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病有哪些?

养殖吧 2023-07-06 21:24 编辑:admin 66阅读

1.痘疮病

病原 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

病症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流行情况 此病不常见,只有鲤鱼对这种病较为敏感,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2.鲤水肿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氯霉素为禁用渔药)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鱼出血病

[1]

鱼肠道病

1.肠炎病

病原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乌头瘟。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细菌为短杆状,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

病症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有很多体腔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各地的流行季节和发病程度,随气候的变化和饲养管理水平有所差异。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同时,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流行地区十分广泛。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喂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中药治疗肠炎病

1、中草药: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辣蓼等。每100kg鱼用1kg中草药,加食盐200g,拌料投服,连喂3天有效。

2、穿心莲,每100kg鱼用药2kg,再加食盐200g,拌料投服,连喂3天有效。

3、鱼腥草,每100kg鱼用lkg鱼腥草,煎煮后,取汁拌饵料投服。

[护理与预防] 鱼种应及时放养,密度要合理,严格执行“四消四定”,定期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全池遍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清洁,夏天增加水深,使水温变化较小.水温不过高。

四消:鱼池消毒,鱼种消毒,饵料、工具消毒,水体消毒。

四定:投喂饵料做到定质、定量、定位、定时。

防治编辑

主要采用科学放养、提高鱼体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药物等措施。

科学放养

养鱼场水源要充足、清洁、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应适合于鱼类习性。为此,鱼塘要独立从进水渠道进水,定期加注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鱼池,以防止鱼病蔓延。放养鱼类时,多种鱼混养可降低只发生于某种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密养而不使密度过高,可以既保证一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防止鱼类接触过分密切而导致病原高度传染。投饵要定质、定量、定位、定时,要定期检查鱼情,消除池中的杂草、残饵、死鱼及寄生虫中间宿主等,防止病害发生和蔓延。

提高鱼体抗病力

给鱼体注射和口服疫苗、喷疫苗雾化液或将鱼体浸入疫苗液可使鱼体获得免疫力。疫苗一般从病鱼病灶部位分离出病原体大量培养并经灭活等工序制成;有时也可直接将病鱼脏器研磨、滤去残渣、将滤液灭活后制得。通过人工选择或杂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强的鱼品种,则是预防鱼病的积极手段。

控制病原

鱼池放养前要清整池塘,即排干池水、除去池底表层污泥、进行日晒和除去池边杂草等,以消灭病原体和寄生虫产卵场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撒入池中进行药物清塘。所投水草饵料和粪肥、鱼类食饵场所及养殖工具等在投饵或使用前要用漂白粉等消毒。

为防止病原体的国际间传播,对进出口鱼类要进行检疫。中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口岸淡水鱼类检疫暂行规定》,确定了检疫的范围、对象、方法和处理方法。凡对鱼类危害极大而又缺少有效防治方法的病原,例如鲑鳟鱼类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引起旋转病的脑粘体虫(Myxosoma cerebralis)等都列为主要检疫对象。

施用药物

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病的药物主要有卤素类(漂白粉、氯化钠、碘等)、重金属盐类(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氯化铜、重铬酸钾等)、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呱等)、呋喃类(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禁用渔药)、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等)、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中草药(乌桕、大黄、大蒜、地锦草、铁苋菜等),以及其他有杀菌作用的孔雀绿和美蓝等染料、生石灰、硫磺、硼砂、高锰酸钾等。

施药方法通常有以下4种:①挂袋(篓)法。将盛有药物的袋或篓悬挂在鱼池的食台或食场周围水体中,形成药物作用区域,鱼在能忍受的药物浓度范围内,自动地进出该区域而受到药物的作用,以杀死体表和鳃部的病原。一般用作预防或早期的治疗。常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挂袋防治草鱼车轮虫病、中华鳋病等,用漂白粉挂篓防治青鱼、草鱼的赤皮病、烂鳃病等。②浸洗法。将鱼浸入具有较高浓度药物的容器中,以较短的时间强制给药,从而杀灭鱼体表或鳃部的病原体而对鱼本身无害。常用食盐2%浓度、呋喃西林20ppm浓度防治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高锰酸钾 10~20ppm浓度防治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③遍洒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用对某种病原有杀灭效果、而对鱼体本身安全的药物浓度,遍洒鱼池,以杀灭鱼类体表、鳃部和水体中的病原。使用此法须准确计算池水的体积和用药量。常用硫酸铜0.5ppmm和硫酸亚铁0.2ppm合剂,治疗车轮虫病、鱼波豆虫病、斜管虫病、中华鳋病等;用大黄2.5~3.75ppm浓度,治疗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晶体敌百虫0.25~0.5ppm浓度治疗指环虫病、鲺病等。④口服法。将药物拌在饵料内做成适口颗粒喂鱼,是对内脏器官病的一种药物预防和治疗方法。常用生大蒜和食盐、磺胺脒防治青鱼、草鱼肠炎,用磺胺噻唑或硫磺粉、碘片合剂防治青鱼球虫病。⑤注射法。如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鱼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治疗草鱼、鲢、鳙亲鱼的打印病和产后受伤等。

