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龙鱼种类图片

养殖吧 2023-01-16 23:02 编辑:admin 182阅读

鲟龙鱼只有一种种类。

鲟龙鱼亦单称鲟。产于沿海各地及南北各大水域,为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少数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之一,是所有鱼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类。

鲟龙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早春放养100-150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扩展资料:

鲟龙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其许多脏器都有一定的药效或美容保健功能。人工淡水养殖、体重在5公斤以下的鲟龙鱼,肉质优于名贵的三文鱼。

其生鱼片口感鲜、嫩、脆、滑、爽,优于龙虾;其软骨(鲟龙鱼通体软骨)、皮、鳍、肝、肠等至少可烹制成30道以上美味菜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龙鱼

每次回答好像只能上图20张。(本回答已无法再加载图片)

现存的 鲟形目 软骨硬鳞鱼类 有 2科 4属 约27种,其中纯淡水种类15种。中国现存3属8种。分布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及北冰洋水系。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到珠江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鲟科   Acipenseridae    鲟属(约19种)   Acipenser

亚伯达鲟   Acipenser albertensis  (艾伯塔鲟)

艾伯塔地区的湖鲟由于刺网和多钩长线的捕捞,物种几乎灭绝,导致该地区1940年到1968年期间渔业关闭。这种鲟鱼可以长到45公斤多重,155厘米长。 

西伯利亚鲟    Acipenser baerii(钝吻鲟、贝氏鲟Acipenserbaerii baerii)

体呈长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形与生物学特性极似小体鲟。个体小,口前有4根圆柱形的吻须,具有喷水孔,口裂小,裂长不超过头侧,下唇中央中断,鳃盖膜不相连。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板和微小颗粒,成鱼骨板磨损变钝。背部和体侧淡灰趋于暗褐色,腹部白色趋于黄色。

【亚种】  贝加尔鲟    Acipenserbaerii baicalensis

是西伯利亚鲟特有的湖泊形态,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北端。

【亚种】  狭吻鲟    Acipenserbaerii stenorhynchus(勒拿河鲟)

背和侧都很暗,几乎呈黑色;腹部浅棕色或浅黄色。栖身于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流,如勒拿河,叶尼塞河等。

短吻鲟   Acipenser brevirostrum

是一种小型鲟鱼类,吻较短且钝圆呈“V”型,吻宽头短,吻端不向上翘起。口位于头部腹面,横裂且宽。吻腹面有2对触须,位于吻端至口的中部靠近吻端,眼小,上侧位,眼间距宽,位于眼前缘有2对外鼻孔。在淡盐水中呈棕黄色,腹部白色;在淡水中头、背和侧都很暗,几乎呈黑色。骨板明显,颜色较浅,几乎呈白色。鳍条灰色或棕色,偶鳍边缘呈白色。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大鳞鲟)

体呈长校形,吻较短,呈钝圆形,腹面扁平,体被五行骨板,口位于头腹面,横裂,上下唇褶较发达,口前方有横裂触须2对,眼小,无上下眼睑和瞬膜,有鼻孔一对位于吻部,头侧眼前方,具不发达的喷水孔,尾鳍为歪型尾,上叶较发达,且布满针状菱形硬鳞,尾较短。达氏鲟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间为乳白色,腹部多为黄白色。

细刺鲟   Acipenser eruciferus【化石种】

近90年中由于化石标本的残缺,在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断论证后,最终归属于鲟属。 

湖鲟    Acipenser fulvescens(针刺鲟)

体呈长纺锤形,口位于头部腹面,口较小,横裂,有4条触须,歪形尾,上叶背面上分布棘状硬鳞。背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棕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

俄罗斯鲟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鱼体呈纺锤形,吻部短而钝,略呈圆形。4根触须位于吻部与口之间,更近吻部。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体被5行骨板,体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

中吻鲟    Acipenser medirostris(太平洋鲟、绿鲟)

体呈长纺锤形,在背骨板下面沿着鱼背有一排大的星状小骨板,在鱼体上有许多栉形骨颗粒。口腹面,吻突呈三角形,突出,稍钝,触须有许多细小纤毛。胸鳍硬骨鳍条很软,背呈橄榄色,腹部稍黄。

萨哈林(绿)鲟鱼     Acipensermikadoi(米氏鲟)

身体在 5 列中遮蔽; 背甲 7 到 11, 侧面的 22 到 36 与腹面 10. 西北太平洋: 白令海,图们江,到日本北部与韩国。这种从前被视为一类中吻鲟的族群。

