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
福建省霞浦县位于东海南部之滨、台湾海峡西北岸,与
日本的冲绳岛纬度相近。建县历史1700多年,曾是闽东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誉。霞浦处于中
国沿海经济开放前沿的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
区和闽东综合改革试验区县份,是福建省最早的对台贸易重
要口岸,享有多种特殊政策。
霞浦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全县14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占11个。陆地1489平方
公里,海域28897平方公里;海岸线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
各沿海县(市)的首位。海洋盛产大黄鱼、石斑鱼、鲍鱼、海参、剑蛏等珍贵名品,
是中国的海带、牡蛎、紫菜主产区及大黄鱼天然繁殖、人工
养殖基地。拥有“海国桃源杨家溪”和秀丽的海滨沙滩,“空
海之旅”是福建省4条涉外旅游线路之一。
海钓胜地
福建省霞浦县地处闽东北,东海之滨,自古海上交通十分发达,是闽东地区经济、交通重地,古称福宁府。霞浦县三面临海,一面依山,海岸线长达404公里,是全国沿海县级海岸线最长的县,海域面积约28897平方公里,海域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曲长,港湾众多,岩礁岛屿星罗棋布,海底地形多样,多为泥沙岩礁结构,全县大小岛屿194个,近岸还有数量较多的红树林分布,给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霞浦县南部下浒半岛向海洋纵伸呈“J”状地势,把所辖海区分为外海和内海。外海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闽东渔场,海口小肚大是鱼群回游、产卵、越冬的主要场所,并内结多条江河。境内有二洋(东吾洋、官井洋);三湾(福宁湾、三都湾、牙城湾);四港(盐田港、古镇港、东冲港、吕峡港)港湾澳口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大都为溪河淡水的入海口,水质肥沃,除临县溪河流入外,本县牙城湾,福宁湾和东冲口又是七都溪、罗汉溪、杯溪的入海口,对调节海水比重,促进水质肥沃,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并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态环境。
霞浦县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鱼类有60多科100多个种属700多种鱼类,还有头足类乌贼、鱿鱼和腔肠动物的海蛰,以及哺乳动物的海豚等,浅海滩涂常见生物近二百种,如贝类、螺类、海带、紫菜等等。可钓鱼种有大黄鱼,小黄鱼,黑鲷,石斑鱼、短尾大眼鲷、黄花鲷、姑鱼、带鱼、鲈鱼、墨鱼、白|鱼、鲳鱼、鳗鱼、鲨鱼、马鲛鱼、日本鳗、河豚等。霞浦县沿海是台湾暖流和闽浙沿岸水系的交汇区,水温、盐度适中,给鱼、虾及头足类等的产卵、索饵、回游、越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因而在四霜列岛、西洋岛、浮鹰岛和官井洋、东吾洋水域构成了一年四季海讯连续接替的良好钓场。
在风光旖旎的西洋岛上,钓手们过足了钓隐,一人一天就可钓获鲈鱼几十公斤。霞浦的海上养殖闽东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地理条件交通闭塞的限制,一度成为沿海黄金地带的断裂层,经济相对其他沿海地区较为滞后。也正是由于处于这种情形,霞浦县的自然环境才未遭太大的破坏,至今保持着得天独厚的钓鱼环境
全县14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占11个;海岸线长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港口138个,大小岛屿195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三沙是全国五大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口岸。内海官井洋、东吾洋具有湖泊型海洋的独特生态环境,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海区。
霞浦,雄居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北部。在这块方圆1489平方公里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现有人口50万,其中畲族约占5万。这里碧海溢彩、滩涂铺金、层峦叠翠、绿野流丹,好似一颗詹拥拿髦橄馇对诙V酢 霞浦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先越人在此劳东生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立温麻县,唐时称长溪,元代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年间改称为福宁府,并增设附郭县(始称霞浦)。历史上,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闽浙要冲”,“海滨邹鲁”之誉。 屹立于龙首山顶的虎镇塔,系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福宁州总兵黄大来所建。乾隆年间重修为七层石塔,气势雄伟。
三都澳又名三沙湾,在宁德市东南部,距城30公里,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19个岛屿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数十万吨巨轮。10公尺以上等深水域173平方公里,可开发深水岸线72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孙中山《建国方略》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