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吃小蜜蜂吗?

养殖吧 2023-04-16 02:34 编辑:admin 124阅读

一、大黄蜂吃小蜜蜂吗?

大大虚黄蜂是会捕食蜜蜂的,不过一般情况差旦下大黄蜂不会去捕食蜜蜂,特别是春天,大黄蜂的群势比较小,不会费力去捕食蜜蜂。而到了夏天由于大黄蜂的食物来源丰富,更不会去捕食小蜜蜂了。到了秋天就不一样,由于大黄蜂的食物来源变少,而蜜蜂的就成了大黄蜂的捕食目标,特别是会守在蜂箱跟前滚庆燃捕食小蜜蜂,让养蜂人很是头疼的!!

会的,黄蜂是蜜蜂的天敌,黄蜂对蜜蜂的危险非常大,一只黄蜂发现了蜜蜂,歼乎锋便会氏晌叫顷核来一群黄蜂,非要完全占领蜜蜂窝,完全猎食蜜蜂。

二、美国再现杀人大黄蜂入侵事件,美国会怎样进行部署防范?

相信大家对大黄蜂这个物种都不陌生,不少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会对人造成伤害上,但大黄蜂作为一个害虫,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清亮造成威胁,还会对蜜蜂进行攻击,导致蜂蜜的产量急剧下降。近日美国就再次出现了杀人大黄蜂的入侵事件,目前已经造成了多人受伤,不少人好奇美国方面会进行怎样的部署防范,其实这与前几次受到入侵时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差别不大,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群以及蜂蜜产业进行保护,其二便是毁坏大黄蜂的巢穴从根本上切断它的繁衍以及入侵。

当一种危险物种进行入侵时,第一反应就是应该当地居民进行防护,美国自然也不例外。在发现杀人大黄蜂伤人事件后,美国的有关部门立即开始调查,并通知当地居民进行防护,避免发生大黄蜂蜇人事故。众所周知蜜蜂虽然和大黄蜂是同一物种,但依然会受到大黄蜂的猎食,所以说除了人群防护措施之外,对蜂蜜产业也需要进行严密防护,否则很可能造成当地的经济损失。

在对人们进行通知以及部署防护措施之后,美国还会对杀人大黄蜂进行灭绝措施。物种入侵远远不像和梁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如果不对其巢穴进行剿灭,很容易造成二次入侵,大黄蜂自然也不例外。目前所能采取的巢穴剿灭措施就是通过在大黄蜂身上粘贴定位措施,一旦大黄蜂回巢,就会被精准定位,相关部门便会前往对巢答棚宽穴进行烧毁,从根本上消灭大黄蜂。

大黄蜂作为危险物种,一旦入侵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很可能会危害当地的生态链,庆幸的是美国当地已经展开了一系列措施,相信在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消灭杀人大黄蜂。

找到蜜蜂的巢穴,对其进行消杀。在蜜蜂活动的区域喷洒药水,相关部门及时做出预案,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加强对民众的人身保护并对养蜂业的产业保护漏搭。敦促当地民众一旦发现亚洲大黄蜂的踪迹,应立即拿链报告。找到并毁坏它的消搜孙巢穴,从源头上截断它的繁衍和入侵。

美国华盛顿州的段悔带农业官员表示,由于担心亚洲前态大黄蜂(也称为“杀人大黄蜂”,murder hornets),可能杀死对授粉至关重要的蜜蜂,当局正试图握芦寻找并摧毁一窝亚洲大黄蜂。华盛顿州农业厅表示,该部门上周在沃特康县布莱恩镇附近发现了6只亚洲大黄蜂。

一是尽快找到它们的巢穴并将其消灭,防止困闷凯其继续蔓延扩散;二是汪唤发布一些与大黄蜂相遇时的自保措施,防止它们对人的伤害。罩或

三、蜜蜂是怎么发声的

蜜蜂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就会产生嗡嗡的声音。

例如:工蜂飞翔是胸腔中的中胸纵长肌和中胸燃悔垂直肌及其附着在中胸背板、中胸腹板、第二悬骨共同剧速振动产生的, 工蜂发声是它们共同振动的结果。

蜂的个头越大,振翅就越慢,发出的嗡嗡声就越低沉。这种振翅发声的现象并不是蜂类的“专利”,一些蝇类、甲壳虫和黄蜂也能在飞行中通过振翅发出嗡嗡声。

扩展资料:

