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吸血虫生存环境
血虫一般生长在很脏的水沟里,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
在南方大部分城市的脏水沟都有红虫生长。
血虫一般生长在很脏的水沟里,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
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在南方大部分城市的脏水沟都有红虫生长。
2. 吸血虫的特点
红虫:
红虫也叫做水蚤,水蚤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称鱼虫。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其不仅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鱼类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钙质。
水蚤是黄鳝等淡水饲养鱼类的优质饵料。培养比较简便,少量饲养可用瓶、罐、缸等;大量饲养可用土池和水泥池等。
血虫:
血虫主要指的是几种体色鲜红的水生环节动物的俗称。包括寡毛纲、颤蚓科、颤蚓属动物,可用来饲养热带鱼。
多毛纲、吻沙蚕科、吻沙蚕属的种有时亦称血虫,二腮吻沙蚕产于北美东海岸,可长达37公分。某些摇蚊科、摇蚊属昆虫的水生幼虫体色血红,亦称血虫。
5. 血吸虫的主要分布地区
血吸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9个县(市、区)范围内。血吸虫病流行与钉螺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全国以湖南岳阳、湖北的荆州两个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
9. 吸血虫养殖经验
吸血虫学名蚂蟥。蚂蟥养殖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蚂蟥养殖的要点。
养殖场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米,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
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蚂蟥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
水源是蚂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蚂蟥(蚂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因人工养殖的蚂蟥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有一定的溶氧量。
种苗的选择:
蚂蟥种源引进,应选择个体大健康有活力,规格要求体重20克/条以上,背部纵纹清晰,呈有淡黄颜色,严格掌握种龄一致,用手抓捕即成有力小球,引种时不能盲目,要仔细选择优良品种。
对于野生水蛭自捕或购买进来作种源,进行人工自繁是完全可以,但必须经过周期性驯养、培育。首先要从体外消毒,精选种龄,强化驯养,要求达到家养习性一致,种龄整齐一致,水体深浅适应环境一致,这样才能适应人工养殖。
孵化:
蚂蟥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蚂蟥,造成空卵茧。孵化期要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
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蚂蟥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日常管理:
①定期投喂鲜螺,投喂前,要对螺蛳进行消毒;
②根据气温调节池水深度;
③严格控制水草,避免水草疯长;
④对水质要求虽不严格,但高密度养殖,水质要保持清洁,要有一定的溶氧量,7~8月份的高温季节,要不定期换水。调节水质,防止PH值过高,还可以促进摄食与消化;
⑤宽体金线蛭只能吸食螺蛳的1/3(主要是消化道等软体部位),剩余的肉会腐烂,坏底,造成水蛭大量死亡,定期改底,尤其是在7月后期高温期间,在泥底,更要保证良好底质。
蚂蟥适应性强、发病率极低,目前还未发现暴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养殖前景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各位养殖户在决定养殖之前,最好能找到相关销路(以药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