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芝怎么栽培?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灵芝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最低温度为22℃,因此栽培季节应安排在出芝时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的日期,向前推25—30天为制袋期。
短段木栽培育熟料与生料之分。北方地区采用短段木栽培较多,南方地区大多是袋式栽培。选用的袋子规格为17匣米×33厘米×0.005厘米聚丙烯袋或15—20厘米×36—40匣米×0.005厘米筒膜。按常规装料,但应注意松紧度,料装过松,前期生长快,后期保水差,营养不足,难以形成菌益,反之,则透气性较差,菌丝生长慢,出芝迟。如果用棉塞封口,棉塞与培养料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免菌丝长入棉塞,带塞出芝,成为畸形芝。
二、灵芝如何栽培?
灵芝的生产,历史上多以野生为主。60年代我国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推广应用很快,最初以段木栽培为主,现各地普遍用木屑、甘蔗渣等原料进行代料栽培。
灵芝一般营腐生生活,属木腐菌类,但有时也寄生在活树上,因而被视为兼性寄生菌。灵芝对木质素、纤维素等物质有较强的分解和吸收能力,大多数阔叶树木屑、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它的培养料。
灵芝属高温性菌类,菌丝在12~36℃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6~28℃;子实体在18~32℃范围内分化发育,最适为25~28℃。温度低于22℃,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芝盖难以形成,分化成树枝状、鹿角状的畸形芝。子实体发育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若低于60%,顶端幼嫩的子实体就会由白色变为灰色,以后很难再恢复生长。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难以形成,灵芝的子实体有明显的向光性,菌柄的先端和菌盖边缘的生长点都是向有光的方向生长,因此可利用光诱导培养出有观赏价值的灵芝子实体。
1.栽培时间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灵芝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最低温度为22℃,因此栽培季节应安排在出芝时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的日期,向前推25~30天为制袋期。
2.培养料配方
(1)杂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
(2)棉壳44%、木屑44%、麦麸10%、蔗糖1%、石膏1%。
(3)甘蔗渣75%、麦麸22%、蔗糖1%、石膏1%、过磷酸钙1%。
3.栽培方法
灵芝人工栽培主要是获得子实体和孢子粉。以往多采用室内瓶栽,但由于光照不够,子实体色泽较差,近年逐渐改为室外荫棚栽培,主要方式有短段木栽培、袋式栽培等。短段木栽培有熟料与生料之分。北方地区采用短段木栽培较多,南方地区大多是袋式栽培。选用的袋子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0.005厘米聚丙烯袋或15~20厘米×36~40厘米×0.005厘米筒膜。按常规装料,但应注意松紧度,装料过松,前期生长快,后期保水差,营养不足,难以形成菌盖;反之,则透气性较差,菌丝生长慢,出芝迟。如果用棉塞封口,棉塞与培养料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免菌丝长入棉塞,带塞出芝,成为畸形芝。
4.管理方法
(1)菌丝生长阶段:接种后将菌袋移入培养室进行发菌,避光培养,温度保持在25~28℃之间,一周后菌丝覆盖培养料表面,并向下蔓延1~2厘米,随后进入生长旺盛期。当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或黄白色(见光)小突起的挖磨块,说明菌丝已达生理成熟,可进入出芝管理阶段。在菌丝培养过程中,若室温超过30℃,且室内通风不良,菌丝会出现徒长现象,沿袋内壁上窜,穿过棉塞出芝,从而消耗养分。室内光线过强,会使袋内菌膜过厚,影响出芝。
