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元的别名叫什么?
别名地鳖虫、土元、地乌龟、V虫、簸箕虫。
雌虫黑色有光泽,雄虫淡褐色无光泽。体形呈卵圆形,体长约35毫米,头小,藏在前胸的腹面,头上生出一对长约20毫米的触角,复眼很大,围绕在触角外侧的上方。
雌虫无翅,雄虫有翅。常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
饲养实验
选择45~60日龄的土鳖虫幼虫3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g。在土鳖虫生活土配方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1组饲喂麦麸,实验2组饲喂发酵料,实验3组饲喂麦麸+发酵料,实验期为2.5个月。
结果实验证明,实验3组的饲料配比最利于土鳖虫的生长发育,实验1组次之,实验2组较差。结论使用实验3组的饲料配方,土鳖虫若虫增重效果明显。
这是什么虫?是不是蟑螂?如果不是蟑螂又是什么虫?听别人说是公土元
楼上两位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蜚蠊目的地鳖(ground beetle )别名: 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土元。属于昆虫,身体扁,棕黑色,雄的有翅膀,雌的无翅。常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可入药。地鳖是蜚蠊目,鳖蠊科昆虫的雌成虫。不完全变态。别名
土鳖。又名(地鳖)
转屎虫、通称地鳖虫、土鳖虫、土元。药用地鳖虫有三种:中华地鳖(中药名苏土元)、冀地鳖。风虫(中药名大土元)、东方后片蠊(中药名金边大土元)。过去只靠人工采集,不能满足需要,现已人工饲养成功,可用于人工授精。具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用于闭经、不孕不育、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地鳖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历时约需一半至两年半。在中国南方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开始出土活动到11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逐渐入上停止活动,进行越冬。除雄成虫外,其他各虫态均能冬。雌虫的产卵期从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为产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产的卵,当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产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开始孵化。雄若虫生长发育期约280~320天,雌若虫约500天左右。地鳖生长发育、产卵繁殖的速度,与温度、湿度、食物等有密切关系,它的活动适宜温度在15~35℃之间,最适为25~35℃,如果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成虫、若虫大量死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80%。
雌虫交尾一次就能陆续产卵,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虫交尾后7天左右产卵,以后每隔4~6天产卵一次,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鞘30~40块。气温在26℃时卵需经两个月孵化,30~35℃时一个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虫白色,形如臭虫,8~12天后脱第一次皮,脱皮时不食不动呈假死状,经1~2天后恢复活动,以后每隔25大左右脱皮一次,一般雄虫一生脱皮7~9次,雌虫一生脱皮9~11次,长大力成虫。
地鳖虫多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常见于潮湿温暖和富有腐植质的红苕窖、地窑、灶脚、仓脚及墙脚的松土内,柴草堆、猪圈、牛棚马厩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潜伏,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交尾。雌雄虫的区别为胸背部3条横纹的第2、3条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虫,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虫;腹部有4条横纹的是雌虫,6条的是雄虫;腹末端尾须之间有一条横纹连结的为雄虫,横纹离尾须较远的为雌虫;爬行时,雄虫六足竖起,姿态较高,雌虫六足伏地,姿态较低。在饲养过程中,务必根据上述特征来鉴别雌、雄若虫,以利雌雄成虫的搭配、交尾和杀雄。
不是蟑螂 是土元 蟑螂身子比这个要瘦长
没错,是土元,我见过,我们这里土话叫簸箕虫
不是公土元,就是蟑螂
公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