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苗养殖枝术(育蟹苗技术)

养殖吧 2022-11-02 15:00 编辑:admin 169阅读

1. 育蟹苗技术

苗种来源

1.自然苗:7月中旬-8月中旬收购海区自然采捕个体地50-100g的健壮幼蟹,数量按3600只/亩算。收购时间越早越好,早期苗种个体小,价格便宜,单位重量个体数量多。投资相对较少。

2.人工育苗:6月份购进育苗场当年所育蟹苗,在水泥池培育壳长达到3~4cm后,进行海区养成。

养殖

由于梭子蟹相互残杀成性,因此养成笼内每层放1只幼蟹,吊养在近海区的扇贝养殖筏架上。养殖海区应在海流较缓的近海区或扇贝养殖中心区为好,这样可以减轻海流将饵料带出养殖笼造成的饵料损失及养殖笼在海流中的摆动对蟹体造成的损伤。

日常管理

1.投饵:饵料以鲜活的低值蛤类(海红等)小杂鱼等为主,投饵量根据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和残饵量具体确定,一般控制在蟹体重的7-10%之间,投喂蛤类可相对多些。投饵次数根据摄食强度确定,一般体重在50-100g时每3天投喂二次,体重在15og-200g时每2天投喂1次,体重大于25og时每天投饵1次。

2.清饵、除脏:因残饵一般被梭子蟹夹碎随潮水流走,可在投饵过程中同时进行清饵、除脏、剔除死蟹的工作,不必单独进行;在养殖笼脏况严重时,可适当进行倒笼。

3.压笼:养殖笼重量较轻,易随风浪摔打造成蟹体受伤引起死亡,因此需用坠石、沙袋放人养殖笼最下一层进行压笼,减轻风浪造成的损失。

4.11月份,在养殖海区水温降至10-15℃时,梭子蟹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此时应及时收获出售或进行越冬暂养;成活率一般可达到8o%?9o%以上。

2. 螃蟹育苗技术

(1)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是芍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芍药如果多年不分株,就枯朽,逐渐转向衰败。观赏栽培6~8年分株1次,药用栽培3~5年结合采根作药进行分株。秋天分株正确的第2年就能开花。分株的关键是掌握好时间,我国从北往南依次应在9月至10月中旬分株最为适宜,如辽宁在秋分前后较为适宜,作者每年此时分株,第2年都能开花良好。此时芍药的新芽已经形成,分株后天气转冷凉,但地温又不太低,分株后根系还有一段恢复生长时间,而芽又不会伸出地面,为第2年春天生长奠定了基础。分株太晚根系恢复时间短。春天不宜分株,春季分株不仅成活率低,而且以后长势也弱,一般春天分株往往几年不开花或开花时间延后。

选晴朗的天气分株。分株有两种情况:一是将被分的母株切除1/3~5/6,剩下母株在原地不动,这样除株丛变小外,根系基本未受太大的伤害,不影响第2年开花。二是将母株全部挖出,根部朝天,抖去泥土,选形状粗大、无病虫害的芽,按大小和芽的多少,顺其自然生长用利刃切开母株,剪除腐朽的根部,保留健壮的根部。药用栽培的分株时,在根颈部以下5~6厘米处切断,下部粗根作药用。一般每丛带3~5个芽,为了扩大繁殖倍数可带2个芽,为了早见效果可带6~7个芽或更多。分株后可马上栽植,栽植的土壤不要太湿,防止根系腐烂。为防止腐烂也可以阴干,当伤口愈合后栽植。伤口涂上草木灰或硫磺粉可防止腐烂。按芍药芽的大小分别栽植,便于管理。如不能及时栽种,应马上贮藏,可在室内选阴凉通风干燥处,地上铺湿润的细沙土,将芽向上堆放,再盖湿润沙土。

