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怎样养殖

养殖吧 2023-01-15 19:43 编辑:admin 216阅读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 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 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二、鲟鱼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开挖长50米、宽4米、深0.5米的长方形水泥池,上覆盖简易钢架塑料大棚,在池的中间搭建一跳板式人行过道,配备充气泵并连接充气石,将充气石均匀布入池水中,打一口深20米左右的手压井,**好同时设置一小水塔,用小水泵取水,水温一般可保持在16℃左右,可以起到夏天降温、冬天保温的作用。具体养殖方法与静水养殖方法相同。

三、鲟鱼池塘养殖

1.养殖池塘条件

(1)面积和水深一般适宜的池塘面积为5~15亩,水深为2.5~3米。

(2)土质和底质 池塘土质以黑壤土**好,因其黏度和通气性比较适中,有利于保水和有机物分解。塘底要求平坦,底质少淤泥,淤泥层控制在10厘米以下,以利于水质调控。

(3)水质要求 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的地方,水质清新无污染,以保障养殖过程中进水需要。水源溶氧应在5毫克/升以上。

(4)配套设施 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设施,配备水泵及增氧机,设立5~10个饵料台,以及养殖过程中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工具等。

2.池塘的修整和消毒饲养前需对鱼池进行清整,然后再使用药物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3.鱼池注水和施基肥

清塘后,在鱼种下塘前一周左右放水进池,注水时必须在进水口用密网过滤,严防野杂鱼随水混进池中。在鱼种下塘前3~4天,每亩可施入粪尿200~250千克,或畜禽粪400~500千克,将肥料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发酵后,对水搅匀后全池泼洒。化肥每亩可用氮肥和磷肥各5~7.5千克,对水溶解后,全池遍洒。

4.幼鱼放养

选择优质鲟鱼种,按不同规格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混养时,应选择滤食性鱼类(如鲢、鳙),不可搭配与鲟鱼争饵的种类。放养时先取几尾鱼“试水”,即先放几尾鱼,1~2小时后如无不良反应再将鱼种用2%~3%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后放入。

5.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 鲟鱼养殖饲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其营养标准为:蛋白质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占15%以上,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将配合饲料制成适合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鲟鱼口径的颗粒投喂。日投饵4~6次,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鲟鱼放养密度、个体大小、活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白天少投,占1/3,晚上多投,占2/3。投饵时,应严格按照“四定”原则,并随时注意检查鱼苗吃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保持食台周围的清洁卫生。

(2)水质管理 鲟鱼不同于常规鱼类,对水质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水质恶化导致常规鱼类浮头缺氧现象容易观察,而鲟鱼属底栖鱼类,一般都在池底活动,即使在溶氧不足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浮头现象。在溶氧不足时,会直接肚皮上翻,出现昏迷,直至死亡。一旦出现缺氧现象,容易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监测,特别是对水中溶氧和pH值的监测。

(3)水温管理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给鲟鱼养殖带来一定的难度。鲟鱼适宜生存温度为0~33℃,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6℃。如何延长鲟鱼适宜生长的时间,让鲟鱼安全越冬、度夏,便成为鲟鱼养殖水温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越冬。有条件的养殖者,在冬季来临、水温降到12℃以下时,应将鲟鱼移入室内水池越冬。一般在北方地区,可选择一长形土池(1~3亩),在其上建简易塑料大棚,将鲟鱼从大池中拉网起捕移至大棚内越冬。

这种简易大棚在北方地区可使温度保持在2~3℃以上。在南方地区,因冬季水温仍可保持在8~10℃以上,可在原池就地越冬。无论哪种越冬形式,都应加深池水,增强水温缓冲能力。越冬期间,可视水温及鱼活动情况,适量投饲,增强鲟鱼体质,以便安全越冬。越冬期仍应加强水质管理。

②度夏。安全度夏方法一是选择面积较大的池塘,加大水深。二是在池塘四周种植长藤瓜果,并搭棚遮阳。三是搭盖遮阳网,减少阳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可引注水库、湖泊底层水,并加大冲注力度。五是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缩短养殖周期,在南方地区,可在盛夏高温期过后,投放大规格鱼种,精心喂养,在第二年高温期到来前起鱼上市,可错开高温期。

(4)防病治病 要做到每半月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1次,每20天投喂药饵1次。其次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四、鲟鱼大水面养殖

1.水域条件

大水面养殖鲟鱼的水域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水质条件。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为6.5~8,水温在2~28℃。二是生物条件。水体中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低,特别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的数量必须很少。但水体中初级生产力要高,底栖生物量比较丰富,以保证鲟鱼有充足的食物。三是环境条件。水域面积不宜太大,应在1000亩左右,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底质平坦,周围社会环境较好,严禁无序捕捞以及偷、电、炸、药鱼等违法行为发生。

2.放养前准备

首先建好拦鱼设施,认真检查各注排水道,以免发生逃鱼现象。其次,尽可能清除水体中敌害生物包括凶猛性鱼类和减少底栖杂食性鱼类的数量,维持水中饵料生物的平衡。三是对放养鱼体进行药物消毒,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3.放养规格及放养量

由于大型水域中生物种群复杂,敌害生物较多,水体环境条件可变因素多,所以用于进行大水面养殖的鲟鱼苗种规格应尽量大,一般要求不低于50克,以保证所放幼鱼具备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摄食能力。放养量应根据水域的实际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一般每亩放养1~5尾。

4.养殖管理

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防逃、防盗,在放养水域的进出水口都要设有拦鱼设施,定期检查维修,航道外的拦鱼设施要安装能够让船通过的升降装置,并派专人看管,泄洪及台风前后,要及时检查、加固,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维护好渔业秩序,严禁违法捕鱼。

中华鲟为大型珍稀名贵海河洄游鱼类.因受水污染、过度捕捞、水利工程阻断其洄游通道等影响,数量锐减.中华鲟性情温和,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人工增养殖前景良好.

吃饵料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在10天之后动嘴,有的或许6天就要吃了。刚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不了解鲟鱼的脾性,搞错喂食时间

先在传统饲料中加一点活饵,引起鲟鱼的食欲,再慢慢降低活饵的含量,让它们渐渐适应人工饲料

鱼儿对水也过敏,东海所2002年进了一批鲟鱼准备做实验,章龙珍深知自来水中氯气的危害,特地花两天时间曝气。没想到鱼儿依旧敏感,刚才还活灵活现,半小时后就翻肚皮了不能眼睁睁看鱼儿在自己手中慢慢死去配置了几千元一台的净水机,终于解决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