的“主题”。每逢冬至前后,仿佛整个黄甲都弥漫着羊肉汤诱人的香气,镇上的羊肉餐馆,家家都是人山人海。“冬至前后的黄甲可以说是被挤个水泄不通。我的桌子最多一天要翻十多次台。”一位黄甲羊肉餐馆老板说起吃羊肉的“盛况”,显得十分兴奋。
黄甲 开展“异地代养”
羊肉生意一年好似一年,黄甲镇2006年,销售麻羊就达到6万余只。本地存栏的羊源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解决羊源缺口而实施的规模化养殖,与周边地区开展“异地代养”,也将成都羊产业的基础逐步夯实。
因羊而兴的黄甲镇在扩大麻羊养殖规模,壮大麻羊产业方面,率先迈出了步伐。据黄甲镇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黄甲麻羊养殖走过了一段由最初单纯的政策扶持,到异地“麻羊代养”的探索,到形成政策扶持结合公司+农户的“麻羊代养”新模式的发展道路。
1999年起,黄甲镇党委、政府相继制定麻羊养殖扶持政策,从资金和技术上为麻羊养殖户提供帮助。资金扶持由最初每年投入扶持奖励资金8万元到2006年全年扶持奖励资金达到25万余元,不断刺激农户养殖麻羊积极性。同时在技术上给予扶持,依托镇科技办、畜牧站和麻羊产业协会,从种草、圈舍管理、养殖技术、防疫等方面给予养殖户全力支持,为养殖户保驾护航。但是,单纯的政策扶持,在饲养区域不断减少的今天,没能阻止麻羊养殖规模的萎缩,商品羊出栏量与需求量差距越拉越大。于是,异地“麻羊代养”尝试应运而生。
据了解,“麻羊代养”即由餐饮公司提供幼羊或资金,签订代养协议,回收时扣除原供麻羊重量或现金,增长部分公司以市场价进行收购,但最低保护价为10元/公斤,实现“三赢”(公司得利、农户增收、政府受益)。黄甲镇一里坡村是该镇“麻羊代养”基地,“我签订代养麻羊400只协议的当天,代养委托方新皇城餐饮有限公司就预付了2万元给我新修羊圈,发展规模养殖。”该村村民廖顺全,从15头羊起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头,养殖场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
金堂 代养挣了“外快”
在成都市场上,能和双流麻羊抗衡的还有金堂的黑山羊。黑山羊肉质肥嫩细腻,没有膻味,在2001年获得了省上的命名,且成为了我省的著名畜牧业品种,但与黄甲不同的是,黑山羊在我市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每年从海南、西藏等地飞来的订单都如同雪片一般将羊源从本地抢走。目前,今年的40余万头黑山羊几乎已被一抢而空。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堂县大力发展羊养殖,这与黄甲需要大量羊源却又缺乏养殖基地的情况恰好互补。从去年开始,黄甲镇的餐馆、中间商等纷纷瞄准了金堂――把本地麻羊寄养到懂技术的金堂农户家中,和他们的羊一块养。“这既为绿地不足的黄甲麻羊找到了‘家’,也为本来就养羊的金堂农户轻轻松松多挣了‘外快’,这是一种双赢的全新模式。”黄甲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周边 向“羊产业”靠拢
“羊经济”向羊产业发展过程中释放的产业聚合效应,拉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向羊产业靠拢。有“中国兔王”之称的大邑县旭平兔业有限公司,斥巨资在该县晋原镇凤凰村建立麻羊业科技示范基地,吹响了进军麻羊产业的号角。大邑县也是成都麻羊基地,现年出栏麻羊15万只。过去,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多数农户均是分散饲养,加之技术落后、资金短缺、销售困难等系列原因,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既没有麻羊种场,又没有集散地,麻羊产业始终无法做大做强。“兔王”任旭平在看好麻羊产业市场前景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该县正在规划建设万亩草场恢复工程这一机遇,决定投资建设集草食畜生产、加工、销售、研究于一体的麻羊基地,以进一步延伸兔、羊等草食畜产业链,带动丘陵山区农户增收致富。
开发品牌 挖“羊市”潜力
一边是政府大力发展羊产业,一边许多养殖户心里还七上八下:在千百年以猪、牛、小家禽为主要肉类消费习惯的成都市,羊肉市场到底有多大?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成都人如果人均每年仅花10块钱去吃羊肉,每年就可创造近亿元的市场规模。省畜牧局的一份调查分析也表明,随着各地的交流日趋频繁,四川人近年来对羊肉的需求增长十分迅速,目前做羊肉的餐饮企业和养羊基地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年内,四川的羊肉消费市场超过10亿元的规模不成问题,而中心城市成都则是最大的消费市场。看到了这一点,成都市各大肉羊养殖地纷纷想尽办法进行深度开发,引导市民改变消费习惯,成都“羊市”的潜力正在逐渐发挥出来。
金堂 100道特色“羊菜品”
“谁说羊肉只能在冬至吃?其实在我国许多地方,人们一年四季都食用羊肉。”金堂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悉,为了引导消费,该县正在着手筹备以黑山羊为特色的“名羊美食坊”,并根据羊肉的营养特点、本地的季节特征等精心研制出100多道菜品,预计本月28日便可开门营业,今后在这里,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档次各不相同的黑山羊美食。“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羊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只要食用得当,天天吃反而对身体有好处!”餐馆的大厨告诉记者。
