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养殖吧 2023-01-09 18:08 编辑:admin 119阅读

乡愁,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2017年最后一天,这张照片是我在家门口的院子里拍下来的,随手发到微信群里,给同村上的大伙儿瞧瞧,看看家乡的月亮,是否比身在异地此时的月亮还要圆还要大呢;是否把它当成解药,解你瞬间忆起家乡的相思苦呢。

说起乡愁,如余光中老人家的诗歌一般,你在这头,她在那头。

乡愁,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小时候你觉得她是甜甜的,就像刚刚出水井的井水,甘甜又解口,时时刻刻,都有的喝;

长大后,就像刚刚学会起飞的小鸟,刚离开地时,那种兴奋,那种自由,真的是甜到心坎里,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懵懂的年纪,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是那么的期待。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飞出去了,再回来就难了。可能这一生也无法再飞回来了。

当你身在异地漂泼无助,又因长时间的离开生你养你的土地时,你肯定觉得他是苦的,这种味道,好比你吃的苦瓜,内心再渴望甜,但吃到嘴里的,终究还是苦的。

落叶归根,在我眼里也是乡愁的一种注解。

不管你身在何方,何时,年岁有多大,终究还是要回到故里,寻找你的根。唯有家乡的水土最懂你。

想起我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外婆。在医院她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奶奶去世那年刚好84岁),也不想治疗了,硬是要求我爸爸带她回家,即使死,也要死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奶奶去世的那天,刚好是我孩子们的满月之日。

奶奶在世时,是基督教徒。每次在祷告时,都许下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心愿,一是希望她最小的外孙和最大的重孙考上大学;二是希望我平平安安的生下孩子;三是希望她自己不要拖累子女,求一个好死。

奶奶一生行善,她的愿望也真的实现了!但很可惜她都没有看到我的两个孩子,这也是我这一生的遗憾。

我做月子期间,因为妈妈不放心婆婆的照顾,孩子们出生那天妈妈就过来这里照顾我,中间奶奶病重也都是爸爸,叔叔们,大姨和三姨照顾。月子期间妈妈回去过一次,给奶奶带回了几张孩子们的照片,后来听妈妈说,奶奶清醒的时候就会把照片拿出来放到眼前看一眼,然后就放在枕头边,醒了就看一眼,那个时候估计她的意识已经不清晰了,但依然记得我。

这次我很勇敢,回忆没有使我落泪,我也希望我变得越来越坚强。

我是从小跟着奶奶一起长大。她喜欢打纸牌,冬天的时候,我都会早早的上床睡觉,给她暖被窝,她打完牌回来后,就会有热热的被窝可以睡,那个时候,她定会给两毛钱奖励我。

如余光中老师写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奶奶在里头。

90年代初期,外出打工的人都还是很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三代同堂,年轻人也很少有人出去打工,村里的人淳朴敦厚,虽然穷,但很开心。因为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像现在,家里都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人家很少有电视。记得,我们家后面的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7.8点播放《聊斋》或《白蛇传》的时候,村子西边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尤其是放《聊斋》的时候,出来的那个鬼,看的你是即惊险又刺激,到现在我也不敢一个人看鬼片。

夏天的夜晚,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们,在一起捉萤火虫,打斗鸡,在草堆里面躲猫猫,从村西头跑到村东头。打打闹闹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我还记得,我家屋后面的小妹,夏天的晚上我们在一起玩那个骑马(把狗屎耙子当时马)的游戏,不知怎地,她用捡狗屎的耙子,把我的头打破了,当时留了好多血,我还记得她妈妈那天晚上还做了糖水蛋给我吃。

岁月如歌,一晃眼我的孩子们都已经到了快要上小学的年龄。如同,当年我们一起游玩的那个年纪,他们会渐渐长大,同样我们亦会渐渐老去。

那时的我们不懂事,调皮,任性,可以原谅 ,因为小,日子穷,长辈们每天为了填饱肚子,起早贪黑的劳作。

现在的我们已经成年,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要孝顺父母和长辈,人家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何况我们已经四十岁了。18岁的年纪已经不再拥有,我们还剩余1万多天的时间,剩下的这些时间是可以用来弥补前几十年的不懂事,好好珍惜,好好爱现在身边人。

在外的游子们,是否偶尔有忆起你的乡愁呢?

