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养殖吧 2023-02-05 08:21 编辑:admin 295阅读

[金华]双龙洞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双龙洞在金华,它是一个洞,里面漆黑。据说,里面有一种东西,一个世纪才长一厘米。在洞顶盘旋着两条龙。

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热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叶圣陶写过游记<记金华双龙洞>

参考资料:在百度百科里查到的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双龙洞 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双龙洞是风景区的代表性景点,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诗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s仰卧入回溪”,都是这进洞情景的真实写照。如此进洞方式为国内外所罕见。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有“双龙蟠顶”、“仙人帷帐”、“五百罗汉”、“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数十处景观。双龙洞外洞与内洞中的历代摩崖石刻无数。现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为五代后晋非丘子的题诗《金华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早在宋代之前,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中被称为“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秋天,这三个洞才正式分别命名。据明嘉靖《金华县志》载:“元佑六年秋八月,太守张寿偕僚属楼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壶,下曰双龙。衢州从事金安世书为三碑。”明万历《金华府志》亦载:“金华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击鼙之声者,曰冰壶;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龙之升降者,曰双龙。”至于“双龙”的得名,历来有三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洞口两侧分悬钟乳石,形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双龙洞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北山西南山麓,距市区15公里,是旅游、避暑、休养和度假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双龙洞风景区由溶洞、鹿田、大盘三个景区和山桥一个景点组成。双龙洞则由三个溶洞构成,即“小舟穿岩洞,琳琅景物多”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和“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它们依次又称下洞、中洞和上洞。三洞各具特色,双龙洞以景物多为美,冰壶洞以洞中飞瀑为险,而朝真洞以一线天观为奇,并以洞内“卧船、观瀑、赏石”三种特殊游览方式而扬名于世,堪称旅游三绝。

卧舟入洞水石奇

双龙洞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和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像个大会堂,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气温约为15.2℃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颇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每当盛夏酷暑,每天在外洞有近千人纳凉消暑。洞口西壁“双龙洞”三个大字,传为唐人手笔;东壁“洞天”两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洞顶一排字“三十六洞天”则是近代杰出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迹。如果说双龙洞是“龙宫”,那么外洞就是“龙厅”。其西壁一挂“石瀑”,色褐黄,犹如洪峰倾泻,系为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长期滴馏而成。往前有景石“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外洞出口处东侧有“龙耳”两字,为民初文人蒋莲僧所书写。内外洞有巨大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高不及半米,此隘口称“蛤蟆嘴”,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上船莫嫌洞口小,逆水而上别洞天。”意为欲观赏内洞,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屏石底面仅7~10厘米,稍一抬头,就有碰破鼻额之险。“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只要仰卧不动,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亦具有“水石奇观”之美誉。这四字崖刻于内洞入口处,不知出自何人手笔,至今无从查考。内洞面积两倍于外洞,由于钟乳石、石笋造型奇特,布局巧妙,再有因灰岩中夹有硅质岩石,产生差别溶蚀,形成种种奇特景石,使得洞内景观景物独具一格,景多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于水晶龙宫,不愧为龙的世界。内洞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青蛙盗草”、“寿星与仙桃”等景点,其中“龙爪”、“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金华火腿”等却为溶蚀残留的石灰和硅质岩类,形象逼真,得天独厚。洞顶两条岩石,一似青龙,一似黄龙,龙鳞、龙爪闪闪发光,盘绕飞舞,十分形似。元代诗人金履祥诗曰:“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最值得称奇的是在洞左侧有一处石罅,喷泻出一股清冽的泉水,仿佛是龙嘴汩汩地吐着水。如能喝上几口,凉爽甘甜,痛快之极。据云这是当年郁达夫游此发现的。洞内有一地下河,源于朝真洞上部,经过朝真洞,穿过冰壶洞,进入双龙洞,相对高差达300米左右。地下河的流量一般为21升/秒,年总水量为65万立方米。水清质优,水温为16.2℃左右。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双龙洞双龙洞洞口开阔,上有当代著名书法家秦萼生先生题书洞名的碑刻。双龙洞深200米,宽3-10米,高5-15米,通道有宽有窄,高低错落,大则十来米,小则仅能通人。其洞中有洞,上下有洞,洞洞相通,泉水叮咚,奇景迭出。洞内有“山泉映月”、“双狮迎客”、“楼台相会”、“十八罗汉”、“莲池倩影”、“地下龙宫”等七大自然景观,场面壮阔,形象逼真。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怼⒘�Α⒘�擦恕F渌�饕�肮塾小扒缬晔�薄跋扇斯乙隆薄把┥铰藓禾谩薄敖��取薄敖鸹�鹜取薄氨本┛狙肌薄跋扇舜病薄暗构因�稹薄安试谱吩隆薄疤炻硇锌铡薄昂9晏胶!薄肮晟哒�傻ぁ薄扒嗤艿料刹荨薄笆傩怯胂商摇薄澳粗溉�焙陀舸锓蛎��摹芭杈靶∑俨肌钡?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热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等数十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位于双龙洞南侧,相传是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香火极盛的侨仙――赤松黄大仙得道登真之地。它原系赤松宫下观,每岁差道士主持,掌三洞香火,盛极一时。唐初诗人陈子昂曾来此寻觅仙迹,留有《春日登金华观》诗。宋政和年间,重建洞天福地,并有“天下名山”的匾额。1834年再建时,发掘了“叱石成羊”等奇景,应验了当年黄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传说。金华观红墙筒瓦,绿树环抱,清静幽雅,别有天地,日来此坐听松风,回味钟声,确有赏玩千古之遗韵。