纳氏鲟     Acipenser naccarii(意大利鲟)

与俄罗斯鲟是近亲,吻短而尖,口位于头部腹面,口前吻腹有触须4根,歪型尾,体色由棕浅灰色到黑色不等。

裸腹鲟     Acipenser nudiventris

体为长体形,吻平滑、稍圆,几乎呈一完整的圆锥形。口相对较大,下唇中部不断开,口位于头部腹面。有触须4根,体表骨板间无小骨板分布。背部灰绿色,两侧较浅,腹部黄白色,鱼鳍均呈灰色。

饰妆鲟     Acipenser ornatus(丽鲟)【化石种】

1873年由J.雷迪在美(弗吉尼亚)的中新世化石中发现,并命名。 

尖吻鲟    Acipenser oxyrhynchus(美洲鲟)

体呈纺锤形,头部长形,吻稍长,口无齿,吻须4根,位于腹面吻端与口之间的中部,歪型尾,下叶短上叶长,尾鳍上较大。背部与头部呈蓝黑色,两侧淡白色,腹部为白色;体侧明亮,骨板明亮,与背面反差较大。

【亚种】海湾鲟     Acipenser oxyrhynchus desotoi(德氏美洲鲟)

是尖吻鲟特有的亚种形态,单从外观上看几乎是不可能区分海湾鲟和尖吻鲟,最显着的形态差异是脾脏的大小。其三类主要分布范围从萨瓦尼河到密西西比河西部海岸的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中部和东部的部分海域。

桃色鲟     Acipenser persicus(波斯鲟)

体型均匀,其吻长又重,且向下弯曲,口在头部板面,口前方有触须4根,背为深蓝色或黑色,头部及身体两侧体色比背部体色浅,且比背部明亮。

小体鲟A     cipenser ruthenus(西德鲟)

呈长锥形,吻长差异显著,口小、横裂,下唇中部断开,触须4根,位于头部腹面,须上有伞形纤毛,体表骨板之间有大量小骨板分布。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

史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施氏鲟、多鳞鲟Acipenser multiscutatus)

体呈长梭形,腹扁平,头尾部尖细。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皱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子。体被5行纵列骨板状硬鳞,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粗糙。背鳍后位;胸鳍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鳍条长,略硬;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星斑鲟    Acipenser stellatus(大型鲟、闪光鲟)

体细长略呈纺锤形,具有极其突出的剑型吻突,吻前腹面扁平,体表覆有星状小骨板和颗粒,背骨板呈辐射状条纹排列,与尾尖一起形成韧棘。口横裂,中等宽,下唇中部断开,须4根,较短,胸鳍硬鳍条较软,鳃膜达颊部。背部和两侧深黑褐色,腹部浅色,腹骨板灰白色。

大西洋鲟     Acipenser sturio(欧洲鲟)

体呈纺锤流线形,吻突长而尖,胸鳍第一鳍条较壮,有刺,骨板块相对较大,呈黑色的辐射状,骨板间散布着菱形浓密的小骨板。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靠近口部,口位于头部腹面,下唇居中清晰中断,体色背部呈灰橄榄色,腹部为白色。

鳞甲鲟    Acipenser toliapicus【化石种】

 

高首鲟   Acipenser transmontanus(美国白鲟、高原鲟)

体呈纺锤形,头部大而宽,眼小,吻短而扁平,呈钝圆,口无齿,位于头部腹面,触须4根位于口前,较口部更近吻部。骨板间覆有细小皮齿状碎片,在背鳍、臀鳍与尾鳍间无骨板,臀鳍始于背鳍基部中点的下腹部,末端达尾下叶,尾柄长,歪型尾。背部至侧上方呈黑色趋于淡灰色或乳白色、灰褐色,侧骨板下侧淡白色,腹部为白色。

鳇属2种    Huso

达氏鳇     Huso dauricus (达乌尔鳇)

达氏鳇的体形较大,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体长梭形,被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与鲟类的区别在于口裂宽大,呈新月形。背部黑青色,两侧黄色,侧硬鳞骨板黄褐色。

欧洲鳇     Huso huso

鱼个体巨大,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吻短而柔软,呈锥形,为软骨;口突出,呈新月形,位于头的腹面,向两侧延伸。须4根、较长,侧扁形,其上附有叶状纤毛。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大量小骨板和细粒,骨板行在尾部不相连。背鳍不分枝;臀鳍不分枝。尾柄非侧扁形。欧洲鳇背部和体侧呈青灰色,有时黑色,向下逐渐转为白色。其腹部白色,吻为黄色。

