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虾塘纤毛虫怎么根治,附病症和原因
1、消毒虾体:可以用0.2%敌百虫晶体溶液浸洗虾体10-15分钟,把纤毛虫杀灭掉,或者用2-3%食用盐水浸洗虾体5-10分钟。2、药剂拌饵饲喂:用阿苯达唑40mg/kg体重拌料饲喂,而且还要另外加入消炎药,每100kg的虾类可以使用诺氟沙星药物3g,每天1次,连续投喂3-5天。3、清塘处理:先打捞虾类进行虾体消毒,随后排放池水进行清塘消毒,杀灭纤毛虫和其它害虫。
一、虾塘纤毛虫怎么根治
1、消毒虾体
(1)针对病虾,可以用0.2%敌百虫晶体溶液浸洗虾体10-15分钟,杀灭纤毛虫和其它害虫。
(2)也可以用2-3%食用盐水浸洗虾体5-10分钟,或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浸泡虾体10分钟,把纤毛虫杀灭。
2、药剂拌饵饲喂
(1)当虾类的腹腔内有纤毛虫的时候,可以把药物拌入饲料中,然后再投喂给虾类进行治疗。
(2)把阿苯达唑40mg/kg体重、诺氟沙星药物3g(每100kg虾类的用量)拌入饲料中,然后投喂给虾类,每天1次,连续投喂3-5天。
3、清塘处理
(1)在发病严重的时候,需要把虾类打捞起来进行虾体消毒,并排放池水,彻底的清塘。
(2)随后用生石灰洒塘、喷雾敌百虫溶液,把纤毛虫和其它害虫杀灭后,再蓄水放养。
二、虾塘纤毛虫的病症和原因
1、病症
(1)当虾类感染纤毛虫之后,摄食量便会减少,吃食不正常,随着纤毛虫数量的增加,虾类便会出现停止生长、脱壳困难的情况。
(2)即使有部分虾类成功脱壳了,但是因为被纤毛虫寄生部位会出现壳质钙化,新壳旧壳会粘连在一起,造成虾体受伤,随后便会发生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虾类死亡。
(3)若养殖户未能及时发现虾类染上纤毛虫,虾类就会因为摄食量减少的缘故,导致池中剩下很多的食物,当食物腐败之后,就会使水质恶化,然后便有可能导致全塘虾类中毒死亡。
2、原因
(1)发生天气突变之后,便容易出现藻类大量死亡沉底、水质浑浊等情况,降低虾类的抵抗力,而大量死亡的藻类又利于纤毛虫的生长繁殖,随后虾类便会感染纤毛虫。
(2)因为无机肥(有尿素、复合肥等种类)的营养不够不均衡,而且也容易培养小型藻类,给纤毛虫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饵料,因此如果经常使用无机肥的话,便容易使纤毛虫生长繁殖,随后虾池中的虾类便会受到感染。
二、小龙虾纤毛虫 防治 急!!!
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常见病原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影响生长。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虾,3~5天为一个疗程,或者用25~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4~6小时,连续2~3次。
防治方法2:①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②用3%~5%的食盐水浸洗,3―5天为一个疗程。③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季铵盐含量为50%)全池泼洒,浓度0.3毫克/升。④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1)病原与症状纤毛虫病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有聚缩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幼虾、幼体和受精卵的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游泳、活动、摄食和蜕壳机能,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甚至会引起虾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幼体在患病期间,虾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致使幼体活动力减弱,影响幼体的发育变态。该病对幼虾危害较严重,成虾在低温时候容易患病。
(2)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②用3%~5%的食盐水浸洗,3~5天为一个疗程;
③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季铵盐含量为50%)全池泼洒,浓度为0.3毫克/升;
④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连用3天,有一定的效果,但福尔马林是限用药物,要慎用;
⑤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三、大棚养殖海参常见病及预防
1 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
1.1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 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1.2 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l. 3 化板症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l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
1.4 气泡病
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
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通气30 min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
2 稚参培育阶段(度夏期)
2. l 细菌性溃烂病
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
据张群乐等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l0-6~5×l0-6,2~3 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2.2 盾纤毛虫病
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2004年6~7月,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
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im×21.7 im。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首先,先由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
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1)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2)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3)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4)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适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3 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
