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养殖吧 2023-05-03 05:49 编辑:admin 162阅读

石蛙是国家2级重点保护动物

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一)成蛙的外部形态

石蛙头部图

石蛙头部图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它的体形近似于黑斑蛙或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有的石蛙背面呈黑色,黑色背部有白色中线,此外,还有棕黄,暗红、花色等不同的类型,其身体都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颈部不明显。

1、头部:成蛙头扁而阔,吻端钝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部向外倾斜,口位于头部前端,口裂至眼后,眼呈椭圆形,位于头部最高处,视野广阔,易处观察远距离、近距离或运动物体,有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折叠式的透明薄膜,叫做瞬膜,呈红棕色,能上下浮动,保护眼球,石蛙的鼓膜不明显,仅在眼的后方有一条纵状的颞褶,无外耳,有中耳腔,听觉灵敏,一对鼻孔在吻与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内为鼻腔,与内鼻孔、口咽腔相通,是蛙呼吸空气的通道,外鼻孔上有特殊的瓣膜,在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2、躯干:石蛙的躯干部较短,平扁,无尾,颈不明显,躯干后端为泄殖孔,躯干两侧有肥大的四肢,前肢较短,强壮,由上臂、下臀、腕、掌、四指构成,四指分开。指间无蹼。指端圆,略膨大,关节下瘤发达,尤其以第一指为最,后肢强壮,长而肥大,肌肉丰满,由股胫、跗、跖、五趾构成,胫附关节前达眼部,趾端肿大成显著的圆球状,趾瘤发达,适于攀援粗糙涯壁,趾间有蹼,四肢背侧,体侧有小圆头疣,疣上有黑刺;

雄蛙前肢特别,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窄长疣,断续成行排列,间有小圆疣,性成熟后整个胸部有黑刺状棘突,基部肉质疣壮隆起,但不分成两团,二指内侧也有刺突,有单咽下内声囊,腹呈淡黄白色,雌性前肢不如雄性发达,背面无窄长疣,均为分散圆疣、胸部无刺状棘突,腹面光滑呈白色。商品蛙石蛙

(二)成蛙的内部构造

石蛙与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其内部结构包括消化、呼吸、循环、骨胳、肌肉、神经、生殖、排泄等十大器官系统,现介绍与饲养有关的几个系统。

1、消化系统:石蛙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构成,口中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用来吞咽和湿润食物、舌呈黄白色、结构简单,舌根着生于下颌前沿,舌尖分两叉,平时朝向咽部,呈游离状,可自由伸卷,舌面和口腔内壁覆盖着一层粘膜细胞,具有吞咽和味觉的功能,在上颌骨和前颌骨边生着一排能把握食物而无实际咀嚼功能的牙齿,咽的后端是食道,很短,于喉背面,身体正中线位置,食道下端通胃。胃位于胸腹右侧,具形略弯曲如袋状,肌肉层肥厚,胃与小肠交结处称幽门,小肠分为十二指肠和迥肠,几经回折到大肠,大肠位于身体正中线上,大肠又称直肠,比小肠稍大而径直、下开口于泄殖腔。

蛙的消化腺有胃腺、肝脏、胰脏,胆囊等,肝脏较大,呈红褐色,位于胸腹腔前端,分为左右两叶和较小中叶,左叶又分为两个不张开的前后两叶,胆囊位于左右两叶之间,呈黄绿色,近似圆形、内贮胆汁,胆汁经胆管输入消化道,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弯曲处,呈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腺体、在胃肠之间有胰管汇入胆管。

消化蛋白质在盐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在胃中消化,脂肪、碳水化合物、在胃液、胰液、胆汁、肠胨酶作用下,在小肠中消化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排出。

2、呼吸系统:成蛙以肺、皮肤呼吸;肺呼吸,器官包括鼻孔、鼻腔、口咽腔、喉、气管、肺、空气进入外鼻孔再经内鼻孔达口咽腔,由口咽腔粘膜进行少量气体交换,大部分气体经气管达肺,肺短而成囊状,结构简单,内为一大肺泡,表面由许多小肺泡连接而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内壁充满蜂窝状组织,气体就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

石蛙因没有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以一种特别的吞咽式的呼吸方式来完成的。

由于蛙肺构造简单,肺的气体交换还不能满足其全身代谢的需要,还有三分之一的气体交换还得由皮肤来负担,可见蛙的皮肤呼吸有很重要的作用;石蛙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能较好地防止体内水分散发,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发达的淋巴间隙,可进行气体交换,皮肤呼吸功能由此产生,为使呼咽正常进行,蛙的皮肤需常保持湿润,除靠分泌粘液外,在一般情况下石蛙总是要在潮湿地带栖息生活,其原因就在此。

3、肌肉系统:石蛙的肌肉组成体壁,四肢及各种器官,并使这些器官运动,按其构造,肌肉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心肌三种横纹肌运动力强,易疲劳,多附在骨胳、四肢、体壁上,平滑肌可持久运动,收缩力极强,主要构成内脏,成蛙按其部位,肌肉可分为头部肌肉、躯干部肌肉、四肢部肌肉,其中以四肢部肌肉最发达。

