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螺狮养殖技术淡水螺狮图片(淡水螺蛳养殖技术)

养殖吧 2022-11-03 04:40 编辑:admin 250阅读

1. 淡水螺蛳养殖技术

黄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若低于15℃或高于30℃时田螺便停止摄食,10℃以下便入土冬眠。长江以南3~11月均可放养,若在自然区域内放养,每平方米投入11个种螺即可(3公8母)。如果挖水池单一养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个,水层深度以0.8~1米为宜,池底保留一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放养时雌雄螺一起放养即可自然繁殖。

黄螺为杂食性动物,米糠、菜屑、瓜叶、动物尸体及商品饲料均可投喂,一般以水生植物类、土壤腐殖类、蔬菜瓜皮等为主食。肥沃水田,鱼螺混养或水面放养红萍、绿萍、水葫芦等洼地,可少投或不投饲料。

2. 淡水螺蛳养殖技术规范

1、场地:选择建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洁、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2、饲喂:青螺是杂食性动物,可以给其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菜饼、豆饼等作为食物,注意将食物剁碎混匀后进行饲喂。3、管理:田螺在养殖期间,需保持好水池的流动性,要经常为其注入薪水,用来调节水质,让田螺更好的生长。

青螺的生长习性

青螺耐寒而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当水温低于10℃会钻泥,超过40℃会被烫死。

青螺食性杂,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可自然繁殖,它的寿命一般为雌性4~5年、雄性2~3年,仔螺3~4个月时生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2年后基本不再生长。

青螺食性杂,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也滤食浮游生物,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青螺也叫塘螺或河螺。 其头颈部肉质坚硬,顶部有胶质构成的甲片。体外包有锥形的硬壳,上有螺纹,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湖泊、池塘、沼泽、河流、小溪等处,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之一。

青螺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具有营养专家分析,螺肉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螺肉蛋白质含量相当于带鱼、鳝鱼的蛋白质含量,并高于蛋类。

青螺肉中矿物质

可食部分钙、磷、锌含量都很丰富,特别是铁的含量十分丰富,这与贝类生理特征相适应;贝类体表有一个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的贝壳,在贝壳生长过程中,贝壳随身体长大而长大,贝壳能不断长大,是因为贝类血液中有一种蛋白质与碳酸氢钙的化合物。

青螺肉中游离氨基酸

组成螺肉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富含必需氨基酸,并且还有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种增鲜物质,所以口味鲜美。

3. 淡水螺怎么养殖

泥螺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的潮间带滩涂的螺科动物,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很受人们喜爱,在市场上一直颇为畅销,具有很好的养殖效益。今天小编将泥螺养殖技术给大家介绍如下:

1、选择养殖场地

泥螺的养殖场地以风浪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涂面稳定、涂质为泥质、表层泥油较厚的高潮区中、下段滩涂为佳。以泥为主的泥沙质滩涂,也适宜养殖。

2、建造养殖田

在养殖场地滩涂四周挖泥筑堤,建成土塘 。堤底宽1.5米左右 ,顶宽70-80厘米,高70-80厘米,土塘面积以300-700平方米为宜,以便于养殖管理。土塘建成后,在塘的内侧四周挖一道宽30-50厘米、深20-30厘米的环塘沟。养殖的涂面要进行浅翻,翻土20-30厘米,并把翻过的涂块捣碎、耙细、耙平,捉除敌害生物,再用推板堆平推光,使涂面平坦、涂泥细腻、光滑,建成泥螺养殖田。播苗前1-2天,用药物清塘。清塘后进水1-2次,冲刷掉残留药液,然后蓄水20-30厘米,进行播苗养殖。

3、播苗

用聚乙稀单丝织成的淌袋,在半人工育苗场或自然海区泥螺密集处。轻轻刮取泥螺苗,并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后即可播入养殖田养殖。播苗季节以2月中旬至3月底为宜。最好选择阴天或早晚干潮时播苗,不要在雨天播苗。雨天淡水过多,不利于泥螺生长。播苗时,将螺苗装在筐里运至养殖场地,顺风撒播,播苗密度视涂质和养殖环境优劣而定,一般每100平方米播苗 600-750克,苗种规格为12000-14000粒/公斤。若涂质好,可适当增加播苗密度。

4、养殖期管理

每天巡塘,观察泥螺的生长情况以及塘内水色、水位、及时修补堤坝。及时换水,大潮汛的起水头开塘换新水1次。在风浪等因素引起塘内浮泥淤积过多时,要增加换水次数,并利用换水干塘露滩机会,下塘用手把表层涂泥摸细、摸匀。换水同时,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节水位,冬季气温低,蓄水要深些(30厘米左右),换水时应结合晒涂,促使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繁殖。小潮水时,通过施肥(施肥量为氮1ppm,磷0.1ppm)培育底栖硅藻,促进泥螺生长。