(2)播种育苗。播种育苗发育健壮者需4~5年才能开花,用于育种或药用栽培,很少直接作观赏栽培。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在上午8~10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连续进行1~3天。授粉时也可以将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花粉采收混合后授粉,授粉后加强田间管理。种子成熟后及时收获,一般在蓇葖果外皮呈蟹黄色时采收,放在阴凉处使之后熟,当果皮干裂时将种子剥出,不可暴晒,以免降低种子发芽率。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否则发芽率降低。条播或穴播。条播的行距35~40厘米,每隔3~4厘米点播1粒种子,穴播的穴距25厘米左右,每穴播4~5粒种子。种子上面覆土6厘米左右,保持土壤湿润,20天即可扎根,但不出苗。越冬前要浇一次越冬水。如果播种较晚或土壤干燥,封冻前不能扎根,第2年春季也不出苗,需到秋季扎根,第3年才出苗。幼苗生长较慢,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松土、除草、浇水、施肥等,注意防治病虫害。

(3)扦插繁殖。在秋季分株繁殖时,将断的根系切成5~10厘米长的小段,插在深10~15厘米的沟中,上面覆土5~10厘米,浇一次透水,第2年春季生根,可培育成秧苗。或在开花前15天左右,剪取茎的中间部分作插穗,插穗长10~15厘米,至少有2个节。在沙床上扦插,扦插深度约3厘米,遮光,每天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45~60天生根,并且能形成休眠芽。

(4)压条繁殖。春天把芍药的嫩茎,从花盆的底孔引导在花盆内,用直径15~20厘米的花盆。在茎的下部用细绳绑扎,把土装在花盆内,随着茎的长大不断往花盆内加土,并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到夏季就会从茎上长出根来。把花盆底下的茎剪断,就成为新的秧苗,还可直接作盆栽芍药。培养4~5年开花。

3. 河蟹育苗新技术

苗种时期的河蟹由于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 死亡率较高。为了预防疾病、减少处于苗种期河蟹的危害,对 河蟹育苗场所和幼苗进行适时的消毒是很有必要的。用于育 苗场所和苗种进行消毒的消毒剂主要是生石灰、漂白粉和福 尔马林等。这些消毒剂存在用量大、有残留和毒性大的问题。 采用稳定性二氧化氯(主要成分是含量为6。 6%的稳定性粉 状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很好。亲蟹的暂养池干池消毒时,可以将稳定性二氧化氯用清 水稀释成万分之一浓度水溶液后,全池均勻泼洒。带水消毒 时,可以将稳定性二氧化氯用少量清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 洒。 繁殖用具可以采用浸泡消毒法进行。浸泡5~6小时以 上。将定量的稳定性二氧化氯稀释在清水中,制备成药物浓 度为0。 5毫克/升的水溶液后,将蟹苗放在其中浸泡5 ~ 10分 钟。定期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水溶液泼洒在伺养蟹苗种的池中 使词养池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 2 ~0。 3毫克/升。每隔4 ~5天泼洒1次。

4. 蟹苗孵化技术

4个月。

相守蟹在自然的情况下要经过4个月才能孵化,孵化率可达90%左右。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形状像水蚤,被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要经过5次蜕皮,大约35天才能长成蟹苗,蟹苗再蜕一次皮,就会成幼蟹。刚脱壳的蟹被称为软壳蟹,它没有力量进行摄食和防敌,1-2天后壳才会变硬,这时才会渐渐进行活动,脱壳后蟹体也会有显著增大。

5. 如何培育蟹苗

不可以!

蟹苗放养时间以5月中旬为宜,不宜太早或太迟,太早易造成成熟蟹比例高,太迟易造成蟹种规格偏小。购苗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确保放苗后3~5天,天气晴好,方可购买蟹苗。晴好的天气可以保证培育池水温适宜和水质良好,利于蟹苗顺利变态。应尽可能避免冷空气侵袭或长期阴雨的天气条件下放苗。同时必须安排好蟹苗装运的时间,以夜间运输、早晨放苗为原则,确保蟹苗放养时间在晴天的早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髙运输和放养成活率。