但是目前,金华观已经成为了金华人敛财的工具,当您进入后,会告诉您,介绍是免费的,会叫您拿着符绕着黄大仙走一圈,当您想出来的时候,这符需要十元钱,若不想捐,需要还符,在介绍时,会提示这符代表着平安,健康等等,没有了符就会没有健康,因此,您会选择付十元钱买份平安。买了符的人,可以免费求签哦!您求吗?恭喜您,又上当了,求到上签,需要烧纸才灵验呢,求到下下签的话,恭喜您中彩了,至少烧三道纸,当然是越多越好!总算完成了,该出来了吧,别急,先付了烧纸钱,每道一百元。哦,对了,工作人员说了,这钱不是给他们的,是给黄大仙的哦!! 哈哈,笑死人了,然后您还得买个破盒子才行,否则您刚才做的钱一切都是徒劳,盒子不贵,才“50元”而已。相比烧纸,真的是便宜多了!!! 如果您是一个无神论者,您不会进去;如果您是一个有神论者,请您不要进去,到时候求到下下签,您就等烧钱吧!求到上签还好,只要160元就可以搞定!告诫大家,只要不是一个人去的,千万别上香、烧蜡烛,不然,工作人员就要你求签,求一次签10元,解签10元。如果不是上上签,解完签,工作人员就会以去坏处,让你烧6张所谓的道长念了1000遍的经文(其实是一张张只印了模糊字迹的空白大黄纸)烧完就要你捐600元(一张黄纸100元,黑啊),刚捐完钱又要你在捐至少400元,在功德榜上刻你的名字,并让你留下姓名,地址(其实就是门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一块大理石板上刻一个小小的名字),才罢休。(各位前往双龙洞的旅客请勿上当! )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叶圣陶写过游记<记金华双龙洞>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位于金华市城北8公里西南山麓,唐代杜光庭《洞天福 地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是我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称赤松山,相传为晋时黄初平(号赤松子)修炼得道成仙处。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从此名声大振,游人不绝,誉满东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赞为横贯东南一道泉。现山、石、水、洞等胜景风貌依然,险、奇、秀、幽的景观气派犹存。

双龙风景区位于海拔500-1312米之间,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旅游活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区划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大盘天、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区,景区现规划总面积为79.7平方公里。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呈现了国家公园的雏型。

双龙洞天仙境不仅是古代骚人墨客寻幽探胜的世外桃源,更是现代海外侨胞寻仙访迹、朝觐膜拜的圣地。

双龙洞位于距金华市区15 公里处的北山风景区,被誉为“水石奇观”。分内洞与外洞两个部分,外洞面积约1200 平方米,侗高约66 米,常年温度为摄氏15 ℃左右。进入洞口的岩壁上,镌有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洞天”二字,洞口两侧的崖壁上悬挂着一对状如龙头的钟乳石。虽然龙头在外洞,但龙身却在内洞。双龙洞的内外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于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水面与岩顶仅留一尺左右空隙,游人进入洞内,必须平卧于船底,仰面从岩下穿引而入。当行至岩底之中,面部与岩石仅隔二、三寸,稍一抬头,就有擦破鼻额的危险,大有岩石沉沉欲坠、压身的感觉。内洞略大于外洞,岩洞深遂,约2000 多平方米。在小船上岸处,仰望洞顶,即见黄龙、青龙翻腾干空,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婉蜒而至;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来,龙须、龙爪、龙身、龙鳞、龙尾等清晰可辨,形象栩栩如生。洞内钟乳石、石笋比比皆是,奇形怪状,拟人似物,有“寿星仙桃”、“黄龙吐水”、“天鹅仰首”、“金鹞展翅”、“雄狮迈步”、“单峰骆驼”、“石蛙窥穴”、“龟蛇共生”、“彩云遮月”;还有“石鼓”、“宝剑”、“晴雨石”等等,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身临其境,犹如一座水晶宫。北山风景区,素有“五洞十景”之观,除双龙洞外,尚有冰壶洞、朝真洞、讲堂洞、罗汉洞、芙蓉峰、鹿田庄、智者寺等,可供游人观赏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