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雁飞行时常常发出吼叫,有什么作用吗?
它们这样做是为了相互传递信息,了解彼此的位置,以便于调整整体的飞行状况,更好地利用飞行产生的气流,飞得更省力!
二、燕子和大雁有什么区别?
燕子和大雁科目不同、体型不同。
1、科目不同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
2、体型不同
大雁体形较大,喙的基部较高,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燕子体型较小,翅尖窄,凹尾短喙,尾呈叉形,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
小燕子的生态:
生态多见于居民点附近的空中、建筑物、电线上等。耐飞,觅食和营巢时来回不停,往往在飞行时伴随发出“咝咝声。寻食时,一面飞行一面张着嘴把飞虫迎入嘴内。以小型昆虫为食。3-8月繁殖,巢筑于屋檐下或横梁.上,用泥土混和稻草、羽毛构成半碗状,内垫细草根和羽毛,雌雄-一鸟合同衔泥作巢。
大雁的习性:
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三、古诗中雁象征意义
一、 点缀秋冬景象。
同样是秋景,一则以雁阵惊寒之声写月白霜清之夜,一则以长空秋雁之形写晴空万里之日,前者凄清冷寂,后者逸兴遄飞。“雁燕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时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云本无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诗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季由北往南,“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据说飞到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飞回北方。这种有规律而自由的飞翔在宦游、游学而有家不能归或者遭遇战乱无家可归的人看来是值得羡慕的。
有趣的是,诗人在思乡的时候写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飞,很少写春天的南雁北飞,仿佛春天专属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而且多虚写雁之声,少实写雁之形。
三、雁”还有一重意思,就是信使。
所谓“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关于雁足传书的由来,相传西汉武帝时,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朝使者对匈奴单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猎到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亲手写的书信,单于被迫放苏武归汉。
书信倒不一定真有,但据科学考察,大雁每年要飞行好几万英里,一天就可以飞越数百英里,所以从匈奴飞回汉朝完全有可能。与之相关的还有“雁丘”的故事。
据说元好问曾道逢一捕雁者,将捕获的双雁杀死其一,另一只脱逃后在死雁的上空盘旋哀鸣,后来一头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说后便买下这对大雁的尸体,在河边筑了一座坟茔,名之为“雁丘”,并赋下了传颂千古的《摸鱼儿•问世间》。
四、 大雁还是自然、人事的见证,这一点和旧时燕子的作用相似。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汾阴行》)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富贵荣华,桑田碧海,只有惯看秋月春风的大雁是人事变迁的见证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对这一切仿佛毫不关心,如此无情。
五、 比喻兄弟之情。
大雁飞行的时候,排列整齐而有次序,这样的队列能减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间能随时不断地互相鼓舞,从而保证雁群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雁行(háng)”。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诗•郑风•大叔于田》)郑庄公的兄弟共叔段乘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去打猎,两匹服马在中央,两边骖马像雁行。雁行的整齐有序和互相帮助很像兄弟之间的关系。《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
“雁行,并行而稍后也。”后因以比喻兄弟。
一、 点缀秋冬景象。
同样是秋景,一则以雁阵惊寒之声写月白霜清之夜,一则以长空秋雁之形写晴空万里之日,前者凄清冷寂,后者逸兴遄飞。“雁燕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时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云本无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诗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季由北往南,“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据说飞到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飞回北方。这种有规律而自由的飞翔在宦游、游学而有家不能归或者遭遇战乱无家可归的人看来是值得羡慕的。
有趣的是,诗人在思乡的时候写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飞,很少写春天的南雁北飞,仿佛春天专属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而且多虚写雁之声,少实写雁之形。
三、雁”还有一重意思,就是信使。
所谓“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关于雁足传书的由来,相传西汉武帝时,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朝使者对匈奴单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猎到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亲手写的书信,单于被迫放苏武归汉。
书信倒不一定真有,但据科学考察,大雁每年要飞行好几万英里,一天就可以飞越数百英里,所以从匈奴飞回汉朝完全有可能。与之相关的还有“雁丘”的故事。
据说元好问曾道逢一捕雁者,将捕获的双雁杀死其一,另一只脱逃后在死雁的上空盘旋哀鸣,后来一头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说后便买下这对大雁的尸体,在河边筑了一座坟茔,名之为“雁丘”,并赋下了传颂千古的《摸鱼儿•问世间》。
四、 大雁还是自然、人事的见证,这一点和旧时燕子的作用相似。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汾阴行》)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富贵荣华,桑田碧海,只有惯看秋月春风的大雁是人事变迁的见证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对这一切仿佛毫不关心,如此无情。
五、 比喻兄弟之情。
大雁飞行的时候,排列整齐而有次序,这样的队列能减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间能随时不断地互相鼓舞,从而保证雁群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雁行(háng)”。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诗•郑风•大叔于田》)郑庄公的兄弟共叔段乘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去打猎,两匹服马在中央,两边骖马像雁行。雁行的整齐有序和互相帮助很像兄弟之间的关系。《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
“雁行,并行而稍后也。”后因以比喻兄弟。
雁在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这种意象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归雁入胡天”。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
雁 即 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孤飞是思乡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