春季投放(春季3月末4月初),最理想的放养时间是水温达到8以上,扣蟹下池即可摄食,这样可提高扣蟹第一次脱壳的成活率。

6. 怎样育蟹苗

豆蟹增育是指把大眼幼体,经过几周时间的饲养管理,蜕变为Ⅲ-Ⅶ期幼蟹这一阶段,豆蟹培育是90年代末才开始的,主要在冬末春初进行。  豆蟹饲养是一种新的养蟹模式,对促进养蟹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把大眼幼体培育成豆蟹,再由豆蟹当年或第二年养成商品蟹,比直接投放大眼幼体有许多方面的优点,比如,更适合长途运输,对水体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又可以把蟹苗生产时间延长,并缓解卖苗集中等问题。但由于豆蟹培育时间较早,室外气候寒冷,需扣棚、供缓、供气等,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加之豆蟹培育刚刚起步,基础研究工作缺乏,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其发展,其培育技术和方法亟待改进,比如成活率低,规格参差不齐等。笔者根据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豆蟹培育技术和方法改进的办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蟹苗质量与出池时间蟹苗质量是豆蟹培育的关键一环。广大养殖户甚至把豆蟹培育能否赚钱完全归结为对蟹苗的挑选。事实上,好的蟹苗应该是活力强、体色发青,身体无聚缩虫、丝状菌等附着物,用手攥紧沥干水份后迅速散开。出池时间最好应在淡化的第5天,过迟不好,不要等出现I期幼蟹后再出池,那样会影响蟹苗对新水体的适应能力,降低成活率。  二、池形改进与水位现在,多数养豆蟹池四壁是垂直的,水深在50-70cm。水浅环境不稳定,池壁垂直不利于小蟹上爬和出水换气。应建成一定坡度为好,坡比1:3为最佳。水位要保持100cm左右,小于50cm,养殖效果差。放养前期水位可适当浅些,以后逐渐增加。较深的水位可以保持水温、水质和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对稳定、增加缓冲性。  三、水草覆盖的面积和质量养豆蟹离不开水草,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水草是水花生。生产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凡是豆蟹培育效果好的培育池,水花生长的也好,鲜嫩、无腐烂。无水草或水草少增育效果差,这一点说明了水草对培育豆蟹的重要性和相辅相承的关系。水草要在蟹苗入池前半个月洗净、消毒放入。常用消毒药物是福乐马林和漂白粉,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更好。覆盖池中的面积要达到80%以上,并注意保证水草的质量。水草不仅为小蟹提供攀附、争斗、玩耍的窨环境,还可以使其直接利用其鲜叶嫩芽为饵料,又可改善水质条件。注意要经常检查水草质量善、及时捞出腐烂部分、并酌情使用药物处理。  四、放养密度与中间起捕根据几年的经验,豆蟹增育最适密度为50克蟹苗/米2,并非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99年江苏曾有一业户放养密度达到150克/米2,和育苗室的密度差不多,但最后的结果是成活率极低、仅有5%左右,随着豆蟹个体的长大,一般应在Ⅲ期之后就开始出售,以缓解因个体长大空间变小之矛盾,这样边长大之销售,水体资源被充分利用,养殖效益明显提高。  五、水源选择与换水率豆蟹培育用水大致是用地表水,井水和自来水。最好选择无污染的地表水。但由于地域的限制,豆蟹培育多在沿海地区,水源选择不甚理想,影响豆蟹的培育。沿海地区地表水,有的和海区直接相通,受海水潮汐影响,盐度碱度偏高,井水(有的是地热水)一般硬度偏高,自来水过于清瘦,因此豆蟹培育用水要认真选择,选择用井水或自来水最好经过沉淀、爆气后再用。养豆蟹的换水率要视水源、培育水质情况而定,一般每贮存器换水一次,一次15-30cm,注意换水时水温差别超过±2℃,不换水或过频换水均不好。  六、饵料搭配与投喂方法河蟹属杂食性,人工投喂时要动植物饲料搭配。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豆类、大麦、玉米、水草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猪血、丰年虫成体、杂鱼杂虾、家畜下脚料等。投喂方法是洗净后磨(粉)碎后全池泼洒,泼洒时四周多中间少,投喂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早少投、晚多投,占总量的2/3,晚投喂时间选择在17:00-19:00时之间为宜,日投喂量应占豆蟹总量的10%左右,并依吃食情况酌情增减。  七、滥用药与日常管理以前养豆蟹出现过"上岸"、"长毛"等疾病,导致广大养蟹户对此十分恐慌,不管有病没病,无论什么药物,拿来便用,名曰:"以预防为主",这是不对的。美国在水产养殖业只提倡使用两种药物,土霉素和福尔马林,而我们的药是次而杂,有的残留毒性很大。滥用药的另一个误区是价格越昂贵的药物其质量越好,其实并非如此,滥用药的结果是豆蟹质量和养殖效益同时降低。应提供与推广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健康养蟹。日常管理的事情很多,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大风掀棚、跑温、跑水、跑苗等现象。应当加强管理,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在培育后期还要及时清除青蛙、蝌蚪、杂鱼等敌害生物。