(2)出芝阶段:当菌丝长满袋,出现瘤状原基时,将袋及时移入栽培场。当原基现出后,应及时拔出棉塞。过早打开袋口,培养料易干燥而形成菌皮,有碍子实体生长;过迟拔除,菌柄易长入棉塞,造成形态不正常,而且容易发生污染。此外,要把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上,并给予散射光照。
原基形成后,经2~3周,即可向上延伸成菌柄,长出袋口,此时温度以25~28℃为宜,保持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如通气不够,菌柄会长出分枝,形成鹿角状畸形芝;光照不足,菌柄细长而弯曲,弯向有光的方向,菌质量不高。菌柄长出袋口1.5~3厘米后,便开始形成菌盖,菌盖生长的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一轮一轮向外生长,直至整个菌盖形成。
(3)覆土:灵芝生物学转化率不高,出芝1~2潮后进行覆土可大大提高产量。具体做法:选择菌丝健壮、无污染的菌袋,脱袋后竖直排列在挖好的哇中,注意袋间留一定的间隔,用沙壤土覆在料筒表面及间隙中,表土厚1~2厘米,用水喷灌哇床3~4次,使菌筒吸足水分,并疏松表层,在适宜温、湿、光、气等条件下,经15~20天又可出芝。
5.采收
当菌盖边缘由白色变黄色,并有少量褐色孢子散出时,表明子实体已成熟,可以采收。采收时连菌柄一齐拔出,然后剪去菌柄下端带有培养料的部分,及时阴晾干,或在40~50℃下烘干,再用塑料袋密封贮存。
三、灵芝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01
袋栽法
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中装入培养基,如玉米秸、棉籽壳、菌草、木屑、甘蔗渣、麦麸、糖、石膏粉、碳酸钙等原料,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再接种上灵芝菌种。灵芝菌种在培养基中萌发出菌丝,并长满培养基。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会长出灵芝子实体。
02
原木灵芝栽培法
将灵芝菌种接种在灭过菌的原木上,待灵芝菌丝体长满原木后,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便可长出灵芝子实体。原木栽培法更接近灵芝的天然生长环境,生长时间要比袋栽灵芝生长时间长,所获的灵芝子实体较大,比重较重,形状好看,其外观质量较袋栽灵芝好。
03
袋料培养法
袋料培养出来的灵芝手感轻,外观不成熟,干品的话多数会变形,味道只是稍苦,基本没有好成色,相较于柞木灵芝的品质逊色不少。袋栽法这样的灵芝产量虽高,药效却很差,同时还伴有农药和化肥残余。
04
柞木灵芝
建议大家尽量购买柞木灵芝。柞木是长白山山地的一种常见多年生树种,木质坚密,作为灵芝的培养基富含有丰富的养料,适宜作为原木灵芝的天然培养基材。二长白山常年处于寒冷的天气中,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空气洁净度极高,无任何环境污染,这种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灵芝质地紧密,生长周期长(长白山灵芝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左右)且有效成分(灵芝多糖、灵芝多肽、三萜类、有机锗等)含量高,是其它产地的灵芝所无法比拟的。
四、灵芝室内立体栽培槽栽培技术?
介绍如下
1.
灵芝床架立体栽培法 床架一般4~5层,不得超过5层,可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材料搭制,也可以用水泥预制。床架宽1.2~1.5米,层与层的间距为50厘米,底层离地面不小于30厘米,顶层距房顶为1米,床架之间走道为80厘米,床架距墙30厘米。 在床架搭好后,出芝室要进行熏蒸消毒,然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直立放在架子上,袋子与袋子之间留有2~3厘米的距离,袋口向上。原基形成后,立即解开扎口的绳子,将袋口弄成瓶口状。如采用平卧式放置时,要把袋口朝向走道方向。
2.
灵芝墙式立体栽培法 这种方式操作方便,可省去床架投入,是目前室内灵芝栽培的主要形式。摆放菌袋时,每摆放2层菌袋,横放2~3根细竹或芦苇,使上下层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
五、白色灵芝栽培技术?