黄甲 100万扩建“新煌宸”
以黄甲麻羊著称的双流县也正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着力弱化其“冬季食品”特征,自去年投资100万元紧急扩建“新煌宸”羊肉汤锅店后,今年各大羊肉餐饮店也纷纷在扩大规模、档次提高上下工夫。此外,县上还积极地引导各大餐馆、农家乐等推出特色麻羊菜品。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草原风情的蒙古包散落在绿树掩映中,记者眼前的“公园”,如果不是事先介绍,怎么也不会和羊肉餐饮联系在一起。“老街上的四五间馆子总是爆满,随着这几年黄甲麻羊的声名远播,继续在老街做餐饮,是跟不上发展的。所以才有了这个占地近200亩的园林式餐饮场所。”新煌宸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斌指着不远处正在装修的一栋宾馆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不再满足于四星级农家乐,而向着乡村酒店发展。黄斌认为,像他们这样在黄甲土生土长靠羊发家的企业,某种程度上就是整个黄甲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家虽不是黄甲羊肉老字号,但是作为新生代,我们发展最快。黄甲因羊而兴,我们因羊而兴。”
超市 “打包羊肉”令人垂涎
除了在各羊肉产地县域范围内引导消费外,精明的商家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在羊身上发财的机会。从去年起,市民们惊讶地发现,引领消费时尚潮流的大型超市中央架起了大锅,热腾腾的羊肉汤和加工好的“打包羊肉”令人垂涎,市民们不出家门也能吃到香喷喷的羊肉汤锅了。
据促销人员介绍,在超市的消费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习惯了在家里的餐桌上添上一碗羊肉汤,而自从引进了这种经营模式后,超市的羊肉生意直线上升,最多的一天能卖500公斤左右。
商家 羊肉火爆赚一把
羊肉餐饮店的老板们也发现了商机:有很多外地食客每次吃完,都总想带上一些羊肉食品走。于是,除了将羊产业做成一种常态餐饮产业外,双流、金堂、大邑等地都在大力开发羊肉的工业化延伸产品,羊肉松、羊肉干、腌羊腿、羊肉香肠等等一系列羊肉制品应运而生,羊肉的价格也不断走高,目前双流麻羊、金堂黑山羊等每公斤的出栏价都已达到了16―20元。
塑造品牌 “羊节”挑大梁
数十万食客云集、近10万辆车扎堆……近几年来,在黄甲麻羊节的带领下,每逢冬至前后成都人赶着趟吃羊肉的“羊”经济被做到了极致。各地依托当地会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还聚集了人气,带来了商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黄甲 “羊节”兴百业
作为成都“羊”节会的代表,黄甲麻羊节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从1998年开始的麻羊节集聚了商机、人气和财气,一业兴百业,黄甲麻羊旺销同时,还带动黄甲镇养殖业、酿酒业、百货业等其他相关行业发展,麻羊产业链作用不断彰显,全镇仅麻羊产业就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羊业餐饮也由最初单一的“羊肉汤锅”发展到现在的烤全羊、回锅羊肉、虎皮羊肠、龙井羊肾等上百种菜品。随着麻羊特色餐饮文化的挖掘,双流县发展壮大了很多餐馆、酒楼,如阮老大羊肉馆、九九羊肉馆、皇城大酒楼、新皇城农家乐等,其中“新皇城”还在成都市首批星级农家乐评比中取得了四星级农家乐的称号。
黄甲镇的小城镇建设,在麻羊产业的发展推动下在几年时间里就由一个独街丘陵小镇扩大到原面积的好几倍,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并跻身“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正是“抓好一只麻羊,发展了一个产业,带活了一方经济,兴起了一个城镇”。今年,该镇还将在传统的麻羊节中加入新元素,充分发挥节日经济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不断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千年麻羊乡,现代工业镇”的黄甲镇更加声名远播。
周边 “羊节”喜洋洋
黄甲的成功,对成都的其他区域也起着示范带动作用。金堂的黑山羊节、邛崃的羊美食文化节、大邑、崇州、都江堰等地的冬季羊肉节等纷纷出炉,同样结合当地特色,成为了当地节会经济中的一抹亮色。邛羊火锅、叉海椒羊肉、碗碗羊肉、烫皮羊肉、烟熏羊肉……在去年的邛羊节中,邛崃市将平乐古镇作为主会场,卧龙、道佐、夹关、天台山镇沿线乡镇为分会场,形成了42公里串珠式“绿色羊肉”美食长廊,川西民俗表演,“水上飘”烫皮羊肉、好吃好看的玉米馍馍、香飘整条街的烟熏羊肉和羊肉香肠、天台山的赶羊大比拼都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成都的产羊大县之一,大邑县也不甘示弱,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要在主产区悦来镇举办麻羊美食文化节,今年的麻羊节初步定在12月上旬,除了传统的“庖丁解羊”、麻羊选美等活动外,还将举行羊肉系列厨艺争霸赛,届时,市民们可以在节日期间尽情享受大厨们倾情奉献的蒸炒煮炸等各式羊肉大餐。
做大品牌 铺开“羊经济”
办“羊节”无疑是一个扩大知名度,塑造品牌的良好开端。可除了吃个热闹,双流、金堂等地都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创出品牌?让成都乃至周边市民们在不办节会的时候也能记得成都羊肉?
