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养殖过冬技术(山鸡养殖过冬技术培训)

养殖吧 2023-01-15 17:50 编辑:admin 148阅读

1. 山鸡养殖过冬技术培训

在山上有坡度的地方,草深的地方看鸡毛的多少,便便的干湿就可以判断出,这里有没有野鸡!野兔走的是一条路,只要在它走过的路上设套就可以勒死

2. 山鸡饲养技术

1、小山鸡和普通家养的鸡是差不多的,一般小山鸡是跟大山鸡一起寻找吃的,不需要大山鸡去喂它们。山鸡又叫凰、雉鸡,善于奔走并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高飞能力不强,只能短距离低飞并且不能持久飞行。

2、山鸡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4月至6-7月之间,南北方相差大约一个月,一只雄雉与1-2只雌雉相配共处,巢一般在草丛或者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主要用柔软松叶或者茅草构成浅窝状。

3、山鸡一般结成小群迁到居民点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吃的食物一般是谷类、豆类等,因此在春播期及秋收时期会造成危害。而在繁殖期山鸡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还兼吃蝗蝻、甲虫及其它害虫等。

4、山鸡体形较家鸡略小,尾巴比较长,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东部的几个亚种,在颈部都有白色颈圈,尾羽长而有横斑。而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比较短。

3. 山鸡人工养殖技术

只要做好下列几点野鸡又能养好还不飞!

第一、鸡舍的建设

对于野鸡来说,它们需要的场地很大。鸡舍需要圈养起来,如果说在山上对野鸡进行散养,那么对于野鸡的健康也会有危害。所以说,圈养的野鸡,最起码没有这方面的危险,除了圈养,还要把舍顶给棚起来。因为野鸡将来会飞起来,如果不棚起来,将来跟小鸟一样飞走了,就得不偿失了。相对来说,这种鸡舍跟鸟舍还真有点像,不过,对于野鸡来说,还是有点不同的。

第二、注意饮食方面

野鸡在饮用水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于野鸡的饮用水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时刻给野鸡准备一些干净的饮用水,而且一定要注意不要断水。因为野鸡运动量相对来说较大,所以水一定不能缺。还有饮食方面,要给野鸡准备一个砂砾盒,如此一来,野鸡吃食的时候才能更加随意。还有要注意的是,对于野鸡的吃食跟饮用水,都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清洁,否则野鸡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染病,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了。

第三、鸡舍的温度

对于野鸡而言,它们适应的温度一般在19-26度,而这个温度对于它们来说是比较舒适的。如果说温度太低的情况下,会对野鸡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时的野鸡的产蛋量会下降,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甚至会停止产蛋。这个时候,就需要对鸡舍进行适量的加温了。到达一定的温度,野鸡才会更加舒适的成长。

其实饲养野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鸡舍的建设这一点,把鸡舍建设好了,那么对于野鸡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说鸡舍生活的空间过小,或者过大,那么对于野鸡的生长都不利。所以说,一定要适中,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养出来的野鸡才会最有活力,才最好吃。

4. 山鸡怎样过冬

 野鸡的生活十分的规律,喜欢集群生活,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胆怯机警,善于用叫声联系同伴。

  1适应性广,抗寒,耐粗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峡谷,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温,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动觅食,饮冰碴水,不怕雨淋。

2集群性强繁殖季节以雄雉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群,独处一地活动,其他雄雉群不能侵入,否则开展强烈争斗。自然状态下,由雌雉鸡孵蛋,雏雉鸡出生后,由雌雉鸡带领初生的雏雉鸡活动。待雏雉鸡长大后,又重新组成群体,到处觅食,形成觅食群。群体可大可小,因此,人工养殖的雉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但密度过大时,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

  3胆怯机警雉鸡在平时觅食过程中,时常抬起头机警地向四周观望,如有动静,迅速逃窜,尤其在人工笼养情况下,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烈的嘈杂噪音刺激时,会使雉鸡群惊飞乱撞,发生撞伤,头破血流或造成死亡。笼养雄雉鸡在繁殖季节,有主动攻击人的行为,野生成年雌雄雉鸡常佯装跛行或拍打翅膀引开敌害,以保护幼雉鸡。因此,养殖场要求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动作粗暴及产生突然的尖锐声响,以防雉鸡群受惊。

  4食量小,食性杂雉鸡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雉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人工养殖的雉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配以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据观察,家养雉鸡上午比下午采食多,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6时,是全天2次采食高峰;夜间不吃食,喜欢安静环境。

  5性情活泼,善于奔走,不善飞行雉鸡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而且不能持久。

  6叫声特殊雉鸡在相互联系,相互呼唤时常发出悦耳的叫声。就像“柯―哆―”或“咯一克一咯”。当突然受惊时,则暴发出一个或系列尖锐的“咯咯”声,繁殖季节,雄雉鸡在天刚亮时,发出“克―多―多”欢喜清脆的啼鸣声,日间炎热时,雄雌雉鸡不叫或很少呜叫。

