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紫菜为什么会污染海洋?
养殖紫菜对海洋有好处,不污染海洋
在紫菜养殖时,紫菜养殖海区的营养盐浓度显著低于其他海区,这可以减少赤潮危害。经测量,紫菜养殖区域的海水水质通常要比其他同类海洋优一个等级左右。近年来沿海地区经常受到赤潮危害,但是江苏省沿海与其他未养殖紫菜的海区相比要轻得多。
紫菜养殖能够利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间接防止地球变暖。而且紫菜的养殖为鱼、虾和贝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潮间带养殖如何利用潮汐规律?
①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采集和养殖。
②潮水涨起,紫菜浸人海水中,可以吸收海水中的养分。
③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在全世界,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水产养殖活动,形成海岸常见的人文景观。
三、紫菜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作用?
结构特点
紫菜外形简单,由盘状固着器、柄和叶片3部分组成。叶片是由1层细胞(少数种类由2层或3层)构成的单一或具分叉的膜状体,其体长因种类不同而异,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黄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等色素,因其含量比例的差异,致使不同种类的紫菜呈现紫红、蓝绿、棕红、棕绿等颜色,但以紫色居多,紫菜因此而得名。
紫菜的一生由较大的叶状体(配子体世代)和微小的丝状体(孢子体世代)两个形态截然不同的阶段组成。叶状体行有性生殖,由营养细胞分别转化成雌、雄性细胞,雌性细胞受精后经多次分裂形成果孢子,成熟后脱离藻体释放于海水中,随海水的流动而附着于具有石灰质的贝壳等基质上,萌发并钻入壳内生长。成长为丝状体。丝状体生长到一定程度产生壳孢子囊枝,进而分裂形成壳孢子。壳孢子放出后即附着于岩石或人工设置的木桩、网帘上直接萌发成叶状体。此外,某些种类的叶状体还可进行无性繁殖,由营养细胞转化为单孢子,放散附着后直接长成叶状体。单孢子在养殖生产上亦是重要苗源之一。
生活环境
紫菜叶状体多生长在潮间带,喜风浪大、潮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区。耐干性强;适宜光照强度为5000~6000勒克斯,具有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的特点,属高产作物。
对低温的适应力随藻体水分含量不同而变化,在快速干燥至含水20%时,经-20℃左右的低温冷藏数月到1年,放回海水中仍能恢复活力。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广,但以1.020~1.025为宜。丝状体耐干性差,要求低光照,故自然分布于低潮线以下。在气温开始下降、有海水流动的条件下,壳孢子形成后往往在每天上午9~11时大量放散,呈明显的日周期性。
作用
紫菜属中叶状藻体可食的种群。紫菜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超过海带,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核黄素。每100g干紫菜含蛋白质24~28g、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31~50g、钙330毫克、磷440毫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1.23毫克、核黄素2.07毫克、尼克酸5.1毫克、丙氨酸3.4g、谷氨酸3.2g、甘氨酸2.4g、白氨酸2.6g、异白氨酸1.4g,其蛋白质、铁、磷、钙、核黄素、胡萝卜素等含量居各种蔬菜之冠,故紫菜又有“营养宝库”的美称。
(1)蛋白质和氨基酸 紫菜的生命活性物质,对于植物生命活动非常重要。食用紫菜一般蛋白质含量24%-28%,远远高于一般的蔬菜,且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多。紫菜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中性、酸性氨基酸较多,这是所有陆生蔬菜植物所没有的特征。
(2)脂肪 与陆生植物相比,紫菜的脂肪含量低,多在1%以下,紫菜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软脂酸占绝大多数,约为20%;肉豆葱酸,硬脂酸含量较少,分别占2%;对人体有很好保健作用的不饱和脂肪—亚油酸、亚麻酸或十八碳四烯酸含量较多,为10%——30%,且C20以上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也有一定的含量。更优的是紫菜中被人们比喻为“脑黄金”的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30%。
(3)维生素 紫菜含有多种维生素,B族维生素的含量与蔬菜相比毫不逊色。紫菜中B族维生素特别是在陆生植物中几乎不存在的维生素B12的含量很高,以干物计,维生素B12的含量与鱼肉相近,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 维生素B12有活跃脑神经,预防衰老和记忆力衰退,改善忧郁症之功效。
(4)无机质 由于海水蕴含极为丰富的无机成份,而紫菜又具有吸收和积蓄海水中无机质的功能,因些紫菜中的无机质含量极为丰富。
四、为什么大海会有大量的海苔浮上岸?
首先那是海藻,不是海苔。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海面多辐射,越往深层辐射削弱越大,直至某一深度太阳的辐射接近为0。
而绿藻是依靠太阳来获取能量,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另一个原因是海水交换不充分,造成海藻积压,所以有大量的海藻浮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