乡愁赋(乡味篇)

作者:刘汉超

时光荏苒,往事经年。世易时移,沧桑巨变。时间改变了生活,岁月沧桑了容颜,游走转换了方位,奋斗厘革了习惯。然故乡之味道,醇厚而丰盈,熟悉而缠绵。时间冲不淡,力气拽不断,记忆抹不掉,距离拉不远。

夫乡味者,乃土家味儿也。兹种味道,决非山珍海鲜,亦非糕点蜜饯。乡野中诞生,乡土中沉淀;质朴而纯真,朴实而平凡。土屋土墙“土老帽”,土地土路土坷蛋。生存之本,生命之源。骨子里恒有,原始之潜连。

乡味仿若晨露,滋润干涸心田;乡味犹如溪水,涤除一身疲倦;乡味恰似母唤,撩拨皈依之恋。几回回心驰神醉,数次次梦绕魂牵。莫论身处何处,任凭时空变幻,带不走的是故土,挪不开的乃乡缘,挥不去的是乡味,割不断的乃眷恋。他乡再好,亦非家园。悠悠怀境,惆怅流连,才下眉头,复上心间,南山北山座座山,轩车孰不思乡关?乡音乡情乡土气,故人何曾忘故园?

味重乡土风,最美在民间。黄土味儿,源于河塬,炎黄娲祖,一脉承传。乡村生活,土俗土韵,土色土味,土得掉渣,土得雅淡。灰土土之真实,活生生之素朴;最可亲近,随意简单;咂摸咀嚼,溢满心田。乡风酿乡味,大美在民间。 历史 因之而延宕,岁月凭兹而丰满。每每品味,犹如开坛老酒,笃赛佳酿陈年。

盖人生之初,睹父老渔佃。脸对黄土,背朝青天。孰勿一腿牛屎,碱花两肩?爷之烟袋,奶之发簪;娘之头巾,大之汗衫……念之萦怀泛涟漪,乡土况味烙心间。故乡之山,沉稳而挺拔,苍茫而雄健;故乡之水,灵动而温裕,清澈而甘甜;故乡之人,率真而朴实,豪爽而厚憨。坦荡示人,无须饰掩。人生旅途,崎岖修远。留存儿时记忆,承载乡味满满。慈母耳濡,邻里身传。日积月累,习惯自然。情味洋溢,血脉相连。深入血液,思变岂难?

谈起乡味,念头依稀闪现,回味自然久远。痴心偏许,深情款款。或重温孩提之 游戏 ,或思念童年之伙伴,或忆起峥嵘之岁月,或翻阅泛黄之照片。乡味犹如五味瓶,乡味恰似无形线,滚烫了肺腑,颤栗了情弦。悠悠氤氲,悱恻缠绵。恰似乡音在耳,亲人在目,入脑入心,倍儿温暖。应时应节,裹挟纠缠。味蕾唤起乡心,乡愁叫醒愫念。旧朋新友,发小同伴,或席地而坐,把酒言欢,回味童趣,别致恬淡,陶然忘忧,自适随缘;或灯火可亲,围炉磕闲,聊聊家常,侃侃大山;炖一壶老酒,煲淡水河鲜,熬田园情结,煨民俗家宴,亦觞亦咏,亦歌亦赞。一个“味”字,悠悠笃笃,散散漫漫,吟咏其中,自得怡然,享受风雅秉性,慰藉情味无边。

