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喜欢吃香菜的人那么多?

养殖吧 2023-05-08 02:39 编辑:admin 60阅读

为什么不喜欢吃香菜的人那么多?

香菜这个东西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小佐料,基本上家里烹饪所有的菜肴,我都会放一点点香菜,因为我的家里人也非常喜欢吃,我觉得不喜欢吃香菜的人可能是讨厌香菜当中那种刺鼻的气味,喜欢他的人认为这种刺鼻的气味正是香味的来源。这也是一种饮食的差异,在我们东北人都喜欢吃生的菜,比如说生吃大葱,生吃大蒜,其实香菜也可以生吃。

但是我们生吃香菜的时候,必须蘸一点点黄豆酱,把香菜和小葱包在干豆腐当中,然后蘸一点点黄豆酱,那味道不言而喻,现在想起来还非常的怀念,因为现在生活在南方,很少能够吃到东北的特色,虽然在南方也有干豆腐,但是南方的干豆腐绝对没有北方的正宗,这一点不容争辩。香菜这个东西和很多肉类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契合。

比如说在炖牛肉的时候,如果出锅之前不撒一点点香菜,就没有办法将牛肉当中的那种味道完美的释放,它能够达到一种融合,两者相互借鉴,而且香菜又能够给肉类增加不一样的色调,所以香菜这个东西在任何菜肴当中都可以完美搭配。在我们北方地区喜欢吃香菜来搭配所有的饭菜,而南方地区可能是喜欢用鱼腥草来搭配,两者都是属于那种调味的小佐料,但是鱼腥草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是无法接受的。

主要是它的味道,有一种鱼身上的腥臭味,吃了之后会恶心,可能讨厌吃香菜的人也是如此的感觉。有些东西爱上了就是一辈子,就像香菜一样,我永远都不可能讨厌。

因为香菜有一种奇怪的气味,有些人一闻到这种气味就觉得有恶心,因此就不喜欢吃香菜。还有些人生来就对香菜过敏。,

应该是不喜欢吃香菜的味道,我就不喜欢吃香菜,主要是太香了,吃到嘴里就会觉得气味太浓烈了,所以才不喜欢吃。

香菜本身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有特殊味道的食物,一般人们往往不是特别喜欢,就是特别不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喜欢吃香菜的人和不喜欢吃香菜的人对香菜的态度都非常鲜明的缘故。

因为香菜有一种浓烈的气味,有的人不喜欢这种刺激的气味,所以会不喜欢吃。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货名人?

第一位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头衔已经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老人家……是长长的一串,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美食家。孔子虽然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的大话,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的人。他的讲究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论语・乡党》有一节文字可以视为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纲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g、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不撤姜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寝不语。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

讲究之多,为常人所望尘莫及。孔子当然还在别的地方发表过自己的饮食见解,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征引。单是这一节文字,已经足以证明一点: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汉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见识稍微深入者,或誉之为能臣;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诗人;由诗歌而得知,曹操对于酒文化颇有心得,写出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名句。殊不知,曹操还曾经下功夫研究过烹饪艺术。根据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所言,《文选》注所引群书中有魏武《四时食制》。也就是说,曹操可能在烹饪方面作过专门的研究,撰写过专门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辑录自《太平御览》等文献的《四时食制》,都是讲鱼的产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讲到了十四种鱼,有些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出是什么鱼了。这里略举三条如下: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御览》九三六)

疏齿鱼,味如猪肉,出东海。(《御览》九四)

g鱼,大如五斗奁,长丈,口颔下。常三月中从河上,常于孟津捕之。黄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学记》三)