7. 蟹苗繁殖技术

红蟹的繁衍是依赖雨季发生的时间、降雨量、迁移的地点,浸渍,交配、产卵、育雏等一系列,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前4周产卵。所有都依赖于天气。

第一批迁徙到达繁殖区的雄性红蟹与雌性红蟹开始交配。它们要不断浸在海水中以便及时补充水分,这期间雄性不抵大量雌蟹的激情,撤退到较低的露台处挖掘洞穴。洞穴密度极高(每平方米就有1-2个隐藏的洞穴。雌性通常在雄性挖掘的洞穴的露台上与之交配)繁殖季结束后,雄蟹迅速采取行动,在1-2天到达高原,再次开始返回内地。

雌性在交配后3天之内产生卵子,并在露台上保护12-13天,这些蟹卵在潮湿的洞穴发育,卵被存放在雌蟹扩展的腹部和胸部之间的育儿袋里。一只雌蟹可以产100,000枚卵。

在海洋中大约一个月后,幼苗经过几个成长阶段后存活,发展成像虾一样的被称为大眼幼体的动物。大眼幼体聚集在靠近岸边1-2天前转变成蟹苗并离开水。虽然蟹苗只有5mm,但开始跨越并进军内陆,约9天后到达高原。然后似乎消失了,只是很少见到。前三年它们在森林的地面上,偶尔在岩石下、倒下的树枝和杂物间露头。在许多年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蟹苗从海中出现,但偶尔的非常成功的一年(也许只有一个、两个或十年)是不足以维持一个高层次的红蟹数量。

8. 蟹苗培育技术

蟹苗运输是蟹种培育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运输方法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1)运输方法

实践证明,蟹苗运输适用于干法运输。干法运输是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60厘米,宽30~40厘米,高8~12厘米,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1千克。

(2)蟹苗运输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保持运输途中潮湿的环境。

②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箱内用水花生茎撑住箱框两端,然后放一层满江红(绿萍)。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也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并保证了蟹苗层的通气。

③蟹苗运输死亡主要是由于其附肢黏附过多水分,造成蟹苗支撑力减弱而导致苗层通气性不良,其底层蟹苗往往缺氧死亡,因此,蟹苗运输应坚持宜干不宜湿的原则,长途运输时,装苗前,必须预先将称重后的蟹苗放入筛绢袋内,甩去其附肢上的黏附水,然后均匀地分散在苗箱水草上。

④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千克,运输时间为24小时。

⑤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

⑥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木箱喷湿,以保持箱内环境湿润,一般苗体不必喷水,否则反而造成蟹苗附肢黏附过多水分,支撑力减弱而造成死亡。

⑦有条件可用空调车或加冰降温运输,并给予适当通风。气温控制在20℃,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5℃,其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

