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季花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月季为落叶灌木或常绿灌木,或蔓状与攀援状藤本植物。茎为棕色偏绿,具有钩刺或无刺,但也有几乎没有刺的月季。小枝绿色,叶为墨绿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一般3~5片,宽卵形(椭圆)或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先端渐尖,具尖齿,叶缘有锯齿,两面无毛,光滑;托叶与叶柄合生,全缘或具腺齿,顶端分离为耳状。花生于枝顶,花朵常簇生,稀单生,花色甚多,色泽各异,径4~5厘米,多为重瓣也有单瓣者;萼片尾状长尖,边缘有羽状裂片;花柱分离,伸出萼筒口外,与雄蕊等长;每子房1胚珠。有花中皇后的美称。花有微香,花期4~10月(北方),3~11月(南方),春季开花最多,大多数是完全花,或者是两性花。肉质蔷薇果,成熟后呈红黄色,顶部裂开,“种子”为瘦果,栗褐色。果卵球形或梨形,长1~2厘米,萼片脱落。 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微带酸性沙壤土最好。喜欢阳光,但是过多的强光直射又对花蕾发育不利,花瓣容易焦枯,喜欢温暖,一般气温在22~25℃最为花生长的适宜温度,夏季高温对开花不利。
喜日照充足,空气流通,排水良好而避风的环境,盛夏需适当遮荫。多数品种最适温度白昼15~26℃夜间10~15℃。较耐寒。
二、玉米的生活环境?
小麦喜爱生活在高温干燥的地方,小麦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玉米则喜爱生活在温和潮湿的地方,玉米具有喜湿的特点! 希望这些答案您能够满意!谢谢!
三、傣族的生活环境?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四、葡萄的生活环境?
1.温度
温度在10~12度时葡萄才开始萌发,25~30度最适合葡萄生长,不得超过35度,低于10度新梢就会限制生长,低于14度会导致授粉受精无法正常进行。在浆果的成熟期应将温度控制在28~32度,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
2.光照
充足的光照可以维持枝叶果实的正常生长,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产物,减少落花落果的现象。葡萄架面总是会有很多的枝叶产生遮挡阳光,时常修剪多余的枝叶以及结果能力比较弱的枝蔓,还可以增加透光度,提高通风能力。
3.水肥
充足的水分可以维持葡萄树枝干以及枝叶的营养供给,在生长期可以7~10天浇一次水,土壤渗透70%的水量即可,在浆果期土壤的水分渗透力在60%即可,避免出现积水,积水过多无法渗透的时候,要及时排水。开花前期可以施氮肥和少量的磷钾肥,在浆果的成熟时期,可以主施磷钾肥
五、鸟纲的生活环境?
雨燕目
Apodiformes
雨燕目鸟类头骨呈雀腭型或裂腭型;嘴形扁短,尖端稍曲,基部宽阔,无嘴须;翼形尖长,第5片飞羽存在或缺如;尾形多变,大多呈叉状,尾羽10枚;脚短,跗蹠大多被羽;四趾均向前,或则后趾能向前转动;唾液腺发达;尾脂腺裸出;体小,雌雄相似。雏鸟晚成性。
本目鸟常在空中飞行,飞翔力强,飞行速度快而敏捷,以空中飞捕昆虫或花蜜(蜂鸟)为食;巢营于岩壁、建筑物或树上。雨燕科的鸟多结群营巢于岩洞、悬崖峭壁的岩隙和楼、塔等建筑物的屋檐或顶部蔽风雨处。唾液腺发达,用唾液粘合巢材,巢多固着岩壁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两枚或3枚,卵壳多呈白色。
常结群飞翔,捕食飞虫。飞翔速度极快而敏捷,多在林区、耕作区和居民点上空飞行。
雨燕科鸟类中许多种类的巢,俗称“燕窝”,是传统的滋补品。雨燕对抑制蚊、蝇、蚋等卫生害虫及森林和农业害虫很有益处。
夜鹰目
Caprimulgiformes
夜鹰目鸟类的头骨为索腭型或裂腭型,嘴短弱,嘴裂阔;嘴须甚长;鼻孔呈管状或狭隙状。翼长而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二枚通常最长;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呈凸尾状,尾羽10枚。脚和趾大小居中或稍弱,跗蹠短,被羽或裸出;外趾仅具4枚趾骨;中爪具栉缘。尾脂腺裸出或退化。眼形特大。体羽柔软,色呈斑杂状。雌雄无甚差别。