防治鱼病的11种中草药

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D3克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皮病、赤皮病及烂鳃病。 2、菖蒲:每亩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D5千克打碎成浆液状,略经浸泡后,将药渣和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肠炎病、烂鳃病和赤皮病。

3、马鞭草:每100千克鱼用马鞭草与车前草各0.5千克,加适量水煮沸30分钟,取药汁拌米糖冷却后捏成团状投入食台,连喂5D6天,可防治草鱼、青鱼肠炎病。

4、大蒜:每50千克鱼用大蒜头1千克,捣碎成汁,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D6天,可防治各种鱼的肠炎病。

5、蓖麻:每亩水面用蓖麻鲜叶或其嫩枝15千克,折成数段小捆后放在饵料台周围,连用2次,可防治鱼赤霉病。

6、马尾松:每亩水面用马尾松鲜叶15千克,研细对水25千克洒入池中;或按每5千克鱼用捣烂的马尾松针叶500克、食盐50克拌料喂鱼,可防治鱼赤皮病、烂鳃病和肠炎病。

7、柳树叶:每亩水面用鲜柳树叶10D15千克,扎成捆放入水中,树叶烂后更换1次,可治草鱼肠炎病、烂鳃病和赤皮病。

8、生姜:按每亩水面用生姜6千克,枫树叶6千克,桑树叶1.8千克,樟树叶5千克,混合煎汁2小时,加猪血0.6千克、食盐1.2千克全池泼洒,可治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9、辣椒:每亩水面用辣椒粉0.25千克,鲜生姜0.5千克,加水10千克熬成辣姜汤,加入15千克冷水全池泼洒,可治鱼小瓜虫病。

10、烟叶:每亩水面用烟叶0.5千克,加水煮2小时,取药汁全池泼洒,可治鱼肠炎病、烂鳃病和赤皮病。

11、韭菜:每亩水面水深0.8米用韭菜2.5千克,切碎加食盐0.2千克,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5天,可治草鱼肠炎病。

鱼病防治的“8宜8忌”

1、宜无病先防,忌病后寻药。

鱼类发病初期症状不易观察到,待发现时病鱼常已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给用药带来困难。

2、宜定期预防,忌人防我防。

鱼类发病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初春、晚秋低水温期鱼类易发水霉病,初夏、中秋易发草鱼及青鱼的老“三病”,夏季高水温期则是暴发性鱼病的高发季节。根据鱼病发生的这种规律性,可以超前预防。

3、宜综合预防,忌单一用药。

鱼类发病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预防鱼病必须针对各类致病因子、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病原体,改善水环境,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包括彻底清塘、鱼种消毒、定期注水和施用生石灰、科学施肥与投饵,定期内服外治等。

4、宜低温消毒,忌高温药浴。

药浴是防治鱼病的重要方法,一般都在低温季节放养鱼种时,在木桶或木盆里进行,夏季采用这种方法,由于水温高,药物作用增强,危害性很大。

5、宜轮换用药,忌单一用药。

水体中如单用一种药物防病治病,鱼类的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会产生抗药性,降低用药效果,应积极推广轮换混合用药,但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不应混合使用。

6、宜择时用药,忌随时用药。

鱼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泼洒药物的使用效果与水混、溶氧、光照等有密切的关系,水温高、溶氧丰富、光照强,可以加快用药生效速度和提高药效,减轻用药副作用。因而防治用药宜在晴天午后进行。

7、宜适量用药,忌乱加药量。

各种鱼药用量都是经多次试验后确定的,可有效地防治鱼病,且副作用小。如过量使用,不但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药害。

8、宜选用非金属容器贮溶药物,忌用金属容器。

鱼药大都是化学合成药物,化学性质不太稳定,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成分和性质都发生变化。因此贮存、溶化鱼药应选用陶瓷、木材、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