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很多文章都把北宋军事力量积弱原因归结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养马之地?这样的论断不是很荒谬吗?
宋朝也不是没有骑兵,只是它的骑兵较少,而且把骑兵作为步兵的从属兵种,这是因为宋朝的战略理论所引起的,宋朝的战略理论就是消极防御,跟二战初期法国的战略思想非常吻合,它一直幻想把城池和阵法当做自己的马其诺防线,从而抵御敌人的进攻,所以宋朝是历史上各种阵法和防御性武器最完备的朝代,而骑兵属于进攻型兵种,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宋朝骑兵的规模和作用
燕云十六州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及山西北部,割让这块土地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有三:(一)塞外游牧民族的势力和政权兵不血刃的直接进入了中原地区,以后他们的兵锋得以长期前出到了黄河平原的北部,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掠夺中原的出发基地和防止中原军队向北攻击的巨大战略纵深缓冲地带。(二)中国抵御外族的屏障长城已不复存在,因为十六州在长城以南;而且北疆山峦险阻的天险已失,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契丹骑兵可以不需要经过一路攻坚克难的作战,而一路飞驰的直捣黄河平原的中心地带,能够把自己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三)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到十六州的地之后,首创了用契丹的旧习俗传统治辽人,设北相府;以汉人的礼仪、制度治汉人,在辽属汉地另设南相府,一国两制,使得辽国的南北两地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十六州以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成为了耶律德光建国和改制的助推器,契丹辽国的国力得以飞速增强,而在数百年间雄据北方,不断威胁到以后历代中原政权的安危兴亡,基业一直传到13世纪中的西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燕云十六州的轻易丢失,而后契丹辽国得以的建立和勃兴,以及后来北方金、元政权对辽国基业、制度的一脉相传与全面继承,这件事情的影响上长远而深刻了,它就是形成北宋在压力下长期积弱,南宋渡江偏安,蒙古勃兴而宰制全中国的最重要因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敬瑭当年为了实现自己野心的一个利令智昏的卖国行为贻害历史上的中国竟长达400年,其罪莫大矣!
二、北京西三旗为什么叫“西三旗”?有什么典故?
西三旗的形成与得名,是明代有部分军队在这一带牧马的结果。明代的军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设置卫或所,以尽保家卫国之责。一般地说,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个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见,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也称为“旗”,犹如今天的“班”。明代为了抗御蒙古势力卷土重来,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镇,也称“九边”,统领大批卫所官兵保卫边防。为了供给沿边驻军所需的战马,在内地设立了许多牧马草场和马房,抽调部分官兵专门牧马养马,甚至民间也承担繁重的为官府养马的任务。有明一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黄土店马房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在今清河镇东边、清河北岸有个村庄名为“马房”,则是明代清河马房的遗存。而在昌平小汤山的南边、温榆河北岸也有一个“马房”村,则是属于小汤山马房的范围了。明代北京地区马房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西三旗跟八清,甚至跟清朝都没有关系,其来历是明朝
明朝军队的编制中也有“旗”,不过那是最基层单位,相当于当代的“班”,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
有明一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黄土店马房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
三、黄牌10座的金杯车,在北京市区如何限行
北京市区针对黄牌金杯车除每周一天的按尾号限行,没有其它限行规定,以下是每周尾号限行规定:
具体限行方案登陆北京市公安局交公安交通管理局网站查询。
四、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的主要入口是东宫门、北宫门和西门。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北宫门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