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书评
《边城》这本书,出自沈从文之手。对于这本书,我也是早有耳闻,奈何没有真正去落实?!
百闻不如一见,不管看书还是看景。大家都说是好书,那我就更不能错过啦,好好拜读名作,真正体会此书究竟有多好!
言归正传,就说说“她”的那些好或不好吧,来作为这本书的书评吧。
一好:
作者对于本书的书名,命名很新颖,增加读者探索的好奇心。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我想你应该好奇
边城究竟是一个啥城?是荒无人烟还是别有洞天呢?
边城讲些什么呢?讲的是城市?还是城乡文化呢?
……许多问题吧。
那我就简单来说说。
①边城,讲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川湘黔三交界地方,位于湖南湘西境内的一座小城――桐城。因为处在这个边界地带,我想,这是用“边城”来命名本书的原因之一。
②作者主要对于这个地方景与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几段故事,突露出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这里犹如世外桃源,逍遥自在,侧面对应书名“边城”的意思。
二好:
作者对于书中故事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虽然语言质朴,很有乡土气息,但写出的故事符合那个年代,让读者能真正体会到那景,那人,那情,读者读起来比较舒服。
三好:
这本书,作者善于留悬念,留给读者无尽遐想。大概分三个故事。
第一,主要以白塔,翠翠及她过渡的爷爷之间的故事为主,来叙述一段带有湘西特点的爱情故事,至于结尾关于翠翠的未来,作者没有明说,留下悬念,让读者想象。
第二个就是,以妓女与她的丈夫为主体,讲的一个小故事。
作者通过妓女及她丈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一系列描写和其他人物刻画,让读者如临其境,见证边城,见证“她”在水深火热下,底层子民们的生活,对于结局,作者也是匆匆收笔,不做过多描述,让读者去想象。
第三,作者描述来自边城乡下的一对母女,对母亲的辛勤,女儿的可爱与少女所有的心思,全部包裹在故事里。故事里同时,穿插了一个在乡下休养的城市病人,最终离奇死亡,结尾。对于这个少女,同样不做过多描述,留下悬念让读者思考。
四好:
作者对于各个人物的描述,特别是女主人公的描述,特别细致。把那个时代,女孩子的一路成长,对于感情的内心世界,清晰地展示给读者,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也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
五好:
作者对于小说细节,分寸把握妥当。不过是风景还是人物的动作,通过质朴无华,充满湘西特色的比喻,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把情景描绘栩栩如生,让读者兴趣盎然。
简单粗略读一遍,大致说了这么多好处,那么有没有觉得不好的地方,我想说当然有,也许是我的一种误会,所感觉的不妥之处。
唯一不好之处:
对于小说的后半部分,关于三个故事之间的衔接问题。
因为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三个故事没有任何关系,犹如单独的故事。读完后,你会发现,故事之间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扣应了“边城”这个大题目,然而感觉衔接不好。
也许这是作者的高人之处,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过我还会再读的。
正是这一点感觉不好,所以,如果一本书好评满分5分,那么我最多给这本书4.7分
边城 文中 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 中表现出翠翠内心里怎样的想
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都通过描写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平凡之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人性间淡淡的哀伤愁思,同时也渗透着对生命和自我执着追求与探索的气息。人性作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一部被许多读者看作“人性皆美”的著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体。汪曾祺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也是理想化的。这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情和自然朴实的人性之美就构成了作者所想要表现出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翠翠是《边城》着力刻画的主人公,是《边城》的灵魂,是沈从文笔下的理想的现实化身。这一形象无论在当时写作年代里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有着深刻地意义。
一、翠翠的人生历程
《边城》在古朴而又绚丽的风格画卷中,叙述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茶峒渡口,一片旖旎的风光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住着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日子过着平淡宁静。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在爷爷的背篓中,在渡船的单调的摇摆中与河水的悠悠流淌中,翠翠一天天长大,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她,而翠翠心中只有傩送,爷爷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船总顺顺也不明白儿子的心思,他们把翠翠给天保,为傩送找了一个有碾房陪嫁的富家千金。傩送与天保用当地古老习俗,于明月之夜同到碧溪咀唱歌,让翠翠作出选择。为了成全弟弟,天保下洞庭,无情地湖水吞唾了他。伤心中的傩送寻找兄长尸体未果,在一个早晨悄然离开,带着满心忧伤去寻找自己的命运。老船夫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人帮助下,翠翠埋葬了外公,选择了继续守着渡船,静静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正如沈从文曾经说过的:“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这是一个交织着别人的关心与误解的爱情,得到的是一个隐含忧郁,满目凄凉的悲剧结局。在这个善良女孩身上,悲剧的又何止是她的爱情,她的身世也是一个悲剧。十五年前,老船夫的女儿背着自己的父亲,同一个茶峒军人恋爱并怀了身孕,后来士兵服毒自尽,母亲生下翠翠之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种子,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她是不幸的,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爱的孩子,她又是幸福的,十几年来,外公将她带大,看着满山的翠竹,给她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翠翠“。十五年来,祖孙俩相依为命,相互关照,相互陪伴。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二人便在门前的大岩上晒太阳,讲故事,吹竖笛,几乎是爷爷走到哪,翠翠的影子出现在哪。“大自然赋予了她健康、美丽,祥和、简单的生活环境给了她活泼、天真”,翠翠一天天长大,端午节在城里看完龙舟,寻不着爷爷,却遇见了傩送,一个美丽的误会敲开了这位少女心中朦胧的爱情之门。那一夜翠翠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心事,足足沉默了一个夜晚。两年后又同爷爷进城看龙舟,得知傩送在青浪摊,竞恍惚如梦地问船是不是下青浪摊。摆渡送傩送,面
