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养过石蛙?人工养殖石蛙应该怎么养呢?

养殖吧 2023-02-19 05:49 编辑:admin 250阅读

有没有人养过石蛙?人工养殖石蛙应该怎么养呢?

石蛙是生长在湖南深山溪间中的一种蛙类。它的形体较青蛙肥壮,大者有350―400克重,背呈黑褐色,腹部至白,有畏光性,喜于夜间活动,人们常在酷热的夏夜,趁它出来纳凉时,利用手电或火把捕捉。据医学家分析:石蛙性寒,有清火、明目和滋补强身的功能。而且脂肪含量低,蛋白质甚高,堪称食、药兼优的美味。

一、人工养殖石蛙注意要点

1、选址:分为室内石蛙养殖和室内石蛙养殖

(1)室外,选择有山泉水来源、水质好、水源充足、水温也要相对稳定、环境安静、冬暖夏凉、地势开阔、植被良好等地方,关键注意防逃防害。

(2)室内,养殖池要求必须通风、不能太热、不要太阳光直射场所。

2、面积:父母代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产卵池面积一般为50~60平方米,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在1~2平方米。

3、温度控制及配种:

石蛙是要冬眠的,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成熟,通常到4月、水温控制在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就结束了。配种雌、雄比例为1∶1。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会延至9―10时。产出的卵块通常黏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

4、引导驯化人工食物

石蛙的天然食性是吃活饵不吃死饵。人工大规模养殖石蛙,活饵就不好满足,所以养石蛙要饲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饲料吃的越早效果就越明显,一般要求在幼蛙变态后5~7天内即开始投喂。方法可借鉴:头10天以1/3的配合饲料与2/3的黄粉虫混合起来喂养石蛙,然后随着石蛙对配合饲料的适应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比例,直到石蛙能够习惯食用人工配合饲料。

二、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控

石蛙养殖中的重要工作是巡池,每天两次,黎明和入夜需巡池一次。细心观察蛙的动态以此决定是否要换水用药等,炎热和阴雨的天气情况要特别注意更要加强巡防,并应建立日记,测定水温,记录投饵数量,入排水的情况等。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还要保证蛙池的清洁,每天要清除残饵,每隔7天定期清洗一次蛙池。

切记:石蛙自身的抗病能力强,但在高温天气时容易染上红腿病或烂皮病。

总之,养殖石蛙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在养殖石蛙的时候就应该了解石蛙的生长系习性在去养殖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再加上科学的养殖就一定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的。

通过网上的视频就可以看出来有很多人养殖这种青蛙,而且养殖起来非常的方便,新手也可以养殖。首先要提供一个养殖缸,然后可以在缸里面进行,不仅可以放一些水草,也可以放一些石头,可以放一些躲避,扣在缸底铺一些碎石或者铺一些沙子,再倒入一些水就可以了。

石蛙和螃蟹一样,比较喜欢那种安静的,不可太过吵闹,否则会影响石蛙的生长和繁殖。接着就是蛙体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产卵的质量,所以我们选择个体大,皮肤光滑,身体强壮的种蛙。

石蛙怎么养殖,哪个阶段是吃什么的?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 编辑本段蝌蚪期食物 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编辑本段幼娃期食物 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 编辑本段成年蛙食物 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石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48.38%),解剖时发现有少量植物残渣,可能系捕食时带进而误食的。 石蛙 在1990年5~8月份解剖的47只成蛙中,空肠胃,即肠胃饱满度0级的12只,占25.53%,饱满度1~3级的11只,占23.4%,饱满度4~5级的24只,占51.06%。有些样本是在捕捉后的1~2天解剖的,原胃内的食物已经消化,因此空肠胃数所占的比例较大。通过解剖得知,石蛙胃容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夜晚大量摄食,白天则进行消化吸收。 编辑本段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 石蛙 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石蛙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石蛙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第一部分:石蛙的主要食物分不同阶段来看时,为:卵外膜,未受精卵,高蛋白流汁饵料,蛋黄、豆浆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鲜嫩水草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

第二部分:石蛙的养殖

(1)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

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面积以 2-3平方米为宜。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2)配种和产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交配、产卵,种蛙雌雄比例为1:1,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之后抱对,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以免损伤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时后轻轻捞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动,确保干净,水温控制在15―30℃之间,pH值为6-8,一池一窝(500―1000粒卵)。一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7天胚胎呈条状,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达85%以上。

(4)蝌蚪饲养

蝌蚪生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期(1-10日龄) 蝌蚪破膜后头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渐长大,开始觅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②生长前期(10―20日龄)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较弱,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如蛋黄、豆浆等。每日定时投饵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以后逐渐增加。

③生长中期(20―55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20日龄后,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长后期(55―75日龄)也叫变态期。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5)幼蛙饲养

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要加强管理,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活动性饲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视采食情况而 定,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做到略有剩余。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经常消毒,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在以后的时间里,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纱盖,防止逃逸和鼠害。

石蛙好养吗?g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