此外,有些蜂,比如大黄蜂,常在采蜜时振动它们的翅肌和胸部(它们身体的中间部分)。这样的振动,可以使花药中的花粉掉落在它们身上。当大黄蜂去采下一朵花时,身上的一部分花粉就会掉落在花上,从而完成授粉。

大黄蜂还会将剩下的花粉清理到它们后腿携带花粉的特殊结构中,带回蜂巢喂养幼虫。 当大黄蜂晃动花朵释放花粉的时候,“嗡嗡”的声音相当大。

而蜜蜂就不具备这种“嗡嗡授粉”的能力,它们采蜜的时候通常是静悄悄的。此外,有些植物的花适合于“嗡嗡授粉”的方式,譬如西红柿、青椒和蓝莓。

这些植物都将花粉贮藏在管状的花药内。当大镇段陪黄蜂摇晃花朵时,花粉就从管状花药中掉落到蜂的身上。因此,大黄蜂给这些农作物授粉的效率御蠢要比蜜蜂高得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蜜蜂 (昆虫纲动物)

当然了,翅膀震动时也会发出声音的

小学生聂利发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网武汉2003年11月18日电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指圆耐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腔裂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唯春,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蜜蜂的发声不是由于翅膀振动,蜜蜂双翅的根部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搏掘点,蜜蜂鸣叫时,小黑点上下鼓动郑亮。这是蜜蜂发声的原因。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基丛核蜜蜂就不发声。

在今年科技月活动中,我们从图书馆借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科普图书,有一篇文章介绍说,蜜蜂嗡嗡的声音来自翅膀的振动,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就立即停止.可是有一天,我到一个养蜂的场地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一起,翅膀并没有振动,也照样嗡嗡地叫个不停,于是我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难道我观察错了吗?我反复看了几处,仍然是这样辩液迟.我看到蜜蜂栖在植物上采花时,也是这样.到底蜜蜂靠什么发音,我要对蜜蜂发音部位进行观察研究,在养蜂师傅杜叔叔的帮助下,我采用今年产出的成蜂,进行了实验探究.

我先把一只蜜蜂的翅膀用502强力胶粘在木板上.这时蜜蜂无法振动翅膀,开始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慢慢地,就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见表1)

表1:粘住翅膀实验统计表

实验条件

实验总数

其中死亡数

发声数量

声音大小

粘住左翅

8只

1只

7只

没有变化

粘住右翅

8只

1只

7只

没有变化

粘住双翅

8只

2只

6只

没有变化

接着,我把另一只蜜蜂的翅膀全部剪掉,当抓起这只失去翅膀的蜜蜂时,又听见了嗡嗡的叫声,只是比原来的声音低了一些.我把它放进玻璃瓶中,也能听到它的叫声.(见表2)

表2:剪去翅膀实验统计表

实验条埋野件

实验总数

其中死亡数

发声数量

声音大小

剪去左翅

8只

2只

6只

没有变化

剪去右翅

8只

3只

5只

没有变化

剪去双翅

8只

2只

6只

没有变化

我用这两种方法交替实验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实验结果都证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出声音.显然书上说的并不正确.

那么,蜜蜂究竟靠什么发声呢?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部位到底在哪里,我将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手指轻轻触摸蜜蜂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现蜜蜂的胸部振动得厉害,这是不是蜜蜂发音的地方呢?我找来放大镜一看,在它的双翅的翅根旁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小黑点比油菜籽还要小.是这两个小黑点在发声吗?我用大头针轻轻地把这两个小黑点刺破,蜜蜂果然不发声了,过了一会还是不发声.

我又找来一些蜜蜂做实验.只用针刺破蜜蜂双翅翅根旁的两个小黑点,不损坏它的翅膀,把它们放在蚊帐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如果,蜜蜂再也发不出声音了.(见表3)

表3:刺破小黑点实验统计表

实验条件

实验总数

其中死亡数

发声数量

声音大小

刺破左边黑点

8只

2只

6只

较小

刺破右边黑点

8只

3只

5只

较小

刺破两边黑点

8只

2只

0只

没有声音

我将这项实验反复进行了10次,结果都携李是这样:蜜蜂发音的部位不是翅膀的振动,而是这两个小黑点.

我把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说给老师听,老师肯定了我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告诉我蜜蜂双翅翅根下的那两个小黑点叫肩片.

到底<<十万个为什么>>讲的是哪一种蜜蜂,我研究的蜂种与书上的是不是相同的,我还要进一步去研究.

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433300)

辅导老师

邓从新

说明:该小论文获得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奖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