原鲴鲟属    Protoscaphirhynchus(原铲鲟属)

鳞毛原鲴鲟    Protoscaphirhynchus squamosus【化石种】

 

拟铲鲟属3种    Pseudoscaphirhynchus

锡尔河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费氏拟铲鲟)

个体较小,十分罕见,与阿姆河大拟铲鲟及阿姆河小拟铲鲟的区别在于背、侧骨板数目多,背骨板15―22枚,侧骨板37―46枚,头和吻突无刺,吻突形状变化无常。胸鳍有特殊的褶皱。 

阿姆河小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赫氏短尾拟铲鲟)

与丝尾拟铲鲟相似,但鱼个体最小,呈纺锤形,腹部平。胸鳍棘外边有特殊的褶曲,适应急流,起吸附作用。口位于头部腹面,口前有两对触须。吻夹带有尖边而平,较长窄,吻突末端和头部无刺。没有尾线,眼小。

阿姆河大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考氏丝尾拟铲鲟)

鱼体呈纺锤形,有很长的尾线。吻部断面从尖端看扁平状,吻突宽中平似铲,带有尖边。吻突末端有9根尖刺,眼小与后脑间各2根尖刺。尾鳍上叶越来越细呈线形,与铲鲟区别于尾柄较短,不披满骨板。体色从黑灰色到褐色不等,腹部灰白色。

铲鲟属3种     Scaphirhynchus

密苏里铲鲟    Scaphirhynchus albus(浅色铲鲟、苍铲鲟)

多为淡色,背部及侧面呈灰白色,随着年龄渐长会变得更白。是歪尾的,上尾鳍较长。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头部,一直沿两侧、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软骨板有皮肤覆盖,可以作为保护装甲。口缩在较吻端后的位置。吻部有四条须,相信是一种确定食物位置的感觉器官。两条内侧的须只有外侧的一半长,且位于较前端。

密西西比铲鲟     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扁吻铲鲟)

体呈长纺锤形,个体较小尾柄延长,披满骨板,吻部断面从尖端看来呈扁平状,体被五行骨板。

阿拉巴马铲鲟    Scaphirhynchus suttkusi(萨氏铲鲟)【极危】

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有鲜明黄橙色,增长到大约1875px,2〜3斤重。不幸的是,从那时起只有6条鱼已被捕获,全部为雄性个体。最近标本于2007年4月被捕获。指定阿拉巴马河394公里和130公里的卡哈巴河下游及其支流,作为此鱼类的重要栖息地。

多齿鲟科(长吻鲟科)   Polyodontidae

美洲古鲟属     Crossopholis

美洲古鲟    Crossopholis magnicaudatus【化石种】

原始软骨硬鳞属  Eochondrosteus

中华原始软骨硬鳞鱼   Eochondrosteus sinensis【化石种】

古白鲟属    Palaeopsephurus

威氏古白鲟    Palaeopsephuruswilsoni【化石种】

长吻鲟属   (现存1种化石1种)Polyodon

匙形长吻鲟   Polyodon spathula((匙吻鲟)

匙吻鲟属软骨鱼类,其的显著特点是吻呈扁平桨状,口大眼小,视觉很差,前额高于口部,口不能伸缩。胸鳍较小,鳃盖布满梅花状的花纹,鳃耙长而薄,排列紧密,具喷水孔腔。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尾鳍叉形不对称,上叶尖长,下叶宽短。躯干流线型,尾部侧扁,鱼的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有一些斑点在其间,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

毛突长吻鲟  Polyodon tuberculata 化石种】

原白鲟属   Proropsephurus

刘氏原白鲟   Proropsephurus liui【化石种】

体呈纺锤形,头长,略扁平。头长约为全长的1/4, 吻部极为突出,前端渐变尖细,吻端稍上翘。眼小,口大,口缘无牙齿。躯干和尾部侧扁,腹面不明显扁平,身体两侧齿状鳞片密布,背鳍较大,居臀鳍之前,大小相似,腹鳍位于胸鳍与臀鳍之中部,尾鳍叉裂明显。成体的尾鳍上下叶近对称发育。

白鲟属   Psephurus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棱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

其他科属, 详见百度百科《鲟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