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病句类型之“不合逻辑”的列句与分类

养殖吧 2023-01-01 06:42 编辑:admin 91阅读

1、自相矛盾。

例句: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例句:

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游泳券分为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泳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加因果。

例句:

因为他偏科,所以他数理化的成绩一塌糊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

例句: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

例句:

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

例句: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所谓不合逻辑的病句,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今天为大家整理不合逻辑的病句及修改方法。

一、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合事实

例1: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修改建议:“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应改为“千多条”。

正确的句子:八百多人,千多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例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

修改建议:“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应去掉“所有”。

正确的句子:他发愤苦读,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

2、不合事理

例1: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修改建议:“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

正确的句子: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或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例2: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修改建议:产品可以伪劣,但劣质产品绝对没有人会去仿造,所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

正确的句子:该市有人不择手段销售伪劣产品。

3、过于绝对

例: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修改建议:句子中“凡是……都……”言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正确的句子:有杰出成就的人,大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二、概念分类不合逻辑(概念混乱)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修改建议: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把“和”字改为“等”字。

正确的句子: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等日用品。

例2: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修改建议:“各种财产”应包括“房屋、庄稼”,应把“和”改为“等”。

正确的句子: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等各种财产,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修改建议:“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正确的句子: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

例2: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修改建议:“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正确的句子: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使用

例: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修改建议:“球衣、球鞋”不属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

正确的句子: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等乒乓器材。

小测试

1、日前,天津市两学生玩“蹦极”摔裂颅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备质量问题正在调查之中。

2、我们要重视对火箭的研究,导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这些航天器都是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3、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4、我国的江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水产品。

5、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迷人的天地。

6、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7、幼儿园经常给我们吃哈密瓜、西瓜、苹果、西红柿等水果。

8、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

9、奶奶家养了许多鸡、鸭、鹅、牛、马等家禽。

10、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等。

“不合逻辑”类病句十大症状

自相矛盾

在同一句话中,前面已经说出了某个意思,后面又说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前后句缺乏一定的照应,从而造成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3.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第1句中,他既然是“幸免”的一个,自然没有死,又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第2句里,“断定”与“大概”互相矛盾,不能并列。第3句,既然力量是“无比”的,又何须再“增强”?显然是顾此失彼,前后不一致。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王强同学通过努力,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

2.在宣传工作中,我亲眼看到劳动人民过去所受的痛苦。

3.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4.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

不合事理

整个句子意思的表达与客观现实或事理明显地相违背,给人以不真实、不可信的感觉,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感知、无法推断。例如:

1.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的价值。

3.《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4.(2007年辽宁卷)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5.(2007年宁夏卷)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第1句的“风情”是不能“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的,明显地有悖事理。第2句按一般事理,首先是“在航海事业中很有实用的价值”,然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样才符合常理。第3句,“引人入胜”的前提应该是“非常生动”,所以,按常理应该先是“非常生动”,然后才能“引人入胜”。第4句中,翻斗车也能挖土?不合事理。第5句也不合事理,“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

4.一辆军用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飞驶着。

范围不清

在一个句子里,常常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使得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小范围与大范围之间界线不明,从而导致句意的模糊。例如:

1.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2.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3.我们要坚决反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各种腐败行为。

4.(2007年湖北卷)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 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第1句中的“各项人才”包括了科学专家,所以两者不能并列,应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第2句,“一切出版物”已经包括了“报刊、杂志”,故不能并提。第3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本身就属于“腐败行为”,它们不能构成并列关系。第4句中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同志们指出他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2.车站入口处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品上车!