4、生殖系统:石蛙为两性异体,进行体外受精,无外生殖器,雄性生殖腺为一对椭圆形浅黄色睾丸,大小因个体和季节不同而异,位于腹腔背侧,肾脏下方,睾丸产生精子经输精小管到肾脏、输尿管、泄殖腔,每一睾丸前方有一金黄色分枝呈指状脂肪体为休眠期间和繁殖期间的精子提供营养和能量,大小也作相应变化,雌蛙生殖腺是一对多叶的囊状卵巢,位于腹腔内,肾脏前端腹面,大小因季节而异、生殖季节膨大、内有许多黄黑色球形卵粒,成熟卵子游离腹腔入输卵管喇叭口而达输卵管,同时卵上包被输卵管腺体分泌的胶状物质,再通子宫,泄殖腔排出体外,卵巢前部也有一对金黄色的脂肪体,其作用与雄蛙相似。

(三)蝌蚪的形态特征

石蛙蝌蚪期,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部位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以上,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成圆型,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大部分石蛙呈暗灰色,2015年1月在浙西山区神仙谷旅游风景区发现金黄色石蛙,证实了黄金石蛙的存在。

传说中的黄金蛙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生活于中国南方的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习性昼伏夜出,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体。每年11月-笠年4月冬眠。

石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片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到水蛇、老鼠等敌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时,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折叠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冬眠,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折叠孵化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

折叠幼娃期食物

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

折叠成年蛙食物

活体饵料 黄粉虫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石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48.38%),解剖时发现有少量植物残渣,可能系捕食时带进而误食的。

在1990年5~8月份解剖的47只成蛙中,空肠胃,即肠胃饱满度0级的12只,占25.53%,饱满度1~3级的11只,占23.4%,饱满度4~5级的24只,占51.06%。

有些样本是在捕捉后的1~2天解剖的,原胃内的食物已经消化,因此空肠胃数所占的比例较大。通过解剖得知,石蛙胃容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夜晚大量摄食,白天则进行消化吸收。

折叠编辑本段威胁

虽然石蛙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十分珍贵的馈赠佳品,但由于石蛙对生存环境十分苛刻,蛇、鸟敌害以及自然灾害和人类大最捕杀以至于濒临灭绝,野生石蛙资源十分稀少,而人们的需求有增无减,导致供需严重矛盾

折叠编辑本段用途

石蛙因为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而且个大,是主要的食用蛙类之一。中医认为石蛙的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肾经,有健脾消积、滋补强壮的功效,用它来治疗消化不良、食少虚弱等症状。

石蛙的营养成份及药用保健价值和食用历史

(1)石蛙的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

石蛙是我国传统食谱中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最高的食用蛙类,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本草纲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据中科院权威部门化验结果显示,石蛙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谷氨酸含量达11.9%。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石蛙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可见,石蛙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替代的,必将为人们不断认识与青睐。

(2)石蛙的食用历史

在我国,食用石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被兴誉为药用化疮,食之长寿的石蛙,是古代皇宫御筵中的名贵山珍,也是士大夫阶层餐桌上的弥珍野味和馈赠佳品。寻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肴,足以彰显主人的阔气,宾客也以此为荣幸,被赞为难得一尝石蛙宴。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食物结构虽有变化,但石蛙以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和独具的营养成份与药用保健价值,仍被人们长期推崇,长盛不衰。

折叠编辑本段人工养殖

折叠方法

石蛙养殖看似石蛙(图4)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石蛙(图5)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图6)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石蛙(图7)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折叠繁殖要点

石蛙是国家保护动物,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养殖石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养殖石蛙的关键。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

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面积以 2-3平方米为宜。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2)配种和产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交配、产卵,种蛙雌雄比例为1:1,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之后抱对,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以免损伤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时后轻轻捞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动,确保干净,水温控制在15-30℃之间,pH值为6-8,一池一窝(500-1000粒卵)。一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7天胚胎呈条状,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达85%以上。

(4)蝌蚪饲养

蝌蚪生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期(1-10日龄) 蝌蚪破膜后头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渐长大,开始觅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②生长前期(10-20日龄)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较弱,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如蛋黄、豆浆等。每日定时投饵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以后逐渐增加。

③生长中期(20-55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20日龄后,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长后期(55-75日龄)也叫变态期。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5)幼蛙饲养

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要加强管理,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活动性饲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视采食情况而 定,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做到略有剩余。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经常消毒,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在以后的时间里,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纱盖,防止逃逸和鼠害。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石蛙在我区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井冈山、宁冈、安福一带山区数量多。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和广西。

国外分布:越南。

广西分布区:武鸣 马山 上林 融水 阳朔 临桂 灵川 全州 兴安 永福 灌阳 资源 恭城 防城 上思 钦州市区 田林 西林 隆林 贺州市区 钟山 富川 天峨 罗城 环江 宁明。

石蛙在我国不属于保护动物,受威等级:易危VU。

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成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m 近山溪的岩边。白昼多隐藏于石缝或石洞中,晚间蹲在岩石上或石块间,见电光后一般无逃逸现象。

该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安徽、江苏(宜兴、溧阳)、浙江、江西、湖北(通山)、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冬眠,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

扩展资料:

石蛙的经济价值:

1、石蛙的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

石蛙是我国传统食谱中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最高的食用蛙类,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

据中科院权威部门化验结果显示,石蛙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谷氨酸含量达11.9%。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石蛙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

2、石蛙的食用历史

在我国,食用石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被兴誉为“药用化疮,食之长寿”的石蛙,是古代皇宫御筵中的名贵山珍,也是士大夫阶层餐桌上的弥珍野味和馈赠佳品。寻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肴,足以彰显主人的阔气,宾客也以此为荣幸,被赞为“难得一尝石蛙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蛙

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石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南方山区珍稀品种,素有百蛙之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