很显然,曹操是一个特别爱吃鱼的美食家。

第三个是唐朝的杜甫。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圣杜甫是个一生潦倒、愤世嫉俗的苦情派诗人,其实大谬不然!杜甫出身名门,从小生活无忧,青少年时代曾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后虽然吃过不少苦,但他毕竟是生活在统治阶级集团中的人,山珍海味、龙肝凤胆,全都见识过。在他的诗歌里,宫廷大餐、王公宴会、农家小酌,都有生动的描写。《阌乡姜七少府设吩じ琛芬皇泄赜诔陨闫樾蔚拿栊矗弧恫『蠊跻幸琛芬皇信笥颜写囊欢偌页1惴梗魅司∑渌芘鲇腥庥芯频囊蛔婪共耍沂兰媲椋弧对腊舜κ俊肥姓秸甏欢偌虻ブ南梗耙褂昙舸壕拢麓都浠屏弧保渎思湮萝啊际俏难飞系恼溻始央取?梢运担鸥κ怯檬璞硐种谢朗车牡谝蝗恕2挥盟担鸥κ且晃怀睹朗臣摇

第四个是宋朝的苏轼。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为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J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的勇气。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广东海南期间,遍尝南国各种水果,杨梅、芦柑(卢橘)、荔枝、龙眼、橄榄、槟榔,他没有一样不喜欢的。这当中,尤其喜欢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名句长留天地间。此外,苏轼晚年还曾着意于汤菜(羹)的研制。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苏轼在田野间制作的,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芦菔(就是萝卜)。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更有一款金牌东坡羹,名字叫“东坡玉糁羹”――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发明的。“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味道实在是太好了,具体制法苏东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谱,只告诉我们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张岱。张岱本人虽是白衣之身,既没有中过科举,也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道殷实,加之他的家乡又是物产丰富的江南,因此有条件追求各种生活的享受。他自称好精舍,好养婢,好娈童,好鲜衣,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犁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笙箫弦管,蹴鞠弹┞蕉放疲骨古鳎浼呗恚喂某捣鄣浅。凳樾弛剩θ钔逗āW匀唬裴范杂诟髦忠骋捕技〗簿恐苁隆U馄渲校隗π烦苑ㄓ绕溆醒芯俊C康绞拢裴繁阌胗讶诵值鼙沧槌伞靶坊帷保傩谐孕坊疃笾虑樾问牵阂蝗朔值昧恍罚吕湫龋懵址蟪浴8ㄊ秤蟹世把肌⑴H槔摇⑷珑甑淖眚溃醚贾螅缬癜娴陌撞耍行婚佟⒎缋酢⒎缌猓卟擞斜铀瘢糜窈褂眯掠嗟木酌祝谟美佳┎琛K姓庑技窃卦谒摹妒承贰芬晃闹小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以戏剧家著称,但实际上他跟张岱相似,也属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之辈,这可以从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他的美食家修养,可以从《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看出来。《饮馔部》分三节,蔬食、谷食、肉食,也就是说,蔬菜、米面主食、水陆空禽鸟兽畜鱼虾,美食所需各种材料的制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圣叹。金圣叹是清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极力推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等著作,称其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逐一加以评点。可惜的是,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两种评点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评点《水浒传》时,见解新颖,才情四溢。金圣叹生活清贫,狂放不羁,言行每每耸人听闻,堪称冷幽默的大师。江苏吴县任维初滥施刑罚,贪贿浮征,金圣叹等十八人鼓动千余学子,于顺治死讯传至苏州之际,聚集在文庙哭闹抗议。结果,惹恼朝廷,下令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士子们凌迟处死。临刑之际,金圣叹饮酒自若,且饮且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另一种版本是“断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梁章钜《归田琐记》)他给大儿子的临终遗言也不是什么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肴的配方。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种版本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死而无憾也。”就冲金圣叹这种临危之际仍然惦记着美食配方的精神,我们也得将其作为美食家供奉起来。谨以心香一瓣,献于先哲灵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当时诗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评,立即身价倍增。因此,包括一批达官贵人在内的许多诗歌爱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诗歌作品送去请他点评――他的传世名著《随园诗话》即由此而来。袁枚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三十三岁上于父亲亡故之时,即辞官回家,从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而居,在诗酒悠闲中度过一生。这期间,袁枚撰写了日后被誉为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点心,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涉及。袁枚虽然著有烹饪专书,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是不会下厨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饪大师,而是美食家。

他的故事,挺有趣。

张齐贤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特别能吃。他的胃,好像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个人的饭量,竟能敌得上五个人。