通常栖于山林间,为夜行性鸟类,白天大都蹲伏在多树山坡的草地或树枝上,有时至洞穴中,黄昏出动。食物以昆虫为主,有益于农林业。卵产在地面或岩石上,常仅2枚。雏属晚成性。
本目鸟类除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及某些大洋中的岛屿之外,几遍布全世界。但油鸱科鸟类仅分布于南美热带区,蟆口鸱科仅分布于东洋界和澳洲界,林鸱科仅分布于澳洲。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鸽形目
这一目包括一些为一般人非常熟悉的种类,如原鸽(Columba livia)、岩鸽(C.rupestris),斑鸠(Streptopelia spp.)等,另一些却相当罕见的种类,如绿鸠(Treron spp.)、皇鸠(Ducula spp.)等。它们的英文名为“pigeon”和“dove”;二者几乎是交互使用的;一般说来,“pigeon”指体形较大的鸠鸽,而“dove”却为较小的种类,可是例外的情况也很不少。
现在国内外驯养的家鸽,一般公认是源自原鸽,简直可视为一种家禽。由于它的体形优美,安祥从容,性好结群,又善与人相处,在中东地区早就把它与宗教上的一些传说联系起来,因而被推为和平的象征。目前多被驯养在广场上,供人观赏,并点缀大自然。经驯化的家鸽现已培育出不少品种,其中最驰名的,当推信鸽,以它具有突出的回归性,可供传递信息,又可用来放飞竞技,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佛法僧目是非雀形目鸟类中较大的类群之一,有193种,除两极及某些海洋岛屿外遍布全世界;我国只有25种,约占世界的13%,少数种类广布全国,多数分布于南方。本目鸟类形态结构也是较多样性的,所以有9个科之多,各科特化程度高;生活环境亦多样化,水、陆、空甚至土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故与人的关系也较密切,一些种类还属我国珍稀鸟类。为国家保护对象。
体形为中大形至小形,大者和老鹰差不多,小者比麻雀大不了多少;羽色大都艳丽,以蓝、绿色占优势,部分为黑、白色,其他色则较少;羽毛结构着生紧密,副羽及盲囊有存有缺;尾脂腺裸露或被羽;雌雄同色或异色。
群栖或独栖性,生活环境多样,从高山至平原,江河湖泊周围;大森林至居民点附近的园林、田野;从水上、土穴中、陆地至空中都是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善久站;也善于飞翔,有像蝴蝶一样纷飞于高空(追逐飞虫),有突然急拍翅定位于空中一点(徘飞)(窥视水面饵物),然后又俯冲落水(捕猎物),空中飞行常是持久性的。取食除以上述飞行方式获得外,还有像鹟类一样从枝头突冲出空间攫食飞虫;有的于枝头啄食野果,有的在地面啄食落果或追逐虫、蚁。鸣声一般简单,缺乏婉转的歌声。
在洞穴中繁殖,在天然的树洞或在堤岸、山坡、坟墓、山路边的土壁等环境挖隧道为巢穴产卵;卵每产1—8枚,一般白色,无斑;雏属晚成性。孵卵,育雏大都由双亲分担(犀鸟例外),孵卵经18—24天(犀鸟类28—40天)出雏,雏鸟须双亲喂养3—4周(犀鸟4—8周)时间。大多数为留鸟,少数有迁徙。
本目鸟类共有193种,分属于9科。中国有5科26种。从整个目来说分布遍于界,但每个科的分布则不一样,他们分布的广、狭与种类的数量多、少无必然联系。
本目分布最广的是翠鸟科,最狭的是鹃鴗科,刚好是种数最多和最少的二个科,不过亦可见另一个种数最少的戴胜科,分布范围大大广于数量较多的犀鸟科及其他一些科的情况,可见分布广、狭与种类多少无大关系。从各地理区看:热带二个区包括了所有的科,其中又以旧热带区占优势,可见热带地区为本目鸟类的分布中心。
本目鸟类大都羽色艳丽、举止优雅,有它们装点大自然,美景会更怡人。其中一些种类被动物园饲养观赏(如犀鸟),另一些种类的羽毛可作饰物,其彩色羽毛或皮张作为出口商品(如翠鸟类)。本目绝大多数种类都吃虫,蜂虎类几乎纯吃虫,不少种类还特别喜吃白蚁,可见它们在抑制林木和农作物虫害方面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况且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效果显而易见。
当然本目鸟类亦有对人不利的一面,如蜂虎类喜吃蜂,其中就包括吃蜜蜂,这对养蜂业不无影响,鱼狗类会到鱼塘啄食鱼苗损害养鱼业。不过这不是重要的方面,像蜂虎类多在山区生活,城镇附近所养的蜂就不会受害,况且从剖胃检验所见,蜂虎所吃的蜂大多是野蜂。至于翠鸟科鸟类的吃塘鱼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渔民能碰到它们啄食到塘鱼的机会也是极其少的,其实翠鸟类取食鱼、虾的主要场所不在鱼塘,鱼类也不是它们惟一的食物。所以对于蜂虎的为害养蜂业、翠鸟类的为害渔业等问题都不应提得过重。
