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蚕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加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着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以低温淘汰病弱的卵。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两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一种是用太阳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收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获做成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用获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但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转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收蚁之后,便要喂蚕。喂蚕是养蚕的关键。在蚕的一生中,什么时候该多喂几次桑?什么时候可以少喂几次?每次给桑份量多少?都有讲究。古人发现,蚕的食欲和它的体色变化有关。给桑可根据蚕体色变化,来决定给桑的时间和分量。如,蚕体色自黄而自变化的时期,正是眠起以后蚕体柔软,消化器官虚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阶段,所以这时期应该“宜细细饲之”,这样的给桑方法符合蚕体生理要求。古人还根据蚕头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蚕的眠起和进食。
随着蚕体的生长,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于蚕体的健康。除沙和分箔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古代除沙的方法主要有:徒手除沙法、网除法和糠除法。古代北方农家在桑蚕头眠后即将一张蚕箔上饲养的蚁蚕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三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三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
家蚕经三眠或四眠之后,最后趋于老熟。同一箔的蚕往往眠起不齐,因此也很难全部同时老熟。对于老熟参差不齐的蚕,最好是先熟的蚕先上蔟,后熟的蚕后上蔟。对于不能同时老熟的蚕上蔟,清代《广蚕桑说》记载的方法是:当箔中发现有少量熟蚕时,便薄薄铺上一层桑叶,未熟的蚕必然食叶如常,熟蚕则不吃叶,但爬到叶面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时随手拣出,送上蚕蔟。以后熟蚕渐渐增多,多到拣不胜拣时,就用柳枝搁在桑叶层上,待熟蚕爬上柳枝,然后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蚕送上蚕蔟。这种方法被称为“诱蚕法”。
明清时期,蚕桑主产区嘉湖地区,在熟蚕上蔟结茧时,蔟下用炭火加温,以使“成茧速而缫丝易”。蔟下加温,丝从蚕口中吐出即干,即所谓“出口干”,这样的丝品质亦较好,深受当时人们的好评。
二、养蚕技术及防病技术
一、蚕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二、根据消毒药物选择正确的使用方法:养蚕房屋、用具、环境等宜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或喷洒消毒,并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
三、注意养蚕各阶段消毒工作。
1、养蚕前洗消。养蚕前一周左右对蚕室、蚕具、环境进行清洗、晾晒、药物消毒。
2、各龄期消毒:经常对蚕室内外及环境进行药物消毒;各龄止桑时用“三.七”糠(3份石灰拌7份焦糠)对眼蚕消毒;起蚕时用蚕体蚕座消毒剂对蚕体进行消毒(1-3龄起蚕用含有效氯2%的漂白粉防僵粉,4-5龄用含有效氯3%的漂白粉防僵粉);发现病、弱小蚕、不结茧蚕及时投入消毒缸,集中挖坑深埋;大蚕期勤除蚕沙,勤撒石灰等干燥材料保持蚕座干燥;各龄蚕沙不乱丢、乱放,集中挖坑堆埋高温发酵。
3、蚕后立即消毒:每季采茧结束后立即对蚕室、蚕具进行一消、二洗、三晒、四收捡工作。
三、关于养蚕的方法和秘诀有什么?
选择健康、吐丝量大的蚕种,保持室温在25℃左右,空气湿度在60%左右。蚕室内不能有刺激性气味,注意通风。喂食以鲜嫩、无水的桑叶为主,根据蚕龄增减。蚕3龄起要每天除沙1次,适时上蔟,蚕老时要分批挑选上蔟,稀放。
小蚕发育快,就眠快,眠期短,下眠网宜提早;四龄蚕催眠期长,下网宜偏迟些。在高温多湿宜早,低温干燥宜迟,上午就眠宜偏早,下午就眠偏迟。
眠除时见蚕座有少量(2-3条)眠蚕时,撒上糠灰或鲜石灰粉(使蚕迅速上爬)再加眠网,给桑(桑叶适熟稍偏嫩),蚕全部爬上后即可进行。如果是晚上加眠网,应第二天早给一次桑叶后眠除。
报蚕数
新种桑户在桑高0.7米左右时即可报数,老户春、秋季第一批蚕在桑高0.5米左右时报数,其他批在领蚕时报下批数。1张蚕需要桑叶450~500公斤,从报数到接蚕约25天。
蚕室
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最好开地脚窗。门窗要装好纱网防苍蝇,地脚窗装好铁丝网防老鼠。大棚和水泥房均可(天冷最好用水泥房,天热最好用大棚)。养1张蚕约需30平方米的养蚕面积和10平方米的专用桑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