5、适时收获

泥螺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5月份就可开始收捕,此时,泥螺能达到200-240粒/公斤,起捕方法一般是人工拣捉。

泥螺适应性强、易养殖,因此只要养殖场地符合泥鳅的生长习性便可养殖,而在减名,并不应特别的投喂,做好相应的管理即可等待收获。

4. 人工养殖螺蛳:如何养殖螺蛳?螺蛳养殖技术

第一,田螺养殖池的建设。田螺的适应能力很强,生病也很少,只要不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能做很多的稻田池塘,河渠,甚至连坑洼等都可以进行养殖的。一般池子要在宽1.5米,长为10-15米,深度为30-50厘米左右,然后可以在两个池子的中间留一些空地以便于行走,池底要铺十厘米厚的泥,还可以在池中种植一些芦笋,浮萍等水植物,可以让田螺避暑,休息和提供饵料。可以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来给池塘消毒。第二,它的养殖方法。1.种螺的选择:它一般为自然繁殖,人工养殖的话可以在水田,浑浊的水沟等地方去找到它,或者去市场上买。要选择颜色淡褐,体圆尾巴钝,壳薄的活螺作种。2.放养的时间:可以一次性放完,也可以分批量的放入,不要在高温难耐的时候去放入,这样不利于它的成活率。3.放养的方法:在自然的区域放养,一平方米放入3公8母一共11个螺种就可以了,如果是在水池中养,一平方米可以放100至500个。

第三,它的养殖管理。1.投料喂养:一般以土壤腐殖,水生植物等作为它的主食,如果是肥沃的水田,水面有绿萍,水葫芦等,就可以少投或者不投都是可以的。2.水质的调节:要经常给池内放入新的水来调节它的水质,特别是在繁殖的季节,最好要保持水的流动性。3.防治病害:它的疾病是比较少的,所以重点是要管水和防止鸭,鹅,鼠和鸟类等去捕食它,也要防止它的外逃。在高温和繁殖的季节,更要去保持水的流动。4.越冬的管理。当气温低于8℃的时候,它就开始冬眠了。冬眠的时候,它会用壳在土面留个圆形的小口,不时地冒出气泡来呼吸。在越冬的期间,他是不吃食物的,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水深在10-15厘米,3-4天的时候交换一次水,从而保证了它适当的含氧量。

5. 螺蛳的养殖技术,养殖需多少时间

螺蛳人工养殖技术:

1、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人工养殖田螺可开掘专用池饲养,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泽、沟渠,还可同鱼类混养。但要求养殖水体无毒、无害、无污染。如利用稻田养殖,则不可施用农药,不能犁耙,且应进出水口安装铁丝或塑料隔网,以便进行控制。

2、收集与选择

用于繁殖的亲螺可到稻田、池塘或沟渠收集,繁殖亲螺的选择标准是:螺色清淡、壳薄、体圆、个大、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圆片盖完整等。

雌螺个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

雄螺个体小而长,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方向弯曲,其弯曲部即为生殖器。

每年4、5、10月为螺蛳的生殖季节,一般每胎可产仔螺20~30个,多者可达40~60个,一年中可产150个以上,产后经2~3周,仔螺重达0.025g,即可开始摄食,一般经过一年的饲养即可繁殖后代。

采用螺蛳专养池通常每平方米可投放100~150个;若利用自然水域,以每平方米投放20~30个为宜。

3、饲养管理

螺蛳的饲料来源比较广,一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它动物内脏、下脚料等等均可投喂。在饲养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水质,一旦发现水质有污染应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陷入壳内,说明系因饵料不足或饥饿所致,应及时增加投饵数量;如果发现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收缩及有肉质溢出等现象,则可视为螺蛳缺钙,应立即在其饵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类的钙质补充饲料。

4、其它

在螺蛳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排除鸟、鼠等危害。人工养殖的螺蛳当年即可养成食用螺,螺蛳既是人类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和鱼类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故发展前景相当广阔。螺蛳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种苗来源广泛等优势,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农家养殖项目之一。

6. 螺蛳人工养殖技术

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水质调节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饲养管理  最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喂。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投饲不必定位,并要多设投饲点。水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饲。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摄氏度),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当水温在15-20摄氏度、28-30摄氏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则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日常管理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7. 淡水螺蛳养殖技术培训

摩托车修理培训比较大的技校有。摩托车修理比较普遍的学习,是在摩托车维修店学徒的多,摩托车维修店不需要学习理论,完全都是实际操作,熟能生巧的办法,刚开始按照师傅指定拆个配件螺丝等,从最简单简单的上手,慢慢深入接触,从简单到复杂拆卸的次数多了,也就能熟练掌握了。完全是靠实际经验。

