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殖鲈鱼需要注意什么?

养殖吧 2023-04-18 10:58 编辑:admin 282阅读

  1、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有条件的最好经过干塘、清淤和暴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50公斤或使用20PPM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暴晒的,还要每亩使用30公斤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遗留的凶猛杂鱼。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每亩施放3公斤复合肥进行培育浮游生物,水质微绿色或微褐色则可投苗。

2、经中间培育的鱼种已达10厘米,每亩放养2500尾为好,300天的让亮养殖期亩产量可达1200―1500公斤。投苗过密,池塘容易老化和发生鱼病,难以进行持续性生产。

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坦渗宽鲈鱼又很少寻食塘底的剩饵,故每亩要投放100尾鲫鱼和30尾花鲢和白鲢,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和增加养殖效益。

3、鲈鱼暴食,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一般日喂2餐,分别在上午的7―9时和下午的4―6时,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量的5%。要坚持驯食的习惯,在塘中搭一饵桥,每次投饵敲击饵桥或泼响塘水,招呼鱼群游来抢食,有利于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方便采取应变措施。鲈鱼抢食水中悬浮的饲料,下沉后不再摄食,因此投喂小杂鱼应耐心慢慢投喂,颗粒饲料则应用浮性饲料。

4、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要达30%以上;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夜晚可开动部分增氧机,白天则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喊好更为严重,这是鱼病产生的重要原因,适当施放生物制剂让有益菌群除去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幼苗养殖需要注意的事项】:

入箱时注意温差,温差如果大于3度,幼苗直接入箱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鱼苗入箱后即时消毒,同时内服增强抵抗力药物。若镜检有寄生虫的须及时杀虫。

入箱3小时后即可开始投喂,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投喂5到6次。

每隔5到7天须过筛分箱。

【成鱼养殖注意事项】:

通过约4到5次过筛分箱,鱼苗基本达到3寸以上后即可开始进行成鱼养殖,这时每箱投放鱼苗2500―4000尾。

成鱼养殖期间,投喂量保持在1%左右,最大不超过2%,投喂次数以日投2次为宜,有条件的可以全程在饲料中添加鲜鱼,如此在保证鱼长势良好的情况下也能减少病害。

【鲈鱼的简介】:

中文里共有四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属于降海洄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 本词条着重介绍其中的第一种海鲈鱼(日本真鲈、花鲈),另外三种鲈鱼将在词条最后加以介绍、区分,以免混淆。 日本真鲈,商品名为海鲈鱼,又称花鲈、七星鲈、鲈鲛,地方名有寨花、鲈板、四肋鱼,等等。 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喜栖息于河口,亦可上溯江河淡水区。 国内以东海舟山群岛、黄海胶东半岛海域产量较多,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 东海、 渤海较多。

【营养价值】:

鲈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指配伍还含有维生素B2、烟酸和微量的维生素B1、磷、铁等物质。鲈鱼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可以治胎动不安、产后少乳等症。准妈妈和产后妇女吃鲈鱼,既可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另外,鲈卖明鱼血中含有较多的铜元素,铜是维持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功能发挥的不可缺少的矿物质。

【外形体态】: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食用价值】:

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唯或止咳之 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鲈鱼还可治胎动不安、产生少乳等症,准妈妈和产生妇女吃鲈鱼是一种既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营养食物,是健身补血、健脾益气和益体安康的佳品,鲈鱼多为清蒸以保持营养价值。

鲈鱼血中还有较多的铜元素,铜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的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的功能发挥,铜元素缺乏的人可食用鲈鱼来补充。

鲈鱼又称花鲈、七星鲈,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 脂科,由于其繁殖和生长于沿海,有别于 淡水生长的加州鲈和桂花鲈,故又称为海鲈

。鲈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天然以小鱼虾为食,人工养殖以高档膨化料为主食少量用鱼仔。海鲈属广盐性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 抗病力强等特点,现将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池塘要求与放苗准备

1)池塘 每口池塘的面积以8~12亩、水深2m左右为宜。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不足,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最好设进、排水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2)

机械配备 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池塘需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 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3)清塘 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要经过干塘、清淤和曝晒,尤其是碧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1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75kg或使用0.02‰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谨慧者。如果未经干塘曝晒的,还要使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

4)插网 用细网将池塘分小,便于鱼苗吃食。

5)培水 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80cm左右),施放部分复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2、鱼苗选购与培育

1)鱼苗选购

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为放苗时间,广东养殖鲈鱼所需的鱼苗基本是在福建孵化并淡化后直接运到珠海斗门用网箱暂养出售,一般在2~3cm大小。选苗注意均匀度不

一定要贪大,另外要注意“黑身”鱼苗,该鱼苗由于运输应激成活率低。

2)鱼苗放养 一般放养密度约8000尾/亩,一般选择晴天中午放苗(此时水温、溶氧较高可减少鱼苗不适),鱼苗经带水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网格里。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鲈鱼又很少寻食塘底的剩饵,故拆网后每亩要投放少量鲫鱼、罗非或鳊鱼(杂食性),并搭配少量花鲢(滤食性),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并能增加养殖效益。

3)鱼苗培育 放苗后要开足增氧(最好用散气石底部增氧),第一天一般不投饵料,一天后逐步开始投料训食,要求定点定时,一般四餐,开口饵料以水蛛最好,也可以鱼浆混和部分鳗鱼饲料开口,到鱼苗5~6cm时可以逐步投喂膨化料,鱼苗阶段喂料要适当添加防肠炎类药,鱼苗逐步长大后网格随之逐步拆除。

