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鲟鱼怎么养,吃什么?
1、鲟鱼吃人工配合颗粒料,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等,要求人工配合颗粒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2%-45%,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要保持半小时以上。饵料粒径还要随着鱼体的增大适当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适口。
2、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者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在河口区的鲟鱼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蛹属、鳞虾和蚬类等,在产卵期一般会停食。
二、中华鲟,吃肉,还是吃素.淡水的,还是海水的?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龄。但其性成熟较晚。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至22龄,体重40至125公斤;雌鱼为16至29龄,体重172至300公斤。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据观察,中华鲟年平均增长速度,雄鱼5至8公斤,雌鱼为8至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至14年。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三、请问鲟鱼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生活环境】: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鲟鱼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营养需求】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
鲟鱼苗开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对刚开口摄食的鲟鱼苗多用活饵(浮游动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
经过30天左右的喂养,鲟鱼苗可长到体长3.8-9.4cm、体重0.5-3.9g的规格,成活率可达60%以上。但由于活饵来源困难,价格较高,因此,鲟鱼苗用活饵培育大约30天后,即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人们已经成功地用配合饲料把鲟鱼养成商品鱼上市。
四、中华鲟主要以什么食物为主?
鲟鱼吃什么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五、家养鲟鱼喂什么?
1、人工养鲟鱼吃人工配合颗粒料,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等,要求人工配合颗粒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2%-45%,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要保持半小时以上。饵料粒径还要随着鱼体的增大适当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适口。
2、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者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在河口区的鲟鱼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蛹属、鳞虾和蚬类等,在产卵期一般会停食。
六、中华鲟怎么养,它吃什么啊?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七、鲟鱼怎么养,吃什么?
首先,此鱼是高氧鱼。其次,水温一定要低。在夏天的时候,能有多低就要多低。此鱼属冷水鱼。鲟本身很容易养的。我也试着在鱼缸里养过。问题最容易出现在水温过高上。食物主要有生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两大类。其中生物饵料包括:轮虫、卤虫、水蚤、水蚯蚓等。人工饲料直接买就行了。
八、中华鲟的食物是什么?
中华鲟食性较杂,在海洋中以其他鱼类为食,也会进食虾等甲壳类生物,到淡水河流后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中华鲟在洄游繁殖期间几乎不进食,幼年中华鲟在江水中主要以蚊虫幼虫和植物碎屑为食,游入大海后以小型鱼虾为食。
中华鲟是一种溯河洄游的鱼类,平时生活在南海、东海的大陆架地区,当中华鲟年龄体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洄游到河流中开始繁殖,在入河之前会大量进食储存营养,进入淡水后栖息修养一年左右性腺就能发育完全,然后就会开始繁殖产卵,产卵后中华鲟就会回到河口生活。
九、中华鲟鱼吃什么?
中华鲟鱼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