黄甲 打造“麻羊第一产业园”
在双流黄甲镇,记者看到,由四川省畜牧科学院专家组成的成都麻羊专家大院已投入使用,双流科技专家大院成都麻羊分院正在建设中,专家们除了提供咨询、技术等服务外,还将黄甲麻羊搬上了互联网,与成都朗威农业投资公司一共投资20亿元打造5000亩麻羊观光牧场,组建黄甲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一个个围绕麻羊而起的行动,都显示了黄甲打造麻羊品牌的决心。
为了进一步带动麻羊产业的发展,黄甲镇还引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成立了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公司)+标准+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的方式运作,降低了农民的养殖风险,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效益,实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生产上的问题由家庭经营来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则由合作社来提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麻羊产、供、销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专业合作社已由刚成立时的49名社员发展壮大为200余人,合作社社员年存栏成都麻羊2.6万头,占全镇养羊总数的70%,带动麻羊养殖户1100户,年产值4000万元,带动全镇农户人均增收210元,同时,在合作社的统一包装和营销下,黄甲今年的商品麻羊价格达到16元/公斤以上,较上年同期上涨40%,高于全市其他集镇同期价格15%,提高了养殖效益。“过去产业协会组织上相对松散,现在合作社是由社员出资组建的,养殖户和经销户捆在了一起。”合作社秘书长陈平认为合作社的成立,规范了市场价格,对营销加大了力度,实现了产业上多方的获利。另外,为了给麻羊贴上品牌标签,该地正在打造“麻羊第一产业园”。
金堂 开发特色黑山羊菜品
成都市另一个知名羊品种――金堂黑山羊近年来也在品牌发展上面大做文章。2005年底,该县注入国有资产,组建了成都蜀新黑山羊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从品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还引导业主和农户,在各大产羊乡镇建立规模养殖场,由公司提供种羊,农户饲养,出栏时按市场保护价回收。目前,福兴、栖贤、土桥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场都已建成,带领农户走上了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此外,金堂县也正在开发特色黑山羊菜品,将引入到全县所有餐馆。
【记者观察】
塑了品牌 还要打响
双流麻羊节、金堂黑山羊节、简阳羊肉美食节、都江堰冬季羊肉节、青白江清真美食节、大邑羊肉节……每到冬季,成都市各类以羊肉为主的节会数不胜数,特别是麻羊节就有好几个。可市民们在有了众多选择的同时也多了烦恼:到底哪个地方的羊肉最好吃?
不仅是市民,面对如此多的各自为政的羊肉节会,专家们也表示出了担忧:如何整合资源,让成都周边的羊肉汤能抱团发展,走出当地,走出成都,走向全国,甚至更远!否则,除了当天销售额有所增加外,真正给当地百姓留下了什么?
如何才能在人们心里留下“最好吃”的印象?
纵观成都各地火爆异常的羊肉餐馆,金堂黑山羊、黄甲麻羊、波尔山羊……各类品牌羊肉大行其道,在冬至那几天,都能招揽来一大帮食客。但就其现在的经营模式来看,任何一家羊肉汤独当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今甚至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冲出当地,规模性地进入成都乃至其他城市;反之,在成都市的羊肉市场上,简阳、内蒙古等地的知名羊肉品牌还占了相当大的规模。在这一点上,简阳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当年以挑着担子走乡串镇为主的羊肉汤,如今已申请了“简阳羊肉汤”的商标,并注册了“简阳羊肉汤”网络实名和英文域名,被简阳市政府放到了其官方网站上。
过去,经营羊肉汤是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现在成都打破了这一季节限制。但如果打不响品牌,我们的羊品牌注定就只能“墙内开花”。当下我们除了把羊产业做成常态餐饮产业,还应大力做大羊肉延伸产业。另外,各大羊肉餐饮店在品牌深度开发上还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黄羊占地近两百亩的“新煌宸”,集休闲、娱乐、羊肉餐饮于一身,便是一大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