3、管理与病害防治

1)日常管理

(1)投饵 鲈鱼易暴食,应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一般日投喂2餐,分别在早晨的6~7点和傍晚的6~7点,一般在塘中搭一饵桥,每餐正常投喂至八成饱为宜。如遇高温、变天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次投饵注意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以便 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2)水质管理 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 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十分重要,主要方法,一是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二是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充足;三是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更为严重,适当施放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另外,还要做好消毒与杀虫工作,一般每15d消毒1次,频率视鱼吃食情况而定。

(3)巡塘 白天主要观察吃食增减情况来判断鲈鱼健康情况,一般鱼有不适最先反应在吃食上面,另外巡查有无鱼游水,大量发病前一般有少量几条鱼游水,此时是看病与用药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晚上,特别是下半夜2~3点钟要巡查增氧机运转情况。 防盗:每年都会发生偷鱼事件,所以养殖中后期一定要注意防盗,一般办法是鱼塘晚间应保持照明充足,鱼塘设置栅栏,条件宽裕的可装监控设备。

2)病害防治

(1)氨氮、亚硝酸盐中毒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会致使鲈鱼缺氧中毒吃食减少严重时出现死鱼。主要症状:鳃丝暗红,吃食减少。防治方法:施放絮凝剂吸附水中氨氮,施放底质处理剂降减氨氮;放出部分老水,注入新水,注水时要避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发病

许多从祥薯事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的渔民效益不佳,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以外,主要原因是技术操作方面出现问题。要提高今年扇贝虾池保苗的经济效益,应当以提高商品苗种质量和保苗成活率为重点,走出以下六个误区。

1、虾池环境条件不适 水深不足1.2m

,日换水能力10%以下;虾池底质为软泥底,池沿没有压实,池水遇大风容易混

浊,堵塞苗袋网孔;肥水过早造成池水中饵料老化,钩虾或者原生动物大量繁殖;虾池面积与保苗数量不匹配,保苗密度过大,后期造成饵料短缺。这些因素都能影响贝苗生长速度,导致成活率降低。

2、稚贝出池时间过早 盲目追求早苗,稚贝进入虾池后水温长期处在13℃以下而且不稳定,贝苗新陈代谢强度低,生长缓慢,如有脱落,重新附着较困难。一旦遇到冷空气活动,水温甚至降到8℃左右,导致稚贝呈闭壳状态,从而影响生长和存活。

3、稚贝质量不良 稚贝规格400μm以下,摄食不良,活力差,附着不牢固,未经降温增光锻炼,进入虾池后常常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苗成活率极低。应当注重询问育苗亲贝来源规格、 促熟时间、培育条件、用药情况、 投饵品种等问题,并结合显微镜检查、肉眼观察、摆动试验、降温试验等方式,检查贝苗附着、摄食、活力、规格等指标,对稚贝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稚贝出池计数不准 主要是取样没有代表性,在附苗密集区多取点,非密集区不取或者少取,每个点又只取附苗多的水层或部位,附着基总数包括底帘,但取样时不取;其次是甚至在计数时做手脚,故意多报附着基数量。这些现象导致所计出的数量远远超出了育苗池中稚贝的真实数量。因此20m3以下的育苗池至少取样4~5点,大池要取6点以上,同时用 眼点幼虫数和变态率作为参考。

5、日常管理粗放 不及时冲刷苗袋浮泥,导致袋内外水质、饵料交换不良;分袋倒袋不及时,苗袋内贝苗拥挤,出现两极分化,体质变弱;操作时动作过猛,将袋壁及附着基上的稚贝刷洗下来,堆积到苗袋一角,互相咬合致死。其次是分苗时贝苗在塑料盆中长时间积压缺氧,干露时间太长,分苗后长时间不能重新分散附着到苗袋上。

6、水质条件恶化 保苗期间日换水率应当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渐增加,当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或者单胞藻老化死亡使水色突变时,要立即大换水;透明度保持在60~80cm,超过80cm,要适量追施无机肥料。保苗时间超过25d则进入危险期,此时水温升高,饵料常常难以满足大规格贝苗的摄食需要,从而影响贝苗分泌足丝,容易造成大批死亡,要提倡及时入海。 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的六个误区 。 (2)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主因投喂变质饲料或过量投喂引起。治疗时先减料(最好能停喂一餐),用广普抗菌药拌饵投喂3~5d一般可痊愈。 (3)出血病 病鱼的胸鳍、背鳍基部红肿并充血,病鱼行动迟缓,摄食下降。此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治疗上可使用病毒灵、氟哌酸混合拌饵投喂,连续6d。同时对池塘用强氯精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d。 (4)水霉病 此病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病鱼体表伤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鱼体虚弱无力,慢慢死亡。 此病感染后传播较快,预防可以抽部分地下水保持咸度,和多加水以保持水温。此病特定环境下容易发生,使池塘水环境改变并保持鱼体营养充足提高抗病力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5)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鱼的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上多采用换水,改良水质。治疗可用用0.02~0.025‰的福 尔马林全塘泼洒。一般寄生虫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杀虫后一般要消毒。 (6)肝胆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吃食减少,逐步有鱼游水并出现不明死亡。主要原因是高密度养殖下药物施放频繁,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在鱼体中慢性积累,导致鱼体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损伤;长期过量投喂,鱼体肝脏长期超负荷致代谢失调甚或代谢紊乱所致。防治主要是调控好水环境,科学投喂,定期用一些疏肝利胆类中草药拌料投喂有一定预防作用。

惠菌聚EM活性菌在水产上的作用

* 控制水环境中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调控养殖池微生物生态结构;

* 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病害,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 促进生长发育、增重,增加产量;

* 无污染,成本低,收效大,改善肉质;

* 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

* 减少病原菌,平衡微生态,减少药物的使用,保障环境安全;。

水质,温度,水里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