3.1 腐皮综合症
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Hbrio splendidus)为优势菌l71,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
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买参苗时应实施种苗健康检查措施,肉眼检查应选择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所排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有条件者可采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分离等手段确认其健康程度。(2)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3)采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后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池底有机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参栖息环境;同时趁海参能够摄食时投喂专用抗菌药物,使海参在冬季时体内积累一定药物浓度以达到抗病效果,使海参安全越冬。(4)巡池观察海参活动状态,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池底清洁状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海参患病后,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身体已经严重腐烂的个体拣出后进行掩埋处理。未发病和病轻的个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进行治疗。(5)有锅炉或地下水条件时,可提温保苗,保持较高的温度(14(2以上),提高海参摄食与抗病能力。
3.2 霉菌病
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
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目前,笔者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要点包括:(1)防止投饵过多,保持池底和水质清洁。(2)避免过多的大型绿藻繁殖,并及时清除沉落池底的藻类,防止池底环境恶化。(3)采取清污和晒池措施,防止过多有机物累积。
3. 3 扁形动物病
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以下)是发病高峰,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l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发病症状与“剌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和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经检测发现:扁虫感染⋯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到目前为止,仅见刺参有该虫寄生,故称之为‘刺参扁虫’。
3.4 后口虫病
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夕E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病。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
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性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根据活体显微镜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初步鉴定该虫是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O~75μm,体宽约20~27μm,其种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 其它敌害生物
2.1 桡足类
桡足类中的一种猛水蚤(Microsetella sp.)是海参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由于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和稚参培育水温一致,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使养殖水体呈白浊色。大量的猛水蚤不仅与海参幼体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造成水体缺氧,还能直接啄伤稚参的体表,破碎后食其组织碎屑。稚参受伤后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最终导致幼体破碎、骨片脱落而解体死亡。猛水蚤大量繁殖时,稚参在短时间内数量会剧减,尤其是O.2~O.5 mm以内的稚参,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包括:(1)采用二级砂滤的方法严格过滤养殖用水,并用敌百虫消毒饵料后再投喂。(2)如果发现池水中有较多桡足类,可用3×1O-6~5×10-6 的敌百虫进行泼洒,一般在2~3h内即可全部杀死这些桡足类,而对稚参不产生毒害。
2.2 刚毛藻
刚毛藻俗称“刚藻”、“刚丝草”、“刚丝藻”、“网毛子”等,是海参室外池塘养殖的主要敌害。夏季高温季节,养殖池水较浅,水温光线过强时容易导致这种藻类的发生和大量繁殖。刚毛藻属丝状绿藻类,其丝状体多呈分枝状,细胞体多层,常成圆形。可以借分枝状的假根部附着于基质之上,由于它们的繁殖量大,且具有非常发达的生长体系,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并占据大部分养殖空间,造成水质贫瘠,难以肥水,从而抑制池内基础饵料生物和单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另一方面,减少海参的活动空间,妨碍其活动和摄食,生长缓慢,参体消瘦。陈老和死亡的藻体腐烂沉底,可使底质黑化和产生有毒物质,容易造成池底缺氧和环境恶化,影响海参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海参死亡。池底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与长期不清池、养殖早期池水太浅、水清透明度过大等有关。因此,首次纳水的水位不要太低,确保光线不能照到池底。若水太清,考虑肥水以降低透明度,也可有效地遏制藻类的生长。虽然有一些药物可杀死这种藻类,但由于海参对这些药物比较敏感,很难找到合适药物将它们杀灭。一般来说,人工捞取仍是目前清除该藻的常用手段。另外,彻底清池、生石灰消毒和翻耕曝晒池底可减少该藻的滋生。
2.3 麦杆虫
麦杆虫俗称“海螳螂”、“骨虾”,属于海洋甲壳动物,端足目,麦杆虫亚目,麦杆虫科。在青岛海区主要以长颈麦杆虫(Caprellaequilibra Say)为主,虫体细长、杆状,头部与前两胸节愈合。麦杆虫广泛生存在浅海沿岸,常栖息于养殖筏架、网箱、浮标等水下养殖设施上以及海藻、水螅间。
麦杆虫在春、夏和秋季出现较多。养殖海参时,有发生麦杆虫侵扰海参幼体的例子。麦杆虫能钩附在海参体表,形成伤口,引起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性斑点,造成海参个体的死亡,但不会造成大规模死。