对眼前喜欢的人,她又是自衿又是自尊。正当她的爱情意识完全觉醒时,天保也爱上了她,面对天保求亲,爷爷劝说,她没有动摇对傩送的爱。在傩送为她唱歌的晚上,梦中的翠翠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天保没有得到希望,知道翠翠爱的是傩送,就甘愿放弃了自己的爱,出外做游侠
了,后来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产生了那样的噩耗,对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造成了余震。爱情此时遭遇严重挫折,爷爷也溘然长逝,一夜之间,让这个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的少女长成大人,继续守着渡船,守着一个“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绵绵无绝期的守望。
――1――
二、翠翠的形象特征
翠翠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中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沈从文在《老伴》《永远》等文章中说:翠翠取材于绒绒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m族文化女神,是美与爱的化身。她既是人之子,也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灵性和乖巧,善良和纯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无比姣好,让令人感到她具有一种质朴、淳厚,一种纯自然的美感。
1、外形美 茶峒,一个湘西边境上的依水依山的小山村,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她便是《边城》中唯一的女主人公翠翠。与青山为伴,为绿水相依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碧玉般的眸子。”②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这是自然给予她的秀丽的容貌。翠翠的样子同母亲一般,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使家中长辈快乐。天保过溪时,同老船夫谈话,这心直口快的年轻人,第一句话就说:“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这是一个纯洁可爱的少女形象,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2、品格美 翠翠与外祖父老船工相依为命,也传承了勤劳、善良、体贴、单纯的美德。翠翠是勤劳的,她每天奔走于一贫如洗的家和渡船之间,除了偶尔和爷爷进城看看热闹,爷爷从城里买东西回来,翠翠会抢先为爷爷搬东西;爷爷拉船回来,“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天气渐热时,老船夫为来往过渡的乡亲准备一缸茶水,勤劳的翠翠对此非常赞同,每早上就烧一大锅开水来,倒进缸子里,再往缸里加些茶叶,有时放下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爷爷进城去了,翠翠会守着渡船,把过渡的人一趟一趟的送来送去。翠翠是单纯的,正如同茶峒山边的溪水,纯净而简单,让人不忍触摸。在风日清和的天气,她或陪同爷爷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逗弄她家的黄狗,或像黄狗那样张着耳朵听爷爷讲故事,或同爷爷一块,悠然自得地吹着竹笛。翠翠是不爱钱财的,翠翠跟爷爷朝夕相处,也受到爷爷美好人格的熏染。爷爷不贪钱财,处处与人为善,财主母女过渡后,塞给翠翠一把铜子,翠翠当时只顾着看财主女儿,忘了爷爷的规矩,等他们快翻过小山时方觉醒,仍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把钱还给她们,她什么也不说,只微笑着把头尽摇,不等别人来得及说第二句话,就飞快地朝渡船跑了。翠翠是体贴的,爷爷拉船,倦了会睡上一觉,有人要渡船,翠翠绝不会叫醒爷爷,总是替爷爷把路人渡过溪。不仅帮爷爷分担体力劳动,她还细心地在心灵深处去呵护爷爷,遇上城里划龙舟,爷爷不去,翠翠绝不会独自去享
乐。
在《边城》中写了二次哭泣,其中第一次在第十三章中,“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竟胡思乱想着要独自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去,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自己,她甚至想到了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然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这几番想象后居然自己哭了起来。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这所以会有这样的一哭,是因为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便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
――2――
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这也是一个十三、四岁少女天真自然的一面。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她恍然如梦地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此时其心已随傩送而去,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已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乡村女孩特有的那种腼腆、羞涩、矜持,显现得淋漓尽致。