他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到了十七八岁,饭量大增,但从来不敢放开肚皮吃,只有逢年过节杀猪宰牛敬神时,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实在太饿了,看到别人杀牛,就坐在那里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剥下来的牛皮给了他,他回去不知怎么弄了弄,就全吃进肚里去了。

这一天,正赶上宋太祖赵匡胤出巡西京洛阳。张齐贤早早起来,准备来一个毛遂自荐。别人自荐,采取的是“投档”的办法,就是把事先写好的自荐信,恭恭敬敬递交有关部门,然后转呈皇帝。但张齐贤自荐,实在太鲁莽:直接上路拦驾,面见皇上。

当时宋太祖正在洛阳巡视,车驾仪仗,十分威严。但就在这种氛围里,一个人跑过来就挡了驾。随从官员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建言献策。咦?赵匡胤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就对随从说:“把这个人带上,回到宫里再谈。”

可到了宫里,张齐贤却不抓紧时间汇报方案,而是吸着鼻子到处闻。原来时值中午,该吃饭了。宋太祖说:“让这个人和侍卫们一起吃饭吧。”

谁知张齐贤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厨房有一大盘子熟牛肉,抓起来就吃,三口两口,就把一盘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惊得目瞪口呆,连宋太祖也感到吃惊,招手对侍卫说:“再给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盘牛肉端上,张齐贤并不搭话,低头便吃。

这样又吃了一盘,他好像还没吃饱,不看皇帝,只看厨房。于是又一盘牛肉端了上来,这盘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样。宋太祖看张齐贤吃起来没完,走过来敲敲他的头。说:“停一下,停一下,我问你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上来?”哎呀,这个张齐贤真是出奇,尽管头被敲得咚咚响,但还是连头也不抬,一个劲儿往嘴里塞牛肉,边塞边说:“皇上您问吧,我边吃边答。”

于是宋太祖一连问了十个问题,张齐贤边吃边答,嘴里忙不过来时,就用脚画地,进行“图解”,总之是不耽误吃肉。就这样,又一大盘牛肉下了肚,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问,然后抹抹嘴,站在一边。

宋太祖对他很满意,连连点头:“奇人,奇人,饭量大,学问也好。还能吃吗?”张齐贤有点不好意思,满嘴油乎乎,低声说道:“就看皇上让不让我吃了。要让我吃,还能吃三大盘。”此话一出,在场的人轰地大笑起来。宋太祖也憋不住,笑着说:“难道你就吃不饱呀?”转身对还没吃上饭的侍卫说:“你们干脆也别吃了,把熟牛肉都给他带上,让他回家再吃。再给他一些金银,让他安心读书,来年好去应试。”

宋太祖回到京城汴梁,对他的弟弟赵匡义说:“我这次巡视西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个奇人,名叫张齐贤,他将来可以做你的宰相。但这个人我现在还不能用,让他再读些书,再历练历练。”其实,张齐贤饭量大,那是因为穷,从来吃不饱的缘故。宋人笔记《青琐高议》中有一篇文章,记载张齐贤入仕前,虽然贫穷,但很洒脱,从来不计较别人的看法,就那样身穿布衣站在洛阳道上,等待路人施舍。一日,十来个盗贼在酒馆大吃海喝,人皆避讳,都不来就餐,唯独张齐贤径直向前,拱手道:“我实在贫困,想向诸位求一醉饱,不知可否?”群盗大喜,其中一厮说:“秀才能屈尊入席,有啥不可!只是我辈粗鲁,恐为秀才所笑。”

张齐贤说不妨不妨,于是入席。席间谈到世象人伦,盗贼中有人自卑,说:“我等为盗为贼,不过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内心不安,终日惶惶。”张齐贤说:“为盗之人,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只是一时无奈,走向歧路罢了。我也是慷慨之士,与诸位有什么可见外的呢?”于是取来大碗,筛满酒,一饮而尽。这样一连饮了三大碗,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群盗大为感慨,都说一个读书人,能如此放下架子,实在难得。

张齐贤也真是饿极,又取来猪腿,掰为数截,狼吞虎咽,群盗见了,更为惊骇,再感叹道:“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话,怎能这样不拘小节呢!你将来当了宰相,必定会顾念我们为盗之不得已,我等愿意与您结为朋友。”