乡村之味何也?春之花团锦簇,夏之鸣蛙唱蝉,秋之硕果累累,冬之蜡象驰原。寂寞拥着湖泊,静谧裹着山川,清新覆盖林木,细雨髁唷A继锿蚯辏宦砥酱āM蚰据谵ǎ煲堵健P袢胀硐迹自评短臁d镐感∠魉Q嘤镙焊瑁实尚2脊壬涎嗄剜!肮贩蜕钕镏校γJ麽邸薄K鼓舜蟮刂谈瑁饶松禾臁J晕剩瞎榍镳溃被睾柩悖未Ρ任嵘酱ê茫亢未τ形崛穑考乃樾阌谝簧恚笕宋脑ㄞ醇盖辍K乃继诓幌穆雒嘌硬欢稀R蛔迓洌淮νピ海欢淞酰豢榇善舸嫦缤良且洌探骞偶R梅薄M廖菝┥幔穸馐耄サ溃怕ネピ海滞废镂玻派暇撸锍肜榻牵缶堵⑴希鳞捉牛萏病帕羲暝潞奂#性匚拿骰恚皇樾闯痉夤适拢咚翟2咨S氡耄擅灿胄卵铡V偶瘢奖厩钤础9厶斓赝蛭铮龉沤袢合停逑缺惨导ǎ奋残屑窝浴R隋谒伎嘞耄耐非Щ匕僮5啦痪∠才Ю郑挡煌昕嗬彼崽稹1灿肫鹇洌糜肟荆簧睾颍来芳灰鞫粱匚叮夹魍蚨恕Q懊佘跋闶ぜ#惺芊嵩棠诤

嗟乎!乡村乃民族之灵魂,黄土乃华夏之底颜。乡味,乃于乡愁之回味,于故土之思念,于传统之眷顾,于文化之怀缅。乡味,乃于生命根基之找寻,于民族精神之体验。地域之造化,文明之久远,山水之锦绣,古今之嬗变。凝瑞而呈祥,碰撞而绕缠。乡土家国,乡愁多元,识愿情怀,多姿妙曼。树高千尺莫忘根,农裔焉能忘故园?

壮哉,生吾养吾之热土!美哉,梦萦魂牵之家园!

农为治本,食乃民天。凼凼转民,粗粝能甘。至若农家饮食,或市井小吃,或排挡餐馆,或家常便饭,或重头盛宴;或烹煮蒸炒,或焖烫炸煎。口味丰富,品类多繁,技艺精湛,方式俱全。粗犷中不乏细腻,豪爽中充满温暖,平淡中显露智慧,多样中彰显特点。莫论特色佳肴,莫问地域土产,道道有文化,味味有说传,既具独特民俗习惯,亦有丰富 历史 渊源。兼容并蓄,琳琅目满。细细品味,简约清淡。窃以为,切莫满汉全席,勿需名肴佳馔。毋讲究,莫耀炫。绿蔬不奇,活口不泛。味美之意,慰藉乡愁。适口者珍,乡味存焉,入口更入心,乡味更长绵。妈糊汤,煎饼卷,烧山芋,手擀面,生态素食, 养生 保健。黑咸菜,萝卜干,豆瓣酱,辣椒面,臭豆腐,芝麻盐,葱姜茴,霉曲z兼。地角皮,马齿苋,南瓜条,土豆片,韭菜,荠菜馅;一白一黑,一快一慢,一红一黄,一长一短;银杏板栗,苔干大蒜。辣椒烩小鱼,槐花炒鸡蛋。黑麦粗杂粮,应时蔬果鲜。豆芽猪肉大杂烩,白菜粉丝萝卜丸。爽口生津,常吃兀厌。乡肴野蔌,入口回甘。突出乡味本色,融入乡愁多元。谈何酒池肉林?说甚绫罗绸缎?莫忘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扶犁之手,裹腹之碗……酷寒溽暑,何其艰难!要暖还是粗布衣,要饱还是农家饭! 城市繁华日甚一日,农耕文明从未走远。谈起乡味,心潮翻卷。乡味蓬勃,味蕾体验。回味过去,品味今天,人生百味,感慨万千。乡味萦绕农家情,乡味难了儿时愿,清新泥土,香味弥漫,彼之蔽草,吾之珍宴。乡邦情怀,执着不倦。丢不掉的乃故土,撇不开的乃乡缘,诉不完的乃乡愁,歌不尽的乃惦念。老宅乡味,宣卷承传,农家乡情,永系心田。其情殷殷,其意拳拳。母训谆谆耳边h,饮水思源记心间。

东风着意,旗扬人欢。筑梦达小康,农家成阆苑。乡村妙境,俗世奇缘。诗画之乡,苏韵家园。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睹景思怀,追忆眷恋。吻红尘故土,揽青叶若干,嗅缕缕清香,品毓秀山川。诉一曲衷肠,抒满腔慨叹。乡味种种,情愁篇篇。回望乡土,守望家园。携万般柔情,秉不衰典传。远离迷茫控失落,找回纯真归本原。

《邳州文化》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