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因为站错了队伍,秦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受周王待见,因此,其他诸侯也对秦人冷嘲热讽。
秦人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不断地寻找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像几百年前祖先所做的那样。
飞廉有一个子孙,叫做造父。这一年,造父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
周穆王喜欢长途旅游,他需要一个驾驶高手帮助他驾车。这一次,他想去西边看看。
说起驾驶马车,没有人比秦人更擅长了,巧合的是,此时他们已经在西方生活了很长时间了,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于是,周穆王就找到了造父。
002
翻遍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人生在世,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因素,一半是人,一半是天。
人的部分就是你的德与能,天的部分就是机遇。
只有才能,没有机遇,只能是怀才不遇;没有才能,等机遇来了,也只能望之兴叹。
造父有驾驶马车的才能,刚好碰上了喜欢出游的周穆王,这就是机遇,这就是造父可以成功的原因。
造父驾车带着周穆王去了很远的地方,他们二人朝夕相处,很快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周穆王发现,秦人其实没有那么糟糕,最起码,造父的车技还是很棒的。
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传说还见到了西王母。因为这趟旅行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周穆王都忘记要回家了。
如果造父只是做了这些,恐怕还不能够让秦人翻身。但是上天再次眷顾了秦人,东方出现叛乱,周穆王十分着急,希望能够赶回去平乱。
这个社会就是需要和有用。
周穆王“需要”着急赶路,造父正好有驾驶马车的才能。
于是造父发挥所长,为周穆王长途驾车,史书记载“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人的祖先擅长驭马,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独门技艺,并且水平远超其他氏族,因此他们才能够成为贵族阶层。
为了奖励造父的功劳,周穆王将赵城(位于今山西省南部)封给了他,造父的这一族从此之后就称自己为赵氏。
姓是血缘的观念,氏是地缘的观念,姓不能变,而氏可以变。
这么说来,日后赵国与秦国这两大世仇,其实是同族的兄弟。
003
当年飞廉除了恶来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季胜。
季胜的后代就是造父,他成为了赵国的祖先。恶来的后来非子,他才是秦国的直系祖先。
造父去了山西,非子留在了甘肃,他继承了祖先调训鸟兽的独门技术,对畜牧马匹特别擅长。
周孝王听说了非子的才华,就让他主管牧马。
在古代,牧马可不是农业,它属于十分重要的军事资源。因为古代战马是决定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
因为非子养的马实在是太好了,周孝王一激动,就希望非子可以成为他父亲大骆的适嗣,来继承氏族。
看得出来,周孝王对于非子十分喜爱,因为这件事在当时,可是一件足以撼动大家三观的大事!
西周是一个宗法制社会,宗法社会最在乎的就是娣庶之分:正妻生的是嫡子,妾生的是庶子。
不论嫡子再怎么无能,他也是宗族正式的继承人;不论庶子再怎么能干,他也不能取代嫡子来继承整个氏族。
这是一个血缘决定一切的社会,人的一生,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已经被决定了。
公平吗?
不公平。
但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谁也无权更改,就算是周王,也不可以。
在这样一个极端重视血缘和宗法的时代,周孝王竟然要以王者之尊,来变更娣庶的地位,让庶子继承宗族,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周王本该是宗法的最高维护者,结果却自己带头亲自破坏宗法,所以《史记》在探讨西周灭亡原因的时候,“一言以蔽之,乱自京师始”。
因为周王自己带头败坏宗法,所以诸侯不再尊重宗法,西周打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004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要看本身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
如果大骆没有正妻或没有嫡子,或是嫡子没有强大的支持者,大骆可能也就屈从了,可关键是大骆不仅有一个叫做成的嫡子,成还有一个了不得的外公申候。
申候是周室的诸侯,地位非常重要,和戎狄的关系非常好。
当申候得知自己的外孙可能要被取代的时候,他马上去见周孝王,对周孝王就是一顿威胁。
“没有申候和大骆两家世代的联姻,西戎怎么可能归顺周王?所以,这件事情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
申候反对的理由并不是坚守宗法,不是大义名分,而是威胁周王,如果你胆敢不让我的外孙继承宗族,西戎那边你自己去解释吧!
周孝王听到这几句话,当即退让,表示自己知道错了!
不过他还是给非子分了一块地,让非子拥有了自己的地盘。这块地就是一个叫做秦的地方,于是非子的这一小部分氏族就拥有了自己的名号――秦赢!
秦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005
说实话,周孝王不适合做周王朝的君主。
唯一让他成为君主的原因,正是他嫡子的身份。
他受到了宗法制带来的好处,自己却想要带头破坏宗法制。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宗法制的劣势:不论嫡子再怎么无能,他也是宗族正式的继承人。
虽然周孝王后来改正了错误,可关键是,普通人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但一国之君可不见得有。
申候当面要挟周王,事后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试问周王室的权威还有多少?
或许,周王室的权威早已凋零,申候只不过给大家讲明了这一点罢了。
朝局动荡,好在,秦人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未来,他们将参与进来,在历史中掀起波澜!
006
本文整理自台湾吕世浩教授《史记》课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B站搜索“吕世浩”,即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