8. 淡水螺蛳怎么繁殖

田螺是雌雄异体的动物,需要经过交配才能繁殖后代。另外,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只~150只仔螺。

9. 淡水螺蛳养殖技术视频

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

螺丝、河螺也叫耳河螺,它的分布范围有限,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几大湖泊之中,鄱阳湖、洞庭湖之中均有分布。因为它生长在河里,水质较为干净,因此在市面上也是很受欢迎的。

壳面花纹更粗糙,有许多螺旋形的肋纹,壳高约为3厘米,螺蛳的口感相对细腻鲜嫩。

螺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着,雌体的数目较多。

10. 螺蛳的养殖技术

螺蛳养殖技术 一、池塘选择:要求选择面积3-20亩不等,池深1-1.5米,坡比1:3,池塘底质较肥,但淤泥不能太深,池塘周围河道水体要求无工业污染。至于老池塘,由于滩脚少,根据螺蛳生物学习性,螺蛳喜欢生活在淤泥较少的底质上,根据这一特点,建议池滩、池埂可用网片铺一下,增加螺蛳养殖的适应面积。还有一个办法:用网片竖在鱼池四周,进一步提高螺蛳养殖面积。

  二、池塘清整:池塘选择后,要进行鱼池清整工作,要做好池埂,及清除过多淤泥,特别是滩脚上的淤泥,有条件的最好进行吸泥处理。

  三、池塘消毒:全面禁止使用五氯酚钠清塘,一般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但以生石灰为最佳,用量是有水(30-50cm)100-150kg/亩,无水50-75kg/亩。生石灰清塘有以下好处:①增加PH值;②增加Ca质;③可以调节水质;④可以进行杀毒杀菌。

  四、螺种选择:①外观要求:螺蛳尖短小膨大,壳质带微刺,魇略带红色;②规格要求:60-100粒/斤;③质量要求:受惊时螺体快速收回壳中,无病,无伤,无虫。

  五、放养时间:待药性消失后,在清明前15天开始放养,也就3月20日左右放养结束。

  六、放养密度:一般池塘放养20-30kg/亩,最好每亩套养2-3斤田螺,培养出的螺蛳壳质特别嫩,肉质特别肥厚。

  七、夏片放养:以吃食鱼为主(草、鲫、鳊)池塘放养,0.5-0.8万尾/亩。另外配养3-5尾/亩青鱼,规格10尾/斤,控制螺蛳数量。

  八、投喂饲料及水质管理

  一般螺蛳属多次产卵,一年有两个排卵期,一是春季清明前后,二是秋季。我们螺蛳养殖主要以管理清明前后排的一批螺蛳,它排卵与鲫鱼一样,是分次分批排卵的,成熟一批排一批。一般仔螺经过2-3周后开始吃食。我们此时投喂饵料可以与夏花培育同时进行。根据螺蛳生物学食性,螺蛳与白鲢一样主要食水中浮游植物及水中的腐植质(包括豆浆豆饼菜饼屑),是通过水的过滤达到摄食作用。大家知道螺蛳过多,水质就会变清,甚至还会出现乳白色的水色,此时说明水质变坏,出现这种情况后,特别是发夏阶段,第一要换水;第二要多投喂豆浆、豆饼浆或者全池泼洒发酵的有机肥料。在投饲施肥上要实行少量多次原则。如浮游动物过多,可以使用少量的晶片敌百虫控制。夏花培育结束后,在投喂饲料上,用菜饼或豆饼作为最佳饲料,在水质管理上,一定要保持水质肥活爽嫩,进行看水施肥,看水投饵。

  九、实行捕大留小原则。在养殖期间,要提高螺蛳产量,要实行捕大留小原则。到5-6月份后,可以先把大螺蛳捕出(种螺),至8月份后,逐步起捕上标准的螺蛳,今后看螺蛳生长情况10-15天依次起捕。

  十、日常管理

  ⑴巡塘:每天看鱼吃食情况,看水中是否缺氧。如缺氧要及时开动增氧泵或换水,因为水中含氧低于1.5mg/l,螺蛳就开始死亡,另外水温超过40℃螺蛳也会死亡。

  ⑵看水色:看水好坏、肥瘦程度,及时调节水质。

  ⑶防病:主要防鱼病,尽量避免使用硫酸铜,因为硫酸铜对螺蛳有杀伤作用。一般用生石灰和杀菌药物或内服药物,进行防治鱼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经常使用生石灰,既可防病又可增加Ca质及调节水质,一般15天使用一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