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菌的种植方法与过程

养殖吧 2023-02-26 14:14 编辑:admin 258阅读

鸡枞菌又称鸡肉丝菇,是一种大型真菌,被誉为野生食用真菌之王。其营养效应丰富,市场价格昂贵,因此也引起了许多种植者的关注。据报道,目前人工种鸡枞菌技术尚不理想,其相关技术才刚刚起步,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部分蘑菇现在都是野生的。那么到底该如何种植鸡枞菌呢?让我们简单地看一看。

1、细菌棚的建造

宜选择交通便利、水源近、环境清洁、土壤肥沃的场所。棚屋东西向长100米,宽8米,墙高约3米。在细菌棚的建设中,可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当地情况调整蘑菇棚面积。

棚屋的屋面最好是以钢筋建造,坚固耐用。采用一层聚乙烯防雾膜,防止水滴落在鸡体内的细菌上,并在聚乙烯防雾膜上涂上黑色绝缘被子,以控制棚内温度。此外,棚的一侧应安装一扇门,以方便管理人员正常进出,另一侧应配备排气扇,以确保空气流通。

2、培养基的制备

第一种是用木屑75%、石膏1.5%、麦麸20%、水140%、白蚁筑巢土3%配制而成的密闭配方,配料称重,叠加2小时后无水,含水量65%左右,即培养料之间的水滴不下降,然后用聚丙烯袋填充17×45 cm,按常规消毒接种。

3、真菌培养

将接种袋置于预先灭菌的培养室,调节袋温度在20℃~25℃之间,菌丝体40-60饲料培养正常。

4、种植和管理

(1) 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昼夜温差控制在10℃左右,地温控制在25℃~27℃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 当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时,光强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 温度过高时,打开排气扇降温,温度过低,降低保温被子以提高棚内温度,当细菌床干燥时,可在菌床与细菌床之间的过道上浇水,以增加细菌床的湿度。

5.细菌生产管理

鸡枞菌通常在六月至十月在夏季及秋季产生。温度控制在24℃-28℃是合适的.温度高时,棚顶增厚,遮阳,沟浅,蓄水,棚内空间早晚喷,保持空气湿润。此外,还可以增加昼夜温湿度差,提高细菌质量。在出苗期间,蜻蜓常咬蘑菇体,可人工捕捉。

以上对鸡枞菌的种植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一般说来,鸡枞菌的种植技术还存在许多操作要点,不能一 一总结,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想投资种植的朋友必须认识到风险,同时还要进行专业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

菌种制作生产

一.母种制作

培养基配方:支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洋菜20克,白蚊巢浸出液体1000毫升(白蚊巢土250克放于1200毫升水中者沸5分钟或浸泡48小时,取滤液1000毫升)。

黑皮鸡枞菌

制作方法如下:

1. 将马铃薯加入白蚊巢浸出液加热煮烂,并过滤。

2. 煮液加水补足到1000毫升,并加入洋菜粉煮沸至完全溶解后,再高压灭菌。

3. 将灭菌完之后的培养基放于无菌操作台中趁热倒入培养器皿或其它培养容器。

4. 冷却后接种鸡肉丝菇体。

二.菌袋制作:

配方:木屑75%,麦皮20%,石膏粉1%,白糖1%,白蚊巢土3%,水110%。

制作程式如下:

1. 将配料分称量后抖拌均匀,堆闷。

2. 2小时后检查含水量,用手抓培养料紧握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

3. 栽培袋选用17CM*35CM或者15CM*35CM的聚丙烯袋装料,两头套颈圈,无棉体塑盖封袋口

4. 按一般程序灭菌,然后在无菌室内接入鸡肉丝菇之菌种。

三.蚊巢土制作

1. 培养或可采取栽培床栽培,将富含有机质的田土倒入特定容器或地方,放上或混入可让白蚊利用的纤维。(来源:如芒草,稻秆或木屑),后将白蚊放在此环境中使白蚊在此定居繁殖。