本目鸟类除犀鸟科仅限于热带至南亚热带地区外各科鸟类几乎都广布各气候区。
鹃形目
Cuculiformes
这一目可分为2个亚目,即鹪鹃亚目(Musophagai)与鹃亚目(Cuculi);前者只分布于非洲,而后者则除高纬度地区及一些海洋岛屿以外,广布全世界。
鹃形目体形一般似鸽而瘦长,有的似鸦而短小。国内种类中,最大的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全长约520毫米,体重约420克;最小的紫金鹃(Chalcites xanthorhynchus)全长不及180毫米;体重在19—28克之间。
嘴长度适中,嘴形一般细长而侧扁,有时较粗壮,如鸦鹃等,嘴峰稍向下曲,基部无蜡膜,先端通常无钩;翅形短圆或尖长,初级飞羽10枚;尾一般与翅等长或较翅长甚,多为凸形,尾羽8—10枚;跗蹠短弱,或稍粗长;足呈对趾型:外趾能反转。
头骨索腭型(desmogathous),缺基翼突,犁骨(vomer)退化或缺,腭骨(palatine)在中线处会合,因而把前蝶骨的吻状突(pre-sphenoidal rostrum)隐蔽着。
羽无副羽((aftershaft);尾脂腺裸露。雌雄两性羽色大都相同;幼鸟羽色与成鸟不同。
此科在我国的种类,除了寥寥几种以外,都是树栖,而且是寄生性的。它们春季迁来时,常隐栖于山地或平原的密林间,不易察见。叫声宏亮,有的两声一度,有的四声一度,相当单调,经常久鸣不休,有时彻夜鸣叫。
嗜食昆虫,尤其是体质柔软的毛虫,更特殊的是,专吃其他食虫鸟类不常吃的大毛虫。
树栖性杜鹃不自营巢,而产卵于雀形目小鸟的巢中,让寄主孵育。卵的大小和色泽等,均随所选寄主种类的卵而变异,这是一种寄生的适应。但有时也见到杜鹃的卵与寄主种类所产的卵显然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没有能够找到适当寄主的巢,而偶置于此。杜鹃的模仿性很强,不但在卵方面,能仿似寄主所产的,而且杜鹃本身也能逐代演变,而摹拟寄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之仿效其寄主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这两种不但在体形和羽色等,彼此相似,而且乌鹃的尾竟然仿拟里卷尾形变叉状,与一般杜鹃不同。寄生性杜鹃,由于不自营巢孵卵育雏,雌雄两性亲鸟均较孤独,纵在繁殖期中也很少成对地过活,交配杂乱。
地栖性杜鹃都自营巢繁殖。国内种类常用干草、菖蒲、树叶、芦苇、细枝等构成球状巢,结构粗陋轻松,易于破散,均置于草丛、灌木丛、矮密竹丛中,离地面仅1米许处。雌雄亲鸟都参加孵育工作。
无论是寄生性或非寄生性种类,雏鸟均为晚成性。刚孵出的幼雏全身裸露。在羽毛形成之前,不经绒羽阶段。
鸡形目
Galliformes
潜鸟目
Gaviiformes
鹤形目
Gruiformes
鸥形目
Lariformes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鴷形目
Piciformes
本目包括鹟鴷亚目(Galbulae)和鴷亚目(Pici)两个亚目,有鹟鴷科(Galbuli-dae)、喷鴷科(Bucconidae)、须鴷科(Capitonidae)、响蜜鴷科(Indicatoridae)、鵎鵼科(Ramphastidae)和啄木鸟科(Picidae)等6个科,约400种(391—401种)。除澳洲外,遍布全球。分布于我国的只须鴷科和啄木鸟科两科,有37种,约占十分之一。
本目鸟类上颚骨主要为蜥腭型,偶或索腭或雀腭。嘴直强而呈锥形。翼的外形适中或短,第5枚次级飞羽存在。尾为平尾或楔尾,尾羽10—12枚。脚短而强,足呈对趾型,趾端具锐爪。雏鸟为晚成性。尾脂腺被(冉羽)。副羽形小或缺。舌长而能伸缩自如,舌尖具逆钩,善钩取树木枝干中蠹虫;巢营于树洞中。雌雄羽色相差不多。
栖息于森林或疏林中,在树上觅食,但有的种类完全或部分在地上觅食。食物为动物性,尤以昆虫为主,但有的种类以植物为主,响蜜鴷科鸟类的食物较特殊,觅食蜂腊。善攀树干。巢营于自然洞穴或挖掘洞穴中,响蜜鴷科一些种类有巢寄生性。卵一般白色。雏鸟为晚成性。
本目鸟类除马达加斯加、澳洲及一些高纬度岛屿外,全世界都有分布。但是除啄木鸟科广布于全世界外,其他各科仅分布于热带地区,须鴷科广布于新旧大陆热带地区,响蜜鴷科分布亚非大陆热带。
本目的鸟类大都以虫为食,尤其是啄木鸟类是众所周知的吃虫鸟,善啄取木材中的害虫为食,被称为“森林医生”。至于古书所记载的其身体可入药治病,缺乏科学依据,未可置信。
六、天牛的生活环境?