临别,群盗以金帛相赠,张齐贤也不推辞,重负而归。

上面故事,有案可查。前一个故事,就是典故“画地十策”的来源。之后张姓人家,都爱用此典。一家张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鉴千秋”的对联。这上联,用的就是“画地十策”的典故。这下联,用的是张九龄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诗人,当过宰相,著有《千秋金鉴录》。

1公子宋:未卜先知

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公子宋拥有一般吃货艳羡的技能――未卜先知。不过他不卜人而卜吃。据说公子宋每次在吃到美食前,他的食指都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随后准能吃到美食。有一次,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去拜访郑灵公。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又开始乱动,他和公子归生说:“一会儿我们就有好吃的了。”进到内殿里,郑灵公正命人将楚国人送来的鼋宰杀后炖汤喝。这里的鼋,就是甲鱼,而且还是二百多斤的野生大甲鱼。

公子宋和公子归生默契地笑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为何发笑。公子宋把食指大动的事告诉了郑灵公。但郑灵公却爱抬杠,为了嘲弄公子宋的技能不灵验。等到分汤的时候,郑灵公给其他大臣都分了汤却独独不分给公子宋。公子宋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怒不可遏,哪还管什么君臣礼仪,一个箭步上前,用手指蘸了郑灵公的鼋汤,然后放到嘴巴里吸吮,品尝了汤的鲜美后拂袖离去,剩下众人面面相觑。

2曹操:泥鳅和泥烧了好吃

三国里如果说到“吃货担当”,曹操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据某位网友统计,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出现在饭局里最多的人,说白了曹老板除了打战就是吃饭。哥不在吃饭的桌上,就在去吃饭的路上。

曹老板喜欢吃什么呢?酒和鱼,是他的两大心头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关于酒的名句层出不穷。青梅煮酒的轶事是流传甚广。说到鱼,曹老板更是研究颇深,他还曾写过专门关于美食的著作《四时食制》,里面讲到了十四种鱼的产地和烹饪方法。有一则趣事,官渡大战时,曹军军粮告急,部分士兵饿得只能挖泥鳅填肚。被发现后,这些“扰乱军心”的士兵们被抓到曹操面前听候处置。结果吃货曹操就问了一句,泥鳅可以吃吗?士兵老实回答:“泥鳅用泥巴糊起来烧熟了很好吃。”后来曹操让三军挖泥鳅吃,以此渡过难关。至于望梅止渴,简直就是吃货的胜利。在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曹老板大喊一声,兄弟们,前面有片梅子林,一下子整顿好了军心,吃以致用,没跑了。

3西晋文学家张翰:爱吃鱼

西晋文学家张翰。这位吃货兄弟的老爹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东吴被灭后,才华横溢的张翰被统治者催促着去做官,但他偏偏恃才放旷,不愿受礼法约束,对高官厚禄不感冒。与前些日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理由比起来,张翰的辞职理由简单粗暴,吃货气息浓厚。

他说:“我不想干了,我想回家吃鱼。”理由说出来后,他越发想念家乡味道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大笔一挥留下了著名诗作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如果你还不眼熟张翰,那么辛弃疾教你认识他。“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个季鹰就是这位吃货张翰兄。

4苏东坡:菜品都是他的名字

不把苏大学士归入吃货行列,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在写吃货的故事。先前在看《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乐观主义者、文豪书法家……各种称谓却掩饰不住他一颗吃货的内心。他爱吃能吃会吃,六十多种菜品用了他的名字。“东坡肉(比唐僧肉有名些)、东坡羹、东坡肘、东坡饼、东坡酥……”。

《初到黄州》一诗中这句“自笑平生为口忙。”简直道出吃货精髓。他发现牡蛎鲜美异常,偷偷给儿子写信说,你老爹我发现牡蛎很好吃,你别和别人说,我怕他们来海南和我抢牡蛎吃啊。此外,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吃不腻的,比如说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大学士甚至在生病的时候,也还念叨着吃。”他患了红眼病,医生说你要忌口。然而他说我很想听话但我的嘴可听不了话,如果你要用生病休养的理由不让我吃,我才不干。苏轼任性的吃货本性一览无遗。对于吃货身份,他亦是毫不避讳,自称“老饕”,整篇的《老饕赋》就一个意思,吃饱又喝好,世界多美好。

