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鹀的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在4月末至6月初,第二窝在6月初至7月初。刚迁入繁殖地时成群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农田、道边、河谷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和小林内,随着天气的转暖,逐渐沿河谷与道路两侧的次生林和灌丛向上部地带扩散。4月中下旬开始占区和求偶鸣叫,羽冠耸立,鸣声悦耳。5月初开始营巢,在林缘、河谷和路旁次生林与灌丛中的地上草丛中或树根旁、也在离地不高的幼树或灌木上筑巢,距地高0.8米以下。
每巢仅繁殖1窝,不用旧巢。第一窝多在地面,第二窝多在茂密的灌丛中或幼树上。巢呈杯状,外层用树的韧皮纤维和枯草茎、叶以及较粗的草根等构成,内层则多用细的枯草茎、草叶和草根,再垫以兽毛等柔软物质。巢的大小为外径11~15厘米,内径5.5~7.6厘米,高8~11厘米,深4.3~6.0厘米。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通常先筑外部结构,然后再筑内部,最后再铺内垫物。营筑过程,最快的要5~6天,最慢的要7~8天才能筑成。通常第一窝筑巢时间较长,巢的结构较精致;第二窝筑巢时间较短,巢的结构较粗糙。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6枚。第一窝多为6枚,少为5枚,第二窝多为5枚,少为4枚和3枚。1天产1枚卵,产卵时间在早晨5:00以前。第一窝产卵时间在5月初至5月末,大量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在6月中旬至6月末。卵灰白色、白色或乳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紫褐色和黑色斑点和斑纹。卵为钝卵圆形和长卵圆形,大小为16~20毫米×14~16毫米,重1.8~2.4克。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卵期间甚为恋巢,特别是雄鸟,有时人到巢前亦不飞,但雌鸟较胆怯,人还未到巢前即离巢而藏匿于丛林内。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除枕、肩、背中心、前肢、股沟和两眼泡之间有少许纤细的灰色绒羽外,其余全赤裸无羽、桃红色,眼泡灰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0~11天幼鸟即可离巢,在有干扰的情况下,留巢期仅8~9天。幼鸟离巢后在雌雄亲鸟带领下在巢区附近活动,但不再回巢过夜。
鳝鱼是如何繁殖的,是靠卵孵化吗?
黄鳝的繁殖技术
1、自然繁殖
人工养殖黄鳝时,可以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和创造一个符合黄鳝繁殖的生态条件,以达到黄鳝自繁的目的。主要措施是:
(1)建造繁殖池或在饲养池中分割一块专做繁殖用。 在繁殖池中还需要再建一个面积较小的幼鳝保护池,池壁上多留些圆形或长方形孔洞,孔洞处用细眼铁丝网与繁殖池隔开,水能相通,幼鳝能从网眼中进入保护池,而雌雄亲鳝不能进入,以保护幼鳝。
(2)每平方米繁殖池内放入体长25~30厘米的亲鳝(多为雌性)3~4条。 不论雌雄,均需挑选色黄体壮的个体,在繁殖前1~2个月就精心管理,喂足蚯蚓、蝇蛆等高质量的动物性饵料。
(3)模拟黄鳝在田野中的产卵环境, 在繁殖池的四周(离池壁一定距离)和中间堆筑土埂,埂宽约20厘米,高出水面10~15厘米,埂上再栽些杂草。
(4)黄鳝产卵期间,保持环境安静。 繁殖池的水要先通过微细的流水或经常不断的渗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进水要先通过幼鳝保护池,再缓流入繁殖池,通过缓流的刺激,可引诱鳝苗溯水而上,进入保护池。
(5)要在繁殖池和保护池中丢一些丝瓜筋、柳树根等柔软多须之物, 以便鳝苗隐蔽、栖息,也便于人工收集移养。
(6)黄鳝是分批产卵的,产卵延续的时间较长,等到当年的繁殖期过去以后, 可采用笼捕的方法将亲鳝全部捕起,另行饲养或处理,以避免幼鳝被吃掉。
2、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采用黄鳝受精卵,进行人工化,培育黄鳝苗是一个好办法。夏季在黄鳝产卵的旺季里,待秧田追肥、薅草、禾苗封行以后,在稻田的大围沟里,草多的堤冲塘堰周围的静水边,沟渠的静水处等地方寻找黄鳝卵。只要看到田、池中有泡沫堆,便是黄鳝的孵化巢,卵在其中。可用水瓢或大碗将卵同池沫轻轻捞起,装在带淡水的桶里,运回家中。将捕到的受精卵放在面盆、水缸或大瓦盆里时行静水孵化,保持水温在25℃~30℃之间,同时要保持水质新鲜,一般7天左右就可陆续孵出幼鳝苗,此时可在盆里放些丝瓜筋,让新的幼鳝有栖息隐蔽的地方。幼鳝出膜后的头几天,以它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摄食。待卵黄囊将近消失时,约7 天后可用煮熟的鸡蛋黄搅碎调成水液,浇在盆中饲喂。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可随着幼鳝的不断长大而分散饲养,不能摄食大颗粒的食物,投食时要少量多次,不要过量,待幼鳝长到10厘米以上时,可将蚯蚓煮熟切碎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