一、灵芝培养料的配方设计
灵芝是木腐生菌,分解术质素能力强,所以,栽培灵芝的碳源材料来源广泛。如木屑、甘蔗渣、玉米芯、象草、玉米秆等,在这里不推荐用棉籽壳,因为价格太高。
我们选材要因地制宜,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多人认为甘蔗渣、玉米秆等草本植物很难种出高产量的灵芝,其实关键就是材料粗细搭配得当就可以了,做出的菌包不会过松也不会过紧,有弹性。
不同地区用的材料粗细是不同的,比如木屑有锯末状的,有颗粒状的,所以别人用的配方能种出高产的灵芝,而你用同样的配方不一定能种出高产量的灵芝。
所以大家不要随便采用别人的配方。应在本地找一个更加适用的配方比例。
二、灵芝的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灵芝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由成千上万条菌丝互相结合所构成的。菌丝体再互相结合便形成各种菌丝组织。灵芝的菌丝体是其营养体。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灵芝菌丝生长在培养基或培养料中。在基物的表面,菌丝体会形成白色、绒毛状菌丝层,它是由菌丝体的气生菌丝及分泌物共同组成的一种营养结构。
菌丝体一般发育顺序为:初生菌丝体、二次菌丝体和三次菌丝体。
三、灵芝的出菇管理
灵芝菌丝长满袋后,提供它的一个后熟期就可以出芝了。把灵芝搬到出芝房,按照自己喜欢出芝的方式出芝,但菇房一定能做到控制空气的氧量,光线不宜过强,阴凉,保湿。
灵芝在出芝时,在地板洒下水就可以了,不宜空中喷雾,在干燥天气一天洒1~2次水就可以了。喷水不宜频繁,因为这样会使空气中的水一干一湿,灵芝生长很难适应,就长不大个了,这叫顺其自然法则
六、栽培灵芝多久得收成?
1,芝事安排
(1)栽培时间:椴木组织致密,一般不外加营养源,发菌时间比代料缓慢,接种时间应比代料栽培提前,一般安排在12月
初到翌年一月下旬。这段时期气温低,少雨,接种成活率高,同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发菌,菌丝积累养分多,为子实体正常生育提供了物资保证。至清明前后,气温稳定在20度以上时即可埋土使原基慢慢发生,年内可收获1-2潮芝。
(2)菌种选择:目前供椴木栽培的品种较多,但以南韩灵芝1号,2号,泰山灵芝1号,2号,圆芝6号较为理想,表现盖大,肉厚,色泽光亮,产量较高等特点,其中以南韩灵芝2号栽培最多、最广。
(3)树种选伐:一般说凡是适于香菇,木耳椴木栽培的树种,也可用于灵芝椴木栽培。其中,以壳斗科树种较理想,特制是青冈属,栲属和栎属树种为最好。除此,杜英科,金缕梅科等树种也很适合灵芝栽培。实践证明供灵芝栽培的树种约77种,分属20科42属。栽培效果较理想的树种,其木材学特征是:树皮较厚,形成层发达,不易与木质部剥离;木材容重比较大,材质较硬实;边材发达或不显心材,早材率高;木射线发达或具宽木射线;导管丰富或为大型导管材。树木直径要求6厘米。
以上20里米以下,长30厘米为宜,芝树的砍伐期一般安排在生产前半个月,也可边砍伐,边截断,边装袋灭菌,水分不足将抑制子实体发生。
(4)生产中几个理论参数:根据实践对椴木的用量,栽培场所的面积,需菌种数,产芝量等作了以下统计,它对灵芝规模化生产中的策划,设计,布局等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各地生产中可以借鉴。
1立方米椴木约850段(直径10厘米,长15厘米);每亩(667平方米)可埋25-28立方米椴木;1吨干灵芝相当于70立方米椴木的产量(按1立方米椴木当年可产干灵芝15千克,依椴木大小分别可出芝2--3年);1千克鲜灵芝可晒(烘)干灵芝0。3-0。5千克;1立方米椴木包成54袋灭菌(65厘米*85厘米);1立方米椴木54袋需要菌种量80-100瓶。
随着灵芝生产的发展,工艺不断完善,栽培方法各地不尽相同。诸如袋的大小,椴木的长短,接种方法,埋土方式等有所差别。
七、竹灵芝栽培技术?
1、瓶栽
选择大小适中的广口瓶或罐头瓶,将瓶洗净晾干,在将调制好培养基装入瓶中,用手将培养基挤压至松紧适中,离瓶口1厘米处即可,压平,用工具在中央位置打孔至瓶底,注意不要打破瓶底。将瓶口洗净,再用牛皮纸包好。
再将其放入常压1以下的培养室即可。
培养室保持黑暗环境,这样有利于菌丝生长,但菌丝长至瓶的一半高度时,即可除去封口纸。这时可移至实体发生室,控温在度之间,即可缓慢生长出竹灵芝。
2、袋栽
袋栽和瓶栽步骤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培养基使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至离袋口约10厘米处,收拢袋口,套塑料套环和加塞棉花。灭菌后,在无菌环境接种,但菌丝长至袋的一半高度时,即可拔去塑料套环和加塞棉花,露出料面,让其慢慢出芝。
3、段木栽培
段木栽培是模仿野生灵芝的生长方式,选择大型阔叶树种,树龄在710年,将其树干锯成段,再用水浸泡12小时,这样增加树干水分,有可与发菌。将树干打孔,直径约1,然后再用接种枪接种,用树皮封盖,接种后堆积在一起。
保持温度在度之间,高温时注意通风,约一月后即可出菌,出菌后埋入土壤中入土部分占全长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保持土壤湿润,约两月后即可长出竹灵芝。
八、灵芝菌栽培技术?