养殖用水应经过网滤或沙滤,防止麦杆虫进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情,使用3×10-6~5×10-6 敌百虫药浴处理,可有效驱除和杀死麦杆虫。
2.4 海鞘
稚参培育后期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多有发生。当室内育苗时,长期不倒池,易使海鞘(Cionaintestinalis)在池壁或附着基上生长。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海鞘的发生与周围海区海鞘生物资源量、繁殖季节和进水方式等有关,8月份是海鞘繁殖的高峰期。
海鞘的大量繁殖,不仅会与海参争夺生活空间和饵料,而且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向水中排泄代谢物,从而抑制海参的生长。山东地区以玻璃海鞘居多,常附着于水下的硬质物体,营固着生活。体壁能分泌一种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鞘,包围在动物体外。玻璃海鞘的被囊是透明的,其内脏清晰可见。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清除方法。玻璃海鞘繁殖季节时期,养殖用水要经过沙滤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发现养殖系统中有海鞘附着,必要时通过人工清除。
3 在海参苗种培育及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综合预防措施
从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养殖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另外,由于海参在环境恶化和受疾病感染时,容易产生‘排脏’反应,吐脏后失去摄食能力,无法进行口服药物治疗。此外,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具有‘冬’‘夏’两个休眠期。在休眠期内,海参活力弱,不摄食,抗病力差。因此,在人为圈养条件下,一旦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处于休眠期的海参极易发病而且由于人为圈养多形成连片养殖的格局,养殖密度和水体面积都比较大,一旦发病,必然会引起大面积的传播流行,难以控制和进行药物治疗。
根据以上海参发病特点,海参疾病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其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1)苗种培育期间:选择亲参和买苗时要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保证其不携带致病原入池育苗用水要经过二级砂滤或紫外线消毒,保证清除水体中多数微生物、敌害生物和有机物杂质;海参培苗密度要适宜,做到及时清理附着基,适时倒池,减少养殖环境中有机物总量;在饲料投喂方面,要保证饲料的新鲜、适口和清洁,特别注意要严禁直接投喂海泥;经常通过显微镜观察海参幼体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育苗体的病变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定期测定育苗系统(水体、人工饲料、生物饵料)中微生物数量,以达到疾病预警的目的。(2)室外养殖期间:放养苗种之前应彻底清除池底的过多淤泥,投放适宜、充足的附着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海参的生存和生长选择购买健康苗种,放苗密度控制在8~l5头/m2;通过提高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保持良好水质,保障‘冬暖夏凉’,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控制池水透明度以防止滋生大量的敌害藻类;加强卫生管理,养殖用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感染: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池底清洁状况以及海参活力,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海参栖息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入冬前口服专用药品,从而使海参体内积累一定浓度抗菌素来增强抗病力,免受‘腐皮综合症’的感染。
4 结语
海参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的朝阳产业和北方地区养殖结构调整的重要优良水产品种,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然而,近年来海参疾病的发生有连年加重之势,波及范围广,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海参病害的泛滥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因此解决当前病害问题固然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国内外关于海参疾病的研究报道极少。国外仅有对自然环境下海参疾病的零星报道,而国内有关海参疾病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中国海参养殖蓬勃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称。所以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海参疾病研究,掌握流行病学规律和发病机理,建立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低毒、高效的专用防治药物,从而保障中国的海参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中国海参养殖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育苗和人工增殖工作已走在世界前列,人工养殖也在蓬勃发展。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尚未发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因此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疾病的危害和特点,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掌握和了解刺参在育苗和养殖期间的主要疾病、病原及流行病学规律,并在快速诊断技术和防治药物等关键技术上有实质性进展,采取科学的病害防治手段,形成系统的防治技术体系,就一定能够将海参养殖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引用地址:海参信息资料论坛
刺参养殖技术 一、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刺参喜欢生活在岩礁底的浅海中,在海底匍匐,行动缓慢,10分钟可运动1米。喜欢在海藻丰富的地方。摄食:摄时将有机碎片,藻类及原生动物等,连同泥沙一起带入。摄食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最低为8月份。生长温度:幼参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9-20度,适温范围为15-23度,5-15cm的海参生长温度为10-15度。繁殖:海参在水温15-17度时开始产卵,产卵盛期水温17-20度。
二、 刺参的养殖技术