5金圣叹:我和你说个秘密

最早知晓金圣叹是看水浒的时候,他的评注让人欲罢不能,后世评注多效仿于他。他又狂又傲,后来被卷入“哭庙案”,被统治者认定为主犯要处死刑。他身陷囚笼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唉声叹气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他招手让狱卒过来,要和他说个秘密。狱卒一听是他临死前的秘密,心下一惊,立刻拿来笔和纸准备记录这个秘密。估计当时狱卒心里想的最多的应该是他会告知自己某某藏宝地的位置。结果,金老先生靠近狱卒耳边就说了一句话:“盐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6乾隆:吃货界的莫言

爱美食的皇上不胜枚举,但是像乾隆这样的“吃货界的莫言”必须要说。作为一个旅游达人,乾隆总爱自费到全国各地微服私访并且逛吃逛吃,简直就是移动的美食地图。比如乾隆和石锅鱼,乾隆和裤带面,还有绝味鸭脖和乾隆。一众小吃商总爱拿乾隆当自家代言人,因为皇帝影响力大还不花钱。

这里说个趣闻,据说乾隆在下江南逛西湖的时候,由于突遇暴雨,只能就近躲一户人家里避雨。该户女主人好客,给他泡了壶龙井茶,茶香四溢。他按捺不住吃货的性子,琢磨着想带龙井回家喝,但又不好说自己是皇帝,这样容易暴露身份。于是他就趁女主人不注意,偷抓了把茶叶藏在袖子里,然后假装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等到雨过天晴,他又继续游山玩水。玩饿了来到一家酒肆点了盘炒虾仁,吃饭的时候一抬手不小心洒了龙井茶叶到虾仁里面。本以为菜品已坏,结果虾仁晶莹白嫩,龙井青翠雨滴,两相辉映,吃的是龙心大悦啊。后来这盘意外的菜品经过后世改良,定名为龙井虾仁。

历史上著名的吃货名人:第一个要算孔子,他是中国最早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美食原则的美食家,孔子对食物的要求很高,他只吃新鲜的,火候刚刚好的食物!第二个吃货名人是苏轼,闻名天下的“东坡肉”就是他的杰作;第三个吃货名人当然要数张岱了,他的《陶烟梦忆》里记载了自己的饮食生活和饮食品味,他自称“越中好吃的人没有超过我的”!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在商朝为相五十余载,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时寄养于庖人之家,习得烹饪之术,是中原菜系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华厨祖」。更绝的是他首创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直接被他用来治国,后来老子总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启发。

关于孔子与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这句话上。但当时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学费就是四壶酒和「束」,所谓「束」就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有人统计过,《论语》中出现「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现了41次。由此可见,在孔子心中,吃饭和施政是同样重要的。

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尽管本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货」,但如果没有他,今天的「吃货」们恐怕要少许多口福,所以张骞绝对是汉朝的「带货」小能手。他从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大蒜、蚕豆、水芹等食物,为汉朝之后民众餐桌的丰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对了,很多人讨厌的香菜据说也是张骞带回来的。

如果要在古代「吃货」中选出一个堪称「食神」级别的,那一定非苏轼莫属。他不仅爱吃,还给食物写诗,更厉害的是他还能自己发明各种新鲜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东坡肉,已经成为美食代名词的他对后世的餐饮业影响巨大。据说现在全国各地有近一百种以「东坡」命名的菜肴,尽管有真有假,但论影响力的话,苏轼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只给陆游加一个标签的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爱国诗人」。但是不吃饱了哪有力气爱国呢?在陆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与吃有关的大概占一百多,内容包含食品种类、地方特产,甚至饮食习惯、调料和餐具等都无所不包。不过陆游走的是与苏轼相反的「素食养生」路线,山药、荠菜、韭黄、梅干菜都是陆游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