9. 河蟹育苗技术

抱卵蟹的饲养过程也是胚胎发育、幼体孵化的过程。抱卵蟹的饲养只能雌性单养。饲养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天池散养饲养方法与亲蟹相似,即放入抱卵蟹之前,池子要彻底消毒,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再放入抱卵蟹,密度2-4只/㎡。放蟹前池子要放足水,南方水深1.5米以上,北方水深2、3米。在饲养中应适当增加投饵量,以增加营养,积累营养物质,为增强抱卵蟹的体质和顺利产卵打好基础。如果抱卵蟹吃不饱,就会用大钳取腹部的卵粒充饥。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换水增氧,每次宜换1/3-1/2,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并保持池水温和盐度的相对稳定。控温散养控温散养抱卵蟹是依孵幼时间的需要而控制水温升降的,其方式有室内水泥池和大棚土池两种。  ①、大棚土池散养,一般是建造宽8-10米,深1.2-1.5米,面积1-3亩的长方形池沟,池内安装必要的增温、增痒等设施,使池内有较高的恒温,以保证抱卵蟹胚胎发育按计划进行和安全越冬。抱卵蟹自室外移至室(棚)内前,室内暂养池及管道应消毒刷洗,池内所加的海水盐度、温度应同移出塘基本一致,水温1米,而后将抱卵蟹冲洗干净,剔除雄蟹,按8-15只/立方米的密度投放池内;  ②、室内水泥池散养,多数是暂时利用河蟹育苗室或饵料、紫菜、海带、鳗鱼等培育室饲养的。海水中笼养蟹笼用竹编或聚乙烯网片制作,每只笼体积0.3-0.5m³,放20-30只抱卵蟹,笼底部铺卵石,用延绳钩把笼子沉入海水中,深度以在低潮位时不露出水面为准。每隔7-10天检查、投喂一次。采用这种方法饲养的抱卵蟹成活率虽较高,但海里大风大浪影响较大,管理也不方便。因此,笼子应放在风浪较小的海湾里,并要改进操作方法。

10. 螃蟹苗培育技术

1.亲蟹培育

  选择生殖腺丰满,附肢齐全,活力强的雌蟹作为亲本。用10~20立方米的水泥池或小型土池为培育池。以新鲜的文蛤、方格星虫或者杂鱼虾为饵料,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0%。一般水温在24~28℃,盐度19‰~26‰,日换水量为80%的条件下,经10~20天培育,多数雌蟹抱卵。抱卵蟹再经10~12天培育,胚胎外观颜色由黄色变为棕黑色,镜检胚胎膜内幼体心跳在每分钟150次以上,预兆幼体即将破膜而出。此时将抱卵蟹移入孵化池。

2.幼体孵化

用容积为1立方米或2立方米的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为孵化池。经消毒处理后,加入过滤海水,同时投入一定数量的小球藻或扁藻和一定量的轮虫。移入待孵的亲蟹后,缓缓充气。移入池的第二天早上6~8点钟即可孵出幼体。

3.幼体培育

  用20~30立方米的水泥池或大型水槽作为幼体培育池。幼体孵出后,停止充气20分钟,活力弱的幼体下沉池底,选出池水上层活力强的幼体移入培育池培育。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2~4万尾。青蟹幼体破膜出来为蚤状幼体,要经过六期发育变态才变成仔蟹。前五期为蚤状幼体期,第六期为大眼幼体,由大眼幼体蜕壳变态为仔蟹。

  

  幼体培育的全过程,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pH值在7.8~8.4之间,盐度为20‰~26‰,水温在24~30℃之间。各项因子要相对稳定,任何一项急剧变化都会引起幼体死亡。充气量的调节,在蚤状幼体I期至IV期为弱充气;蚤状幼体V期稍加强;大眼幼体及仔蟹期为强充气。

  

  培育期间各期幼体池的换水量及换水网目为蚤状幼体I期至II期每日添加水,其量为总水量的20%;蚤状幼体III~V期每日换水30%~40%,换水网目为80目,大眼幼体期日换水量50%~60%,使用网目为40目,仔蟹期日换水量为60%~70%,使用网目为18目。

  

  青蟹幼体破膜出来后即需摄食饵料,培育过程的饵料系列为蚤状幼体I~II期,投喂轮虫,日投饵量蚤状幼体I期为每尾幼体24个,蚤状II期为每尾幼体30个;蚤状幼体III~V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蚤状III期日投喂量为每尾幼体40个,N期为每尾幼体80个,V期为每尾幼体100个;大眼幼体期和仔蟹期投喂杂鱼虾肉或文蛤肉的肉糜,日投喂量大眼幼体期为幼体体重的200%,仔蟹期为幼体体重的300%。

  

  幼体培育的全过程均加入小球藻或扁藻。使池水呈浅绿色,一方面作为饵料的补充,另一方面可调节水质,使幼体环境相对保持稳定。在水温24~20℃之间,从蚤状幼体I期至仔蟹I期约需23~25天完成变态过程。在幼体培育过程中,要经常镜检幼体生长发育情况,做好日常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定期投放防菌类药物预防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