  野鸡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生活习性也是非常的规律,喜欢吃各种昆虫。

5. 山鸡养殖过冬技术培训总结

首先你先和当地餐馆联系,先偿试分销一部分,然后再往附近县城餐馆介绍下,有了好的口碑,就不怕没有销路。还可以到网上销售。

饲养管理

根据山鸡的生长特点,其饲养管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育雏期、青年期和成年期。

育雏期:从出壳至脱温,一般为42天左右。这个阶段系山鸡保温养育的前期,是山鸡比较难养的一段时间。为了提高成活率,请注意下列几点:

1.调控温度; 适当通风和保温是育雏的关键。育雏室地面或育雏箱可垫上谷壳,并选用保温伞或红外线灯作热源。温度应掌握在:头三天以35℃为宜,以后每隔二天降一度,10天后视其情况灵活掌握。相对温度一般以65%为宜。室内空气应保持新鲜,但要设挡风门,以防贼风进入。

2.及时开食 雏鸡出壳待羽毛干后,迅速移至育雏室或育雏箱,24小时后,应及时供水开食。开始时用0.01%高锰酸钾水喂,水温与室温相近。一周内用5%葡萄糖和0.1%维生素C混合液与少量饲料拌和喂。以后饲喂雏鸡饲料,1~2周龄,每2~3小时饲喂1次,日喂8次;3~5周龄,每天喂5次,以后每天3次。

3.适时分群 雏鸡群体不宜过大,随日龄增长而分群,一般1平方米,1~10日龄60~70只,11~20日龄40~50只,21~30日龄20~30只,25平方米的鸡舍育雏一般为400~500只左右。同时注意强弱分养,保持鸡群生长一致。

4.接种疫苗

开食前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7日龄传支H120饮水,14日龄用新城疫IV系和法氏囊苗饮水,30日龄再用一次新城疫IV系和法氏囊苗。青年期:42日龄至120日龄的称青年山鸡。此时期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可达10~15克。如作为肉用商品,此阶段饲养期满即可上市。山鸡系杂食性禽类,以植物种子(如大麦、玉米、杂草籽等)、嫩草、蔬菜等为主。为使山鸡达到最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要求,最好根据山鸡不同时期,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提供均衡营养的配方饲料。山鸡嗉囊较小,容纳食物量少,因此,饲喂食料要做到少量多次,每日每只需要标准配合料50~70克,并配以适量嫩青草或蔬菜。

成年期:10个

月龄以上的山鸡为成年鸡。种用鸡可在管理上分为配种准备期,1~3月份;产蛋期,4~7月份;换毛越冬期,8~12月份。产蛋期,喂家鸡蛋用鸡全价饲料,需要营养水平最高;配种期和越冬期,营养水平一致。在产蛋期的日粮中加20%~25%的动物性饲料,以满足繁殖和产蛋时大体量消耗的需要。

成年山鸡日喂次数随季节而异,春、夏、秋每天喂3次,冬季每天喂2次。每天清洗水槽1次,供饮用水1次。成年鸡饲养在大网室内,每平方米1~2只。鸡群以100只为好。产蛋时,网室地面应垫上0.5厘米厚的细沙子,山雉鸡断喙一次,防止叨蛋。同时,产蛋期,要保持圈舍的安静,防止惊群影响产蛋,产下的蛋及时拣出,防止叨破。换毛越冬时,应按产蛋多少而分群留种,再断一次喙,保持适当的温度,安全越冬。产蛋时间,一般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钟完成。雌雄配比为4∶1或5∶1,于4月中旬合群,可以达到交配及时,产蛋率高,受配率也高。在雄鸡相斗中选强者为种雄,体大健壮者为"王子",并且想法使交尾次数增加。

6. 山鸡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鸡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家禽,它的种类很多,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今天给大家介绍鸡的养殖技术和鸡病防治。

一、鸡的养殖技术

1.选种

优良的品种是饲养优质肉鸡的基础。应选养皮薄骨细、肌肉丰满、肉质鲜美、抗逆性强、体型中小型的有色羽毛的著名地方品种。如果是蛋鸡可选择海兰褐京红一号,这两种鸡都比较好,产蛋率高,适应性强。

2.放牧

通常情况下,在育雏室内育雏30天左右转入大棚饲养。一般夏季30日龄、春秋45日龄、寒冬50~60日龄开始放牧。放鸡场地宜选择地势高燥、避风向阳、环境安静、饮水方便、无污染、无兽害的竹园、果园、茶园、桑园等地较理想。

3.饲料

土鸡生长速度较慢,要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雏鸡生长发育良好。育成、放牧期要多喂青饲料、农副产品、土杂粮,以改善肉质、降低饲料成本,一般仅晚归后补喂配合饲料。

4.防疫

一般情况下,放养土鸡抗病力比家养的鸡强。但因饲养期长,加上放牧在野外,接触病原体机会多,所以必须认真按要求严格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

二、鸡病防治

大量养殖土鸡,要特别注意病害的防治,常见的防治方法有以下三种。

1.营养充足,根据鸡龄、品种、类型、体重、用途等喂以全价混合饲料,满足它们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2.精心饲喂,不喂霉变酸败腐烂之料,不饮污浊不洁有毒之水,把好“病从口入”关。

3.创造环境,努力维持鸡的生活环境相对稳定,要求舍内空气流通,密度合理,温、湿度适宜。经常清扫洗刷,排除废物,控制污染。全体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既定的各种饲养管理制度。外来人员谢绝参观,以免带菌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