模拟野生环境种植

1.将菌袋脱去胶膜,排放于宽约60CM,深25CM左右长不限的畦里,

2.菌袋间距约2~3,间隙用缰土材料填实,菌棒表覆8~~10CM厚的经阳光暴晒过的菜园沃土或腐质土。

3.畦上建拱棚遮荫,保持覆土湿润。一般经30~~40天培养,鸡枞菌子实体就可破土而出。

大棚栽培种植

1. 将菌袋表层盖腐殖层土壤5~12CM,整齐地排放于宽50CM,高70CM的种植架上。

2. 保持大棚内温度22-28摄氏度,湿度30%以上。

3. 间隔24小时喷水保湿。

4. 一般经30--40天培养,鸡枞菌子实体就可破土而出了。

室内种植的黑皮鸡枞菌

鸡枞菌的别称也有很多,因地而异,广东称鸡枞,潮汕称鸡肉菇,福建还称鸡脚菇或桐菇,四川称斗鸡菇、伞把菇或斗鸡公,贵州称三八菇、三坛菇、三孢菇,台湾和福建叫鸡肉丝菇。在日本称白蚁菇和姬白蚁菇。

鸡枞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鸡枞。

鸡枞菌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行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

、培养基质原料各组份:棉籽壳60克至70克每份、豆粕2克至4克份、麦麸10克至20克份、玉米面5克至10克份、木屑4份、轻质碳酸氢钙1份、过磷酸钙1份、石灰1份、加水混合均匀、水分保持在百分之50至百分之70,制成菌包。

2、菌丝培养:灭菌后将含有白蚁分泌物的菌丝母种块切块为1、5厘米至2厘米,轻放入培养基中,在2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且遮光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后,母种块上出现菌丝,45天至50天菌丝长成。

3、种植:将培养好的菌包均匀分布置于室内的立体多层定植架上,室内遮光,完成定植后覆土3厘米至5厘米,然后适量浇水,菌丝上的土湿度保持为湿度百分之65至百分之70,常温培育30天至35天。

4、肥水管理:每月对菌包浇水1次至3次,保持菌包湿度百分之65至百分之70。

5、采收:在正常温度下,种植后25天至35天内即可出菇,待菇长至5厘米至8厘米,即可采摘。

鸡枞菌,在自然界是和白蚁共生的菌类,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㙡菌菌丝体,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这种菌本来是在南方的森林中才有。

鸡枞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的吃法很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

鸡枞与白蚁共生。黔西南州白蚁种群最多,与鸡枞共生的有7种。

鸡枞菌常见于针阔叶林中地上、荒地上和乱坟堆、包谷地中,基柄与白蚁(Odontotermes sp.)巢相连,散生至群生。夏季高温高湿,白蚁窝上先长出小白球菌,之后形成鸡㙡子实体。

1. 鸡枞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在自然条件下鸡㙡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与之共生的白蚁是大白蚁亚科的某些种,比较常见的土栖白蚁有黑翅土白蚁、云南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1)白蚁在建巢中为鸡㙡菌传播菌种 。

(2)白蚁又从鸡枞菌的小白球获得各种营养和抗病物质。

(3) 鸡枞菌又从白蚁巢菌圃及周围环境获得营养源。

2. 蚁巢是白蚁与鸡㙡菌共生理想的生态环境。蚁巢多建于地下20~100厘米处,体积从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卫星巢,之间有蚁道相互连接。蚁群在蚁巢中会长期繁衍达几年至数十年之久,一蚁巢群白蚁个体可达1,000,000~2×10,000,000个。

(1)蚁巢内有稳定的生态条件,适宜白蚁与鸡㙡菌共同生存。

①稳定的温、湿度。

②pH低而稳定。

③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来临是鸡㙡菌形成子实体的有利条件 每年只有当雨季来临时,雨水渗入蚁巢周围的土壤,有利于鸡㙡菌菌丝体向外生长。

3. 蚁巢中的生物群体。白蚁巢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种群,除以鸡㙡菌为主要菌物外,还有细菌、青霉、曲霉等十余种。

鸡枞菌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

鸡枞菌每100克含蛋白质28.8克,糖类42.7克,灰分5.6克,维生素B21.20毫克,烟酸64.2毫克,钙23毫克,磷750毫克。每100克鲜鸡枞含维生素C 5.41毫克。

鸡枞菌生长有特性,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不扰动它,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这叫“鸡㙡窝”,什么时出窝,也如约定了般不爽。这鸡纵出头的“窝”下,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若动虫迁,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