天牛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有的需进行补充营养,取食花粉、嫩枝、嫩叶、树皮、树汁或果实、菌类等,有的不需补充营养。成虫寿命一般10余天至1~2个月;
但在蛹室内越冬的成虫可达7~8个月,雄虫寿命比雌虫短。成虫活动时间与复眼小眼面粗、细有关,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动,有趋光性;
小眼面细的,多在白天活动。成虫产卵方式与口器形式有关,一般前口式的成虫产卵时将卵直接产入粗糙树皮或裂缝中;下口式的成虫先在树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
扩展资料:
天牛主要以幼虫蛀食,生活时间最长,对树干危害最严重。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蛀入树干,最初在树皮下取食,待龄期增大后,即钻入木质部为害,有的种类仅停留在树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质部。
天牛的幼虫蛀食树干和树枝,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使树势衰弱,导致病菌侵入,也易被风折断。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木材被蛀,失去工艺价值。
天牛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在幼虫期蛀蚀树干、枝条及根部。有一部分为害草本植物,幼虫生活于茎或根内。
七、恐龙的生活环境?
恐龙主要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
1、三叠纪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2、侏罗纪整个侏罗纪时期,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
3、白垩纪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恐龙的种类很多,体型和习性也差别较大。从体型来说,大个头的恐龙,可能会有几十头大象加在一起那么大;小个头的恐龙,却只有一只公鸡那么大。从食性来说,恐龙中既有温顺的草食者,也有荤素都吃的杂食者。在全球陆地系统中,恐龙支配了超过1.6亿年之久的时间。它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距今约23亿年。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由于发生了灭绝事件,所以恐龙也跟着灭亡了。地球上过去所存在的生物,都被记录在了化石中。恐龙化石就是在中生代的地层中被发掘到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不过,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不见恐龙化石的踪影。这说明恐龙在中生代已经灭绝了。
八、蝶蛹的生活环境?
蝶蛹幼虫的栖息场所,一般都很隐蔽,因此,在野外不很容易找到个别幼虫。有些蝶类的幼虫常有缀叶为巢而隐居其中的习性,缀叶的方法因虫种各有不同,有缀一叶的,有缀数叶的,各有各的式样或技巧。
香蕉弄蝶幼虫能将香蕉叶的边缘褶黏成巢而隐居其中,稻弄蝶则常缀联数叶而巢居其中。
有巢居习性或结网群栖习性的幼虫,它们都在栖息处的近旁取食,绝不远出,一有惊动,立即退人巢内躲藏,这与一般蝶类的栖息习性完全不同。
九、鳗鱼的生活环境?
鳗鱼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 鳗鱼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 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鳗鱼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旋光性强,喜流水,好暖。
十、鲱鱼的生活环境?
鲱鱼,也称青条、红线鱼、太平洋鲱鱼等。我国北方黄、渤海地区4~5月份的特产鱼类。鲱科,冷水性上层洄游性鱼类。体延长,侧扁,长约20厘米,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具细小棱鳞。以浮游生物为食,一般体重不足250克。春季,它们由北太平洋南徙至我国华北近海产卵,其卵场在距岸较远的岛礁周围。产卵后,随海流集结成群的鲱鱼消失无踪。
鲱鱼能够调节自身对光的适应能力,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以桡足类、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为食。成大群游动,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d,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m左右的地方游弋1~2d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