(一)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
为提供放流与养成用的大规格参苗,将刚出池体长约1厘米的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用于放流与养殖。(1)场所的选择及设施:以不投饵为条件的刺参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设在有机物和浮泥能够较容易进入并沉积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该处必须是风浪较小,有机悬浮物较多。所用设施为改良的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60*30厘米,外包网目为1.4毫米的网衣,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见图) 由于我国北方中间育成正值冬季,因此育成笼应在水面下3-4米以下,或沉于海底,不要设在表层,以免因刺参受冻害而造成死亡。此时可增加投饵次数,但每次的投饵量则应适当加大,因在低温下饵料即使剩余也不会腐败。在育成期间要依水温及风浪情况调节水层,在春季到来之后要加强管理,要及时清洗网笼,避免网眼堵塞,同时要及时清除杂物。经中间育成后,一般应在个体长到3厘米左右后进行分笼,并转入海上养殖。
(二)池塘养殖(虾池养参)技术
1、虾池环境改造
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北方虾池大多数是泥质和烂泥底质,达不到刺参的生活条件,在水质无污染的情况下,虾池底质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1)在底质不太软烂的条件下,可采用以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种是条状投石,即长度不限,宽0.3-0.3m,条石间宽1.5m左右;二种采用堆状投石法,即每隔0.5-1m投石一堆,每堆0.5m左右;第三种是满天星投石法,即随意往虾池中投石。
(2)人工参礁:一般用水泥制作,参礁制造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与栖息,大小重量以搬运方便为宜。有孔的参礁,孔径10cm左右,便于刺参栖息与采捕。
(3)其它材料:虾池内亦可投掷一些树枝、树权、树桩、筐篓等,有利于刺参的栖息,木质腐蚀后亦可做刺参饵料。旧轮胎、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碎陶管等都是很好的底质材料,灰绿岩及养贻贝的胶胎也是较好的材料。旧轮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用。
2)稀软底质改造方法:
稀软底质的虾池必须人为的创造悬空底质以适宜于刺参的生长,其方法有二:
(1)因为底质稀软,投物极易淤陷,刺参根本不能存活,故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木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石槐、石板等物吊在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2)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投放 上述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2、虾池养殖刺参方法
(1)苗种与投放:刺参养殖苗种的来源有三种,第一种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cm左右,每亩投放0.5万头-1万头,根据换水量的大小、水的肥瘦及池塘的水域生产力加以增减,成活率一般在l0~40%,1.5-2年可以收获。第二种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室内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cm左右,每亩放苗4000~8000头,当年秋冬可收1/4~ l/3,翌年夏眠前即可全部收获,成活率在70%以上。第三种为自然苗,50头~60头/kg,早春投苗,入冬前可收获80%以上,亩放苗2000头~3000头,成活率可达90%以上。采捕规格在250g/头左右,个别较大个体可达到500g/头以上。
(2)水深:水越深越好,一般1一3m。
(3)日常管理;主要加强水的管理,水体交换量越大,刺参生长速度越快,出成率越高。有潮就进,有水就换,无自然纳潮条件,用水泵进行提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增氧机增氧、用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和内循环2次一3次,每次2小时-3小时,以夜间为主。
(4)投饵:大多数虾池养殖刺参很少投饵,主要依靠天然饵料,以单肥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腐蚀的小型动物尸体为食;刺参生长速度慢,周期长,为此,刺参虾池养殖人工投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刺参的饵料资源比较广泛,如发酵后的稻草及其它木本科植物、酒糟、酱糟、虾糠、麦麸、小杂鱼粉、粗淀粉等都可投喂,投饵的原则是宁少勿多,以适量为准。日投饵量是刺参体重的5%~ 10%,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料,日投饵二次,时间在黄昏时进行。投饵量亦可用检查肠道和暂养的方法确定,解剖1-5个海参,根据肠道的饱满度来确定投饵量;取8-10头海参放水槽中,看排便的多少、粗细以确定投饵量,一般暂养24小时即可确认。
利用人工配合饵料养殖刺参,其生长周期可缩短1/3以上,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同时间内投饵和不投饵养殖的刺参体重相差二倍。用人工配合饲料,具有诱食性强,不易污染水质,虽然成本高,但养殖周期短,规格产量提高了,因而经济效益更明显。
(5)参苗的投放方法:采用逃逸法,根据刺参大小,采取不同网具,用沉石压住,潜水把参苗投放到指定地点,让参苗自然爬出。
(6)成参与参苗的质量标准
成参与参苗的质量标准是成参养成或购置参苗的重要质量依据。成参标准:个体粗壮,体长与直径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圆厚,肉刺行数4行-6行,行与行比较整齐;刺参颜色多变,少数为紫色和白色是上品,以质灰褐色为多,带有灰褐色斑点为好,皮厚出成率高,绿皮参质量较差,皮薄出成率低。参苗标准:体态伸展粗状;肉刺尖而高,色泽艳;头尾活动自如,运动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摄饵快,排便快。
成参与参苗发现体态色暗而粘滑,肉刺秃而短,粪便粘,活动慢,管足无力,必须进行药物治疗。
三、疾病防治
1.烂皮病: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低17% 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药溶半小时左右投入池田中即可。化学污染与有机污染则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淡水大量注入进水口处则加盐,使盐度在18‰以上。
2.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当透明度达O.5m以下,必须进行防治。
(1)生石灰泼撒:水深1.5m左右,将40kg/亩的生石灰碾成粉末,均匀撒落在池中,沉底变成白灰,对刺参无害。
(2)加2ppm甲醛或次氯酸钠(浓度10%左右),均匀泼在池塘表面,水体富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与生石灰结合分期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