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和麂子的区别

养殖吧 2023-03-21 00:49 编辑:admin 219阅读

一、孢子和麂子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属性和种类不同、外形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属性和种类不同

1、孢子

脊索动物门、真兽亚纲、偶蹄目、鹿科、狍属、狍子种。

2、麂子

脊索动物门、真兽亚纲、偶蹄目、鹿科、麂属、麂种。

二、外形特征不同

1、孢子

狍是一种中小型鹿类,体长0.95-1.35米,肩高0.67-0.78米,尾长仅2-3厘米,体重15-30千克;角短,长仅23厘米左右,角干直,基部粗糙有皱纹,分枝不多于3杈,雄性略大。鼻吻裸出无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毛。颈和四肢都较长,后肢略长于前肢,蹄狭长,有敖腺,尾很短,隐于体毛内。

2、麂子

①、赤麂,又名黄_。为麂类中最大的1种,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

②、黑麂,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1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

③、小麂,麂类中最小的1种,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1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

三、生活习性不同

1、孢子

多栖息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海拔一般不超2400米),狍性情胆小,日间多栖于密林中,早晚时分才会在空旷的草场或灌木丛活动。一般由母狍及其后代构成家族群,通常3-5只,晨昏活动,以草、蕈、浆果为食,雄狍仲夏才入群。

2、麂子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湿性暗针叶林。主要为夜行性,常单独活动,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狍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麂子

二、野羊和麂子的区别

科属不同:野羊为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山羊属的哺乳动物。麂子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外形不同:野羊皮毛呈棕灰色,上体部分比较深,雄性长有胡须和一对微弯的大角。麂子为中小型鹿类,雄兽有角,雌兽无角,只在相应部位微有突起。习性不同:野羊是一种步履稳健的动物,它能快速走或奔跑着越过岩石地区。麂子为夜行性动物,常单独活动,喜欢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

1、科属不同:野羊为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山羊属的哺乳动物。麂子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

2、外形不同:野羊皮毛呈棕灰色,上体部分比较深,雄性长有胡须和一对微弯的大角。麂子为中小型鹿类,雄兽有角,雌兽无角,只在相应部位微有突起。麂角的角基颇长,外有毛皮包裹。

3、习性不同:野羊是一种步履稳健的动物,它能快速走或奔跑着越过岩石地区。麂子为夜行性动物,常单独活动,喜欢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

三、麂子角的用途 麂子角的用途是什么

1、原来木匠师傅划线的墨斗上经常挂着麂子角,主要是用来固定墨线。现在更多的是用来做标本,摆在房间里当装饰,传说可以避邪。为傣族、佤族避邪保运之吉祥物。

2、麂子肉可吃,有药用价值,可是它的角没药用价值,当个收藏品,装饰,避邪的吉祥物。

3、通称“麂子”,因其天性胆小,有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惊”。 中国分布有三种,分别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