3、爱情美 十五六岁,正是情窦初开时,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短短几个喜欢,写出了翠翠萌动的情思。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有时她仿佛孤单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翠翠的爱情是单纯的,是含蓄的,更是坚贞不渝的。一次次美丽的误会,让翠翠和傩送相遇。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码头等待着祖父,傩送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两声。那人方注意到翠翠。傩送邀翠翠去他家等候祖父,却换来一句“悖时砍脑壳的”。即使如此傩送仍是带笑说“你不愿上去,要待在这么。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黄狗保护主人汪汪吠起时,翠翠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意思仿佛只在高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傩送听来却是另一种好意。放肆的笑着,不见了。待伙计送翠翠回家时,第一次误会被解开,“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样的相遇,这样的男子,这样的“误会”,终会为后面的相恋埋下种子。“傩送”这个茶峒地方并不生疏的名字激起了她心中爱的涟漪,她的心灵深处多了不能与爷爷分享的秘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是越多越好,惟独爱情不是。它是自私的,单一的。多了一个,便是烦恼。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就是所谓的走马路。翠翠同祖父在边城河街看船时,因下雨来到顺顺吊脚楼(天保的家)躲雨,天保对翠翠可谓是一见钟情,但是翠翠在这之前就已
经认识了天保的弟弟傩送,且在双方的心中都产生了爱慕对方之情。天保走车路对翠翠的爱情表白,更使翠翠陷入矛盾斗争。嫁给天保,当然可以摆脱贫困,嫁绘傩送,是对纯粹的爱情的向往。翠翠是有主见的,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她是爱傩送的,面对爷爷的劝说,先是默不出声,到最后痴着,忽地站起来,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她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掐葱。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份忠贞专一的爱情,因为她的心中只有那个送鸭子的傩送,以致在听到天保遇难的消息时也并没有在意。
虎耳草,花语的意思是“真切的爱情”,可以看作甜蜜爱情、幸福生活的象征,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五次,其中有四次都是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的,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次的意义。在文中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虎耳草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二老傩送在碧溪衔浯涑璧那榫埃枭坪跏勾浯洳恢制傻母芯酰庖豢碳幢闶窃谛榛玫拿卫锼彩亲羁炖值模窀苏馍舾鞔Ψ桑傻蕉韵掳胙艘淮蟀鸦⒍荨保懊蔚谜嬗腥ぁ泵挥刑夤哺改傅某璧墓适拢浯湫睦锏陌槭遣换崆逦图岫ㄆ鹄吹摹L烁改傅墓适拢浯湔嬲靼装槭鞘裁矗运渭约骸暗玫搅嘶⒍荨薄5浯洳恢兴褪欠褚踩缱约喊哦苑揭谎抛约海虼怂
――3――
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但当知道那个夜晚听着歌是傩送唱的时候,第二天一早她的竹篮里,除了十来根小的鞭笋外,只有一把大的虎耳草。此时她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虽然她没说交给谁,但我们已经很明白翠翠的心意了,这时她已经知道把虎耳草交给谁了。此时她已经知道虎耳草要送给谁了,她的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当祖父望了翠翠一眼时,翠翠便两绯红跑了,这虎耳草便是翠翠心中的爱情象征。在危险的悬崖半腰摘到真正的虎耳草的翠翠终于从梦中走向了现实里,可谓迈出了回应傩送爱的第一步,却因此错过了与傩送千载难逢的相见机会。恰恰是翠翠去摘虎耳草的原因,使傩送误以为翠翠故意躲着他,认为自己在岩上唱了一夜歌是做了傻子的蠢事。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变故之后,天保葬身于急流中,傩送只身出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冲走、白塔坍倒了、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死了。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翠翠坚强地留了下去,继续守望着渡船,守望着自己的爱情。散文家祝勇在《寻找翠翠》中说:“因青春如流水般易逝,爱情才更应毫不犹豫地抓住。没有爱情的人生,价值尚不如河面上漂浮着的一根草芥。于是,为了心间的爱情,翠翠甘愿随着流水,以整个青春作为代价。翠翠的坚强,是由爱情和健康人格混合而成的。”的确,等待是动人心魄的,它是忠贞的最好注脚,真挚的爱情,值得用一生去等待。
作者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淳朴与一尘不染,更在于她是沈先生执着追求的个人气质外化的产物。基于此,翠翠在《边城》中更显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了。
三、翠翠形象的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出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沈从文先生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产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③《边城》这痤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里,作者供奉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翠翠便是这自然人性的典型。在沈从文笔下翠翠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了他身上具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司马长风著的《中国新文学史》,对此也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边城》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纵观历史,“边城”写作所以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密切相关。当时不止文学,整个社会都注意到“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就是都市文明以格外醒目的样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沈从文的“边城”写作可谓恰逢其时。他的作品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怎样的事情依然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依然让现代人神往。
《边城》的现代意义也极为深刻。手捧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当中。在科学主义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人类却发现因此丢失了极其宝贵的、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作者正是通过《边城》这部作品,借助翠翠的形象,传递出他民众悲剧命运深切的人文关怀,表达出他人民最终能走向幸福的人生旅途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