01
袋栽法
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中装入培养基,如玉米秸、棉籽壳、菌草、木屑、甘蔗渣、麦麸、糖、石膏粉、碳酸钙等原料,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再接种上灵芝菌种。灵芝菌种在培养基中萌发出菌丝,并长满培养基。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会长出灵芝子实体。
02
原木灵芝栽培法
将灵芝菌种接种在灭过菌的原木上,待灵芝菌丝体长满原木后,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便可长出灵芝子实体。原木栽培法更接近灵芝的天然生长环境,生长时间要比袋栽灵芝生长时间长,所获的灵芝子实体较大,比重较重,形状好看,其外观质量较袋栽灵芝好。
03
袋料培养法
袋料培养出来的灵芝手感轻,外观不成熟,干品的话多数会变形,味道只是稍苦,基本没有好成色,相较于柞木灵芝的品质逊色不少。袋栽法这样的灵芝产量虽高,药效却很差,同时还伴有农药和化肥残余。
04
柞木灵芝
建议大家尽量购买柞木灵芝。柞木是长白山山地的一种常见多年生树种,木质坚密,作为灵芝的培养基富含有丰富的养料,适宜作为原木灵芝的天然培养基材。二长白山常年处于寒冷的天气中,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空气洁净度极高,无任何环境污染,这种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灵芝质地紧密,生长周期长(长白山灵芝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左右)且有效成分(灵芝多糖、灵芝多肽、三萜类、有机锗等)含量高,是其它产地的灵芝所无法比拟的。
九、灵芝的生存方式?
灵芝虽然属于多孔菌科,但生命历程也是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菌丝阶段,一个子实体阶段。而灵芝在菌丝阶段也是需要吸收一些来自培育基的营养,灵芝的菌丝生长在基质中,菌丝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都是从培育基中吸收的,菌丝以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转化营养物质。菌丝体生长中互相交错联结,形成各种菌丝组织,这时培养基表面的菌丝体发生局部膨大,突起成瘤状的白色菌蕾。随着营养、水分的不断输入,菌蕾细胞也迅速分裂增殖,以顶端生长方式不断延长成棒状的菌柄,菌柄圆形直立,或沿着瓶壁成扁圆形向上伸展,菌柄长出后,顶端开始膨大,出现菌盖雏形。菌盖生长点扩展、连结、交合,形成生长圈,一轮轮沿灵芝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平方向向外生长,直至形成整个菌盖。菌盖下方不断分化加厚而形成白色或淡黄等色的子实层。
然后在子实层上显现许多小孔——多孔结构。在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灵芝菌盖边沿有一圈嫩黄白色生长圈,颜色也由菌蕾时的白色逐渐变淡黄,在灵芝菌盖边上的淡黄色生长线慢慢消退,待菌盖四周一圈浅色消失时,菌盖已停止生长,再加深成黄色、红色、紫色等颜色。表面呈现漆样光泽,从菌管中散出大量褐色孢子粉,这也就代表灵芝已经成熟了
十、灵芝室外栽培的菌袋处理与埋土方式是什么?
(1)室内袋栽 方法可根据瓶栽法进行,主要不同是容器不是瓶子,而是17厘米×33厘米或其他大小规格的塑料袋。最好是折角的并配以无棉盖体(塑料厂有售)。
另外栽培种用量大,除前述麦麸皿种外,可用未分化出芝的瓶栽灵芝,只要白色菌丝充满瓶壁,生长旺盛就可作种子用。
如当时不需用,应将种用瓶存低温4~8℃,可防止其衰老,保持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