3.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4.游泳券分普通票、参观票、月票、季票等几种。

主客倒置

在一句话中,同时说到一个人或一件事、几个人或几件事时,将主要的和次要的混淆倒置,从而造成对象不明,主客关系不清。例如:

1.我们对“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2.他去年的学习精神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3.一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医生治好了我多年没治好的胃病,这件事对我的感受很深。

第1句应该是“‘比较文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第2句,我们在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时,一般以后者为主体。本句“去年”属前者,“今年”属后者,因此应将句中“去年”和“今年”调换位置。第3句,后半句应该是“我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费卢杰对美军是深恶痛绝的,因为那儿已成为反美武装的主要根据地。

2.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3.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4.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的接触很少。

分类不明

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没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界定,将几种不同标准混杂在一起,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因而造成费解。例如:

1.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和老人报名参加学习。

2.我观赏过的戏剧的种类很多,有悲剧、话剧、歌剧、喜剧、正剧、歌舞剧等。

3.在学习句子的时候,我们对陈述句、疑问句、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

第1句中,青年、老人是按年龄来分类,妇女是按性别来分类,三者不能并列;第2句中,悲剧、喜剧、正剧,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分类,话剧、歌剧、歌舞剧是按表演方式来分类,不能交相并列。第3句中,陈述句、疑问句是按语气和用途来分类,主谓句是按句子结构特点来分类,三者同样不能并列。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因为各方面都有需要,特在这里把《标点符号用法》全文发表,希望读者们和作者们共同遵守。

2.蔡元培在《管子》《墨子》上面,还亲自用朱笔、墨笔或蝇头小楷批注得密密麻麻。

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否定失当

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本来已经出现了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上另外的否定词语,造成了多重否定,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恰好与原来意思完全相反。例如: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2.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第1句中,由于用了“就不”,意思刚好同原来的相反。第2句中“忌”与“不可”意思一样,两者并用造成双重否定不当而引起表意混乱。可将冒号后的三个“忌”与三个“不可”删掉。第3句多用了否定词“不”,使句子与原意相反,应删去“不”。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2.科学没有终点,技术永在发展,因此,标志竞技体育水平的世界记录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不能否认这不是真理。

3.我想是不必叙述,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4.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对应不一

一个句子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后面所说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相照应,造成一面与另一面不统一的情况,使得句子令人费解。例如;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2.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3.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所在。

4.(2007年山东卷)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第1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是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逻辑性错误。应删去“否”字。第2句里,“有没有”是两面的,“取得成功”是一面的,两面对一面,不能照应。应删去“没有”。第3句中,前面的“能否”是从两方面来谈,后面的“关键”只从一个方面来说,因而两面与一面不能照应。应删去“能否”。第4句中“能否被刊用”与“没报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院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教学能否因此而更顺利地进行。

2.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4.继续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已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偷换概念

在一个句子里,前面部分陈述的对象是一种事物,到后面部分陈述的对象却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这种逻辑错误就是偷换概念。例如:

1.“在会上,大家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2.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3.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第1句中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更换了概念。第2句前面部分的主语是“歌唱组合”,到后面却变成了“作品”,也是偷换了概念,应改为“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岁。”第3句先陈述的是“巨著未及完篇”,后陈述的是书的作者“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概念前后不一致。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2.学校发出了关于评选论文的通知,校长说篇幅不限,重在创新。

3.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地成长。所以,我们要经常到风雨中锻炼自己。

4.太阳红彤彤的,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强加因果

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中,把没有因果关系(或只有部分因果关系)的情况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根据前面的部分原因想当然地推断出某一个结果来,这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例如:

1.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因为他来自北方,所以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3.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第1句中所提的这些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第2句中他来自北方,并不一定思想守旧。第3句中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由于我对学科有偏重,因而对数学不感兴趣。

2.特大贪污犯胡某对记者说:“我由于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所以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

3.他来自南方,因而思想很解放。

4.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外国小说,那么他的思想肯定好不了。

误用倍数

倍数只能用于提高、增加、扩大等方面的情况,而不能用于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的后面。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倍数常常被误用。例如:

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2.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的同类教材要少好几倍。

3.这种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4.(2007年江西卷)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这四句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下降、减少、缩小等的情况下使用倍数,造成意思的费解,语义的模糊。

【类题训练】修改下列病句:

1.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2.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3.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参考答案见下期)

病句诊断的十个切入点

判断一个句子有没有语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抓住有关特征,给以正确的诊断。具体说来,病句诊断的切入点有――

一、句子中有关联词语“不但……而且”或“虽然……但是”等,就应该注意看一看关联词语与分句主语的位置是否正确。

一般说来,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那么,前一分句主语就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之前;如果前后分句不同,那么各分句主语都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之后。例如:

1.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分析】第一分句主语“我”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不但”之后。因为前后分句主语不同。

二、句子中有关联词语“只要……就”或“如果……就”或“只有……才”,就应该注意看一看是否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混淆了。

必要条件的公式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意思是说,没有这个条件,一定没有这个结果;有了这个条件,不一定有这个结果。所用关联词语为:只有……才……

充分条件的公式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意思是说,有这个条件,一定有这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所用关联词语为:只要……就……;如果……就……

2.不论什么人,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成才。

【分析】“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这样,这里的意思是说,有了肯下功夫这个条件,不管是一般人还是白痴,都能成才。显然,这么说不正确。看来,这里前后不是充分条件,而应该是必要条件。如此,应该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三、句子中有“是否”或“能否”等字眼,就该注意看一看句子是不是始终如一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的。如果不是,那么肯定在照应方面存在问题。例如:

3.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前面的“能否”是从两方面来说的,后面也该从两方面来说,可事实上后面只从一方面来说,显然前后不能照应。

四、句子中有多个否定词,就该注意看一看多重否定是否造成了表意的混乱。例如:

4.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谁又能否认呢”,也就是谁也不能否认,也就是谁也要承认,显然句子由于多重否定造成了意思的混乱。在这里,反问相当于一重否定。

五、句子中如果出现了并列短语,且出现了两次,那么就该看一看两个并列短语内部的词语前后是否照应。例如:

5.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分析】这个句子有两个并列短语,这就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与“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仔细一看,知道前后照应还真存在问题。因为正确的说法该是:从理论上作了深刻的说明,从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样原句后半部分可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六、句子中并列短语如果仅出现了一次,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看一看句子的有关成分和并列短语中的成分是否全部搭配,还该看一看并列短语内部的词语能否并列,看一看排序是否正确。例如:

6.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并列短语,这就是“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是“安排”,仔细一看,知道“安排”和并列短语中的“问题”不配搭。

7.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是报纸、杂志的简称,这样,报刊、杂志不能并列。一切出版物也包括报纸、杂志,这样,“报刊”也不能和“一切出版物”并列。

8.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

【分析】应该是先深刻理解然后才是正确贯彻,可这里却说是正确贯彻深刻理解,显然不合适。

七、句子中的并列短语中如果出现了“和”字,那么就该看一看句子是否有歧义。

9.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将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分析】这个句子由于“和”字的使用,产生了歧义。可以理解为:他背着两位经理自己偷偷地把钱存入了银行。也可以理解为:他和副总经理合伙背着总经理将钱偷偷地存入了银行。

八、句子中如果出现了“倍”字,那就该注意看一看是否用“倍”表示了减少、降低,因为“倍”只表示增加。例如:

10.这种模型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分析】这里用“倍”来表示下降,显然不合适。

九、句子中出现概数时,就应该看一看概数前后是否加了一些不该加的词语,造成了语意重复或矛盾。例如:

11.李家坡这个小山村,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

【分析】概数“十万多”前面又加了“近”,显然“近”与“多”矛盾。

12.我们山池乡新来的乡长大约三十左右吧!

【分析】概数“三十左右”前面再加“大约”,显然,与后面的“左右”重复。

十、句子中如果出现了“增加到(为)”或“增加(了)”,就该考虑二者是否存在着误用问题;如果出现了“减少到(为)”或“减少(了)”,也该考虑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误用问题。

表示数量增加,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时,用“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等表示。

表示数量增加,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用“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等表示。

表示数量减少,如果指差额,用“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等;如果是指减少后的余数,那么应该用“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等。例如:

13.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分析】这里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提高到”改为“提高了”或“提高”;如不改“提高到”,也可以将“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改为“百分之一百二十至三十”。

14.由于技术革新搞得好,原来每天需要十万元的原料,现在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每天七万元就足够了。算起来,成本减少了十分之七。

【分析】看来,成本不是减少了十分之七,而是十分之三。如果将“减少了”改为“减少到”也可以。

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照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概括起来病句辨析的基本步骤是:一语感,二语法,三修辞,四逻辑。

1,医生告诉我们切忌不可吃不明来历的药。

2,历史博物馆展开学习历史文化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的活动。