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合养殖是不是生态养殖模式
立体农业的内涵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2. 复合养殖是不是生态养殖模式呢
EM在养殖业的主要作用1、在动物体内合成大量营养物质 EM原液在动物消化道内和饲料中生长繁殖的结果,能在动物体内再产生一个营养加工厂,它为畜禽合成大量糖类、淀粉类、氨基酸与蛋白质类营养物质。
2、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EM能分解饲料中的粗纤维,使这些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粗纤维转化成能被动物吸收的营养物质,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3、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EM能产生品种全、数量多的各种抗生素,提高动物的抗病力,杀死病原微生物,抑制腐败菌生长。
4、消除臭味 使用EM原液后,畜禽粪便贴近鼻子闻不到臭味,几天后毛色光亮皮肤红润,人、畜、禽也不受苍蝇缠扰。水产中使用EM有一琮的净水作用。水产养殖中EM的使用,可以全池泼洒,也可以拌料投喂。
3. 生态养殖模式有哪些
稻鸭共育稻鸭共育不同于过去的稻田养鸭,而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般雏鸭圈养15~20天后放养在水田共育(共育期30~36天),水稻抽穗后结束共育,再经14~20天关养出栏,放养量每亩15只左右。
稻鸭共育可免除稻田化学除草和灭螺,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用量,提高水稻产量、鸭子肉质,经济效益好。
4. 复合养殖生态工程模式
可以。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5. 一体化养殖模式
”种养加“结合也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结合;企业一体化经营就是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将这三个方面放在一个企业里面一起运行。这是一种将农业和企业结合,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循环利用资源,并且依托企业管理平台,实现农业的高效、环保、节约和市场化运营。
比如种植业的废弃秸秆可以供养殖用,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可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而种养收获的产品用于加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与经济效益;同时又可根据加工后产品的市场反馈来调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市场化运营。
6. 种植加养殖的混养模式
草鱼在幼鱼期嘴巴小,不能投喂粗大、坚硬的草料,宜投喂莎莎草、小浮萍等,或将鲜嫩的长叶草侧碎后投喂。以后,随着鱼龄逐渐增大,鱼嘴也增大,便可过渡到投喂常规鲜嫩草料。
对草鱼喂草,每天要定时、足量、均匀投喂,力求将草料撒开,让鱼吃饱、吃好、吃匀,以提高养殖效果。还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等情况,调整投喂量,适应鱼对草料的需要。要严格禁喂存放过久和霉烂变质的草料,避免鱼感染疾病。
7. 混合养殖模式
1)建鲤:北方及西北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也是推广较为成功的养殖品种,建议苗种生产场必须加强建鲤的选育工作,防止建鲤优良性状的退化。 (2)鲫鱼:大力推广鲫鱼优良品种如异育银鲫、彭泽鲫、三倍体工程鲫,推广鲫鱼大规模、高产量的养殖模式,重点防治卿鱼的孢子虫病。 (3)团头鲂:推广生长速度快的湖北粱子湖团头鲂,加快单养鲂的高产养殖模式,尤其是在西北地区。 (4)罗非鱼: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罗非鱼原种基地,加快全雄奥尼罗非鱼的推广,建立大规模罗非鱼加工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