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鳅养殖池是怎么的(刺鳅如何养殖)

养殖吧 2022-10-12 05:40 编辑:梅峰 286阅读

1. 刺鳅如何养殖

1、水质水温的控制

刺鳅和其他生活在水底的鱼类是差不多的,它们在水质和水温上是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若是在进行养殖的时候,对于水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水的干净,因为刺鳅常在水底进行活动,因此水质要好,要保证水中的含氧量充足,这样才会有利于刺鳅的生长,另外就是水温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可以保持在24度这样,因为在这样的水温情况下是鱼类生长最快速的时候。

2、饵料的选择

因为刺鳅是常年的生活在水的底部,有经常的出没在水草当中,因此它们的捕猎对象也只有是浅水区的小鱼小虾了,还有就是在水底的杂质以及腐烂的食物。再有就是刺鳅也会时不时的游到水面的上层来捕猎水面上的浮游小生物以及昆虫之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一下自己的口味。还有就是刺鳅比较喜欢往水底的泥土当中钻,因此像泥土中的螺蛳、贝类等都是它的捕食对象,以上的这些食物的话都是可以当做刺鳅的饵料的。

3、生活环境的配置

对于刺鳅来说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没有太大的要求的,但是要记住的是刺鳅是淡水生物,喜欢在浅水区域的水草当中进行活动,因此在养殖的时候要注意到,养殖的水不需要太深,够刺鳅活动就可以了,还有就是要适当的加入一些杂草在里面来作为刺鳅活动的场所。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水底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软质的泥土和石子来供刺鳅玩耍,因为刺鳅喜欢往泥土当中钻。

2. 刺鳅怎么养殖

刺鳅(学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为刺鳅科刺鳅属的鱼类,俗名刀割、刀鳅。在中国,分布于各大水系等,一般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一般最大1斤。看资料说能长到30厘米一斤重

人工养刺鳅也就可以长至30厘米长,重量500克左右。刺鳅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的特点,在人工养殖中,一般3至4个月就可以捕捞上市了。

3. 刺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周期为1 年。第二年的生长速度较第一年的慢得多,体长可长到13 厘米以上,体重50 克左右。

人工饲养泥鳅条件下,养殖周期一般为3-4月就可以上市了,泥鳅的生长季节约在5-10月。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泥鳅的生长速度,

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10厘米以上,第二年底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

4. 刺鳅可以在鱼塘养殖吗

刺鳅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鱼类,养殖成本低,养殖一亩大概投入成本40000元左右。一亩池塘可以放养8000~10000尾,养殖10个月即可出售。刺鳅鱼成鱼的平均个体能够达到200克以上,即0.4斤。由于刺鳅鱼大小重量不能与其它鱼相比较。能达到0.4斤算是上市的标准了。

5. 刺鳅如何养殖方法

一般以土池为好,池塘面积一般为1~2亩,池水水深1.5米以上,塘基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池底淤泥少,池塘排灌方便且四周环境安静。池塘内种植1/5 左右水面的水葫芦,可以调节水质和为大刺鳅隐蔽遮阳。鱼种下池前,以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然后贮水,待药物毒性完全消失后才可以放入鱼种。

一般在每年5~6月投放全长5厘米以上的鱼种,要求投放的鱼种同一规格,一次投放足量,鱼种体质健壮。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经过8~10个月的养殖,成鱼平均个体达200克以上,即可收获上市,亩产量一般达250~300公斤。

6. 刺鳅如何养殖技术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刺鳅科,刺鳅属。俗称:倒鳅,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

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7. 刺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俗称鳅鱼、泥狗子,腹部为淡黄绿色,脊背部有黑色斑点。泥鳅在我国分布广泛,从东北的辽河到中原的黄河、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均有泥鳅,湖泊、池塘、沟渠也有泥鳅,江南多于北方。泥鳅属小型鱼类,身长多在20厘米以下,重量约100克。由于泥鳅肉多刺少,含蛋白质多营养丰富,很受人们喜欢。出口一吨泥鳅比出口一吨普通鱼的价格还高。泥鳅还有药用价值,利小便,还可用于治疗疮、丹毒。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属水底层鱼类,除了生活在水底层外,也钻入泥中。尤其是气温过高或过低时,都会潜入软泥中避暑防寒。

气压低时,也会浮到水的上层,用口吸入空气。

耐氧能力较强,即使池中无水,只要泥土是湿润的,泥鳅仍可生活。泥鳅喜在肥沃的水底生活,瘦水中泥鳅较少。泥鳅的食性:食性杂,以荤食为主,如轮虫、蚯蚓、面包虫,也食植物类食物。

人工饲养泥鳅多用颗粒饲料或蚕蛹粉、豆粉。

8. 刺鳅鱼的养殖基地

刀鳅鱼主要以野生为主,我国南方个别地区有小规模养殖。

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

刀鳅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各平原百省区, 南起广西, 北至河北, 东至台湾。一般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生抄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适水温为24 - 28℃,喜好弱酸性的软水,是属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潜伏砂中,只留鼻与口在外,或隐藏于暗处,静待夜晚的来临,始出来活动觅食。。

9. 刺泥鳅养殖

1、将干泥鳅洗净;

2、装盘,放入蒸锅内,加入辣椒酱、香油、生抽、鸡精

3、大火蒸30分钟即可,出锅时撒点香葱。

做法二:

干锅泥鳅

1、入油锅炸,保持高温。鱼身定形,焦黄即可

2、炸好的泥鳅出锅备用

3、锅内剩底油,放入姜、蒜、干辣椒末爆香,倒入炸好的泥鳅翻炒片刻,调入少量盐、一点白糖、生抽、鸡精,再翻炒均匀,盖锅盖关小心焖烧两三分钟入味

10. 刺鳅的养殖技术

1.喂养刀鳅鱼的话喂蚯蚓就好了,小时候喂小一点的,后来喂大一点的,有条件可以去商店买一些红虫来喂

2.养的地方一定要放一些石头,因为它们喜欢钻进石头缝里,而且这样不容易死,能养很久

3.不管是水池还是鱼缸,底部都应该铺一层河沙,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温度,不会太热或太冷

4.去找一些水草种在里面,增加氧气含量,为其提供栖身场所。

5.一定要换水,频率半月一次,不换水的话可能会得病死掉,而且水时间长了之后会发臭。

6.不管怎么